陳景潤在45歲這年,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愛情。
1948 年,沈元教授在臺上侃侃而談,深入淺出地介紹哥德巴赫猜想這一數學界的千古難題。臺下的陳景潤,聽得如癡如醉,從此開啟了他與數學的不解之緣。
1957 年,陳景潤順利踏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正式投身于數論研究。當時,研究所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宿舍還在緊張建設中。為解決年輕研究員的住宿難題,所里臨時租下兩戶單元房。
陳景潤的作息異于常人,習慣在夜深人靜時開展研究工作。為了不打擾同住的同事,經過深思熟慮,他向大家提出,能否搬到單元房內尚未啟用的廁所居住。
同事們對他的請求表示理解與支持,就這樣,陳景潤用一塊大木板,巧妙地架在馬桶上,打造出一個集床鋪與書桌功能于一體的狹小空間。此后的三年,他便在這個僅有三平米的逼仄衛生間里和數學博弈。
不久,數學所的宿舍樓竣工,眾人陸續搬回集體宿舍。陳景潤為了能繼續專注研究,不干擾他人,也不被他人打擾,在樓道的拐角處覓得一間面積約為六平方米的小房間。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不懈努力,陳景潤終于對篩法做出了重大改進。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長達 200 頁的論文手稿,成功推動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進程,證明了 “1 + 2”,在數學界引發了強烈震動。
在過往的幾十年里,陳景潤將全部精力全部奉獻給了學術研究。從來沒有分神在感情上面,直到 45 歲這一年,他遇到了自己的命定愛人。
1978 年秋,陳景潤因赴美講學事宜,前往解放軍 309 醫院進行體檢。在醫院里,他與前來進修的由昆偶然相遇,陳景潤對由昆一見鐘情。
隨著交流的日益深入,陳景潤對由昆的感情愈發深厚。一次,他突然詢問由昆喜歡吃米飯還是面食。由昆雖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惑,但仍如實作答:“喜歡吃米飯。” 陳景潤聽后,興奮得手舞足蹈,說道:“那太好了,我喜歡吃面食。”
原來,在當時米和面實行限量供應的情況下,一家人飲食喜好不同,更有利于合理分配糧食。此時的陳景潤已經開始暢想兩人的未來。
而此時的由昆,只是將對方當作一位值得尊敬的師長,從未想過兩人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直到有一天,陳景潤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語:“我們要是能在一起就好了。”
由昆聽后,驚訝地脫口而出:“你開什么國際玩笑?”
陳景潤頓時有些慌亂,急忙解釋道:“是的,是的,您如此年輕漂亮,我年紀大,身體又欠佳……” 由昆被這突如其來的表白嚇得不知所措,急忙收起書本,匆匆逃離。
幾天后,輪到由昆值班查房。陳景潤小心翼翼地小聲說道:“對不起,由醫生,我們還是一起學英語吧,是我冒昧,亂說話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陳景潤終究還是忍不住再次提及此事。由昆明確告知他,兩人之間不太可能,并列舉了自己的一些 “缺點”,如不會做飯、打毛衣,脾氣也不太好。
然而,陳景潤卻堅定地回應道:“不會做飯,我們可以去食堂就餐。你穿軍裝,把你穿舊的衣服給我穿就行。我會包容你,絕對不會跟你吵架。”
最后,他甚至堅定地表示:“如果你不同意,我就一輩子不結婚。”
那天過后,由昆失眠了,她不知道應該如何面對這么濃烈的感情。最后, 經過深思熟慮,由昆給家里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傾訴了自己的煩惱與困惑。父親很快回了一封長達十幾頁的信,給予她充分的理解與支持。
最終,由昆點頭接受陳景潤真摯的感情。
兩年后,陳景潤與由昆步入婚姻的殿堂,結為夫妻。婚后三年,由昆才從武漢軍區調到北京,兩人結束了異地生活。嫁給這位聲名遠揚的數學家,由昆在做決定時便已做好了付出與犧牲的準備。
然而,婚后的生活確實如同陳景潤所說的那樣。每天清晨,由昆總是躡手躡腳地準備早餐,待早餐備好,她會輕敲書房門:“景潤,該吃早餐啦。”此時,陳景潤才從復雜的數學公式中抬起頭來,臉上帶著一絲歉意的微笑,走出書房。
盡管陳景潤在生活自理方面并不擅長,但在由昆面前,他努力嘗試著分擔家務。有一回,由昆手把手教他洗碗,他全神貫注地學習,可一個不留神,雙手一滑,盤子 “哐當” 一聲摔落在地,瞬間碎成幾片。他滿臉尷尬,由昆卻笑意盈盈地安慰道:“沒事兒,多練幾次自然就會了。”
兒子陳由偉出生后,陳景潤也沒閑著,他學著給孩子換尿布,動作雖略顯笨拙,眼神中卻滿是緊張與關切。
有一次深夜,孩子突然發起高燒,小臉燒得通紅,陳景潤心急如焚,和由昆匆匆抱起孩子就往醫院趕。在醫院里,他馬不停蹄地跑前跑后掛號、繳費,全程守在孩子的病床前,雙眼緊緊盯著孩子,直到孩子的體溫逐漸下降,恢復正常,他才如釋重負地松了一口氣。
由于長期久坐鉆研數學,陳景潤落下了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由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四處打聽治療方法,尋來經驗豐富的中醫為他針灸。同時,她還自學按摩手法,每天堅持為陳景潤按摩,幫助他緩解疼痛。
可惜,陳景潤終究沒能和妻子白首。1984 年,陳景潤過馬路時,不幸被一輛自行車撞倒,后腦著地,腦部嚴重受傷。禍不單行,之后在一次乘坐公交車時,他又被擁擠的人群擠倒在地,陷入昏迷,緊急送往醫院。
同年年底,陳景潤被確診患上帕金森綜合征。盡管醫生全力救治,但他的病情依舊迅速惡化。
即便患病住院,陳景潤也從未停止學術研究。他常常在醫生查房前佯裝休息,待醫生離開后,又立即起身繼續工作。醫生無奈之下,向由昆 “告狀”。
由昆心疼丈夫,與他 “商量” 道:“先把身體養好,往后工作的時間不是更充裕嗎?” 可陳景潤卻堅定地回應:“若不能工作,那我活著還有什么意義?”
1996 年 3 月 19 日,在連續兩個月無法工作后,陳景潤在北京醫院溘然長逝。他離世時,眼睛是睜開的。由昆深知,他心中有兩大遺憾:一是未能親眼看著兒子長大成人,二是未能完成哥德巴赫猜想中的 “1 + 1”。
父親的去世,對尚未成年的陳由偉而言,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上世紀 90 年代末,陳由偉面臨大學專業的抉擇。廈門大學向他拋出橄欖枝,承諾母親可陪同就讀,畢業后工作也會妥善安排,若他想回北京發展,學校也能提供便利。然而,經過深思熟慮,陳由偉婉拒了這份邀請。
他對母親說道:“媽媽,我不想活在爸爸的光環之下,我希望憑借自己的努力去闖蕩,證明自己的價值。” 最終,他選擇了北京的一所大學,攻讀商科專業。
然而, 隨著學業的推進,陳由偉對數學的熱愛再次被點燃。他意識到,自己流淌著父親的血液,對數學的熱愛從未真正消失。一天,他毅然決定轉系,攻讀應用數學專業。
他向母親袒露心聲:“我越發覺得數學的魅力無窮,我想完成爸爸未竟的事業。”
后來,陳由偉遠渡重洋,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學繼續深耕應用數學專業,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子承父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