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印宮花園,方山之巔
定林寺的左后方,就是方山十八盤了,比較陡峭,雨雪天氣不建議由此攀爬上山。正常時間,從這里上去,經過一片茶園,很快就能到達方山之巔——天印宮花園。
由于我去的這日,十八盤正在維修中,不能攀登。我便沿著柏油道慢走。
方山上有不少軍事基地,是禁止靠近和拍照的,所以不要自找麻煩。倒是有一些已經廢棄不用的防空洞,可以停下來一觀。但也要注意安全。
我抵達天印宮花園時,已經接近晌午,陽光穿過云層灑落在山脈上,像是鍍了一層金膜,不斷發散著這份天賜的榮耀。
天印宮是方山的至高點之一,海拔達到了209米。
上面建有天印宮花園,為人們休閑觀景之地。這里的桂花樹,很有年頭,香氣濃郁號稱是整個江寧的桂花王。
在兩邊設有玻璃的觀景臺。
我經常不理解,為什么上千年來有那么多文人騷客會犧牲體力、勞其筋骨地去爬山登高?
當我站在天印宮觀景臺的那一刻,我頓悟了。
站在觀景臺上往下眺望,幾乎大半個南京的景色盡收眼底,城市中巨大的建筑物,都顯得無比渺小。
能夠切身感受到杜甫筆下的無限壯闊: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孫悟空從一塊吸收天地萬物之精氣的靈石中,蹦出開展了他一生波瀾壯闊的英雄主義。
值得注意的是,在方山天印宮的中心,也有一塊類似的靈石。按學術來說,這只是因底層塌陷形成的一塊硅化石。
但形狀奇異,呈現出一個柱狀型,表面滑潤光澤,摻雜著條紋雜質,十分有觀賞性。
放進文化傳說中,絕對稱得上一塊靈石,亦是聚天地之靈氣,集萬物之精華,罕見至極。
若是吳承恩動筆寫《西游記》時,游過方山見過此等靈石,或許孫悟空便是從這塊石頭里蹦出來了。
天池、南天門,以及永不干涸的石龍池
方山有很多別致的小景觀,天池、南天門,以及石龍池、仙人棋盤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從天印宮花園下來,沿著柏油路向西南方向行走不多遠,就有一個岔路口,路口豎有一個南天門和天池的牌子。按照指示往前走,就到了天池了。
但因為過于偏僻,這里基本快成了廢景。本是沒有看頭的,但恰恰因為沒有過多的打造和治理,在旅游中探索的樂趣大大增加。
方山天池不是人為景觀,而是火山噴發而成。
天池入口處建了一座亭子,名為青云亭,亭檐已經被風雨吹打得破敗不堪,宛如一個瘦骨嶙峋的老人杵在那里。
天池里面落滿了枯枝爛葉,中央立有一個大水壺,池中的蘆葦肆意生長。
水面像是一面起了霧氣的鏡子,很渾濁,倒映出一片蕭瑟之境。
南天門和天池緊挨著,在神話傳說中,是人界和仙界的入口處,也是天庭的正門入口,直通玉皇大帝的靈霄寶殿。
方山的南天門就是以神話為基礎而建,爬上南天門的觀景亭,就能看到方山的另一面。
看完天池和南天門,往回走,沿著柏油路繼續前行,不到100米,就有了通往石龍池的指示牌。
南京是座潮濕的城市,經常下雨,但夏天又熱得燙人,所以方山哪怕有成千上萬的樹木庇蔭,大多數的山坑澗水也都是干涸的。
但石龍池是個例外,它是方山的一道奇觀。它位于方山一處火山口的通道位置,是由玄武石所形成的一個小水池。
相傳,石龍池誕生之初,方山有一位僧人,在池邊淘米時,池底突然浮出一條龍,能通人語,便每天都來向僧人要米吃。
有一天,僧人正準備拋米喂龍,被路過的人看見,龍立刻潛入池底,龍背沒來得及潛入,變成石頭,從此池中就一直露出一道石龍脊。
從此石龍池一年四季,都不會干涸,也不盈滿,始終處在石龍脊的那條水平線上。
方山曾有一座慧海寺,在六朝時很有名氣,有1600多年,比定林寺還要早上100年,不過如今已隨歷史湮滅。
遺址中有一口石龍井,是當時僧人的生活水源,該井也是那條石龍為造福百姓口吐甘泉而成。
與石龍池相隔不遠,就是仙人棋盤。
這是一個石頭雕刻的棋盤,兩邊有兩座石椅,被腳下的山土埋去半截,已經看不出全貌。
傳說是曾經有兩位神仙,在此處下棋留下的。
山西忻州市城南有一個獨擔山,山上也有一個仙人棋盤,傳說也是兩位神仙跑到這里下棋所變的,我在想不知道和方山的仙人是不是同一撥?
櫻花谷與情人樹,小情侶打卡的好去處
方山的梅花種類很多,觀賞性很強,但真正把方山當作的家的是櫻花,它是方山毋庸置疑的“山花”。
看完石龍池和仙人棋盤,沿著石龍路往東南方向一直走,便來到了方山的櫻花谷。
這是南京江寧區最大的櫻花谷,里面足足栽種著1700多株櫻花。
需要提醒的是,櫻花谷的櫻花大多都是晚櫻,一般在四月中下旬到五月上旬之間才開花。
到這個時節來方山看櫻花,絕對能感受到一場視覺盛宴。
這些櫻花就像一個盛大的族群扎根生活在方山的土地上,不遺余力的綻放著美麗,向路過的世人盡情地吆喝、吶喊……
很多人都對櫻花有個誤解,認為櫻花是日本的。被誤導是正常的,畢竟它是日本的“國花”。
但我要強調的是,歷史的多次論證已經告訴我們,櫻花起源自中國,最早生長在喜馬拉雅山附近。
日本本國就有一本關于櫻花的著作《櫻大鑒》,里面就詳細記載了櫻花的發源地為中國,所以是不必爭辯的。
日本櫻花開得最旺盛的時候,會開設盛大的活動和宴會,日本的很多學校也會放假,稱為櫻花假,他們常將本土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櫻花,視為驕傲。
但中國對櫻花美的發掘,比日本足足早了一千多年,早在秦漢時期,櫻花就已經在中國的宮苑里面進行栽培種植。
到了隋朝,在當時的國都東京洛陽的天街上,兩邊就種滿了櫻花,是世界上最早的櫻花大道。
也就是這時,日本的一位使臣叫做小野妹子的來到了中國,被櫻花之美所震撼,將其帶回了日本,慢慢才培育出了后來日本櫻花。
到了唐朝,櫻花已經開始出現在了私家庭院和民宅中了。
白居易有一首七言絕句《移山櫻桃》:
亦知官舍非吾宅,且劚(jue)山櫻滿院栽。
上佐近來多五考,少應四度見花開。
這首詩,就是對櫻花之美的贊賞。
我漫步在方山的櫻花園里,透過一棵棵櫻花樹,感知到的是一個大國的文明驕傲。
沿著櫻花谷的小路繼續向前,看的仔細點,在櫻花谷和火山口的交界地帶,有一個特殊的景觀——情人樹。
這是由兩棵同根同心的榔榆樹,長到半空時延伸出的枝干奇跡般將兩棵樹連接到了一起,形成一個拱門的形狀。
這種奇觀,簡直完美應合了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那句愛情佳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來到方山情人樹下打個卡,絕對是人間愛情的最好見證。
火山口見證大自然的“生命力”
趟過簇擁的櫻花谷,沿著山路繼續往上爬,就到了與天印宮比肩的另一處方山之巔——火山口。
臨近火山口,可以明顯發現腳下的土地,已經褪去了大地的本色,變成了紅褐色。
這是火山噴發后,形成的火山土。
火山土相比一般的泥土,有著更為豐富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價值和東北的黑土地差不多,用來種植出的農作物對人身體有很大的好處。
以至于,方山未被開發管制前,附近的村民經常跑到這里采挖一些野菜。
站在方山的火山口處,能夠俯瞰整個山野和城市的無限壯闊,近距離觀看火山口,外表處已經凝結著成了赤褐色,像是傷口結了痂。
其實,火山噴發并不是想象中的突然,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火山在噴發前都是一個封閉的大山,由于火山底部開始運動,底部巖漿中的氣體開始向上涌,整個過程就像吹氣球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氣體充盈在整座大山里的時候,山頂處巖石開始破裂,然后噴發出巖漿。
所以,在方山的火山口附近,能夠看到很多帶有孔眼的中空火山石,放進水里可以漂浮起來,這便是因為被氣體沖壓所形成的。
方山的火山,已經沉睡千年,但歷史上中國最后一次火山爆發離我們并不久遠。
是在1951年的新疆阿什庫勒,那時新中國剛成立2年,百廢待興,全國大力修筑公路,有人便在處于修建中的新藏公路上看到了全過程。
據當時的新疆日報報道:“5月27日上午9時50分阿什庫勒火山發生爆發。第一次爆發時只見一個山頭上發出轟隆巨響,接著煙灰像一條大圓柱似的自山頂冒出。接著又連續爆發了3次,每次只隔幾分鐘,未發出巨響,只有煙灰上冒。以后幾天又看到火山冒煙……”
對火山的探尋,是無數地理學家的研究向往,早在600多年前,云南騰沖火山噴發后,明代的徐霞客就曾專門跑過去對火山進行過一次記載。
當然徐霞客并不認識火山,只用了夜火描述火山噴發的過程。
在游記里,他這樣寫道:“30年前,也就是1609年,其上皆大木巨竹,蒙蔽無隙,中有龍潭四,深莫能測,足聲至則波涌而起,人莫敢近,后有牧羊者,一雷而震斃羊五六百及牧者數人,連日夜火,大樹深箋,燎無于通,譚亦成陸,今山下有出水之穴,俱從山根分逗云。”
想著徐霞客的描述,此時我望著方山之巔的火山口,腦海中總是浮現出各種感嘆:就在幾百萬年前,這座大山體內還蘊藏著無窮地生命力,巖漿如同血液般滾涌、迸發……如今卻再沒有力氣。
方山的歷變,如同人的一生,從青年的熱血蓬勃,經過時間的打磨,最終也成了一位穩重無言的老人。
祖龍頂訴說著一個偉大帝王的故事
看完火山口,如果覺得體力充沛,還想繼續挑戰一下的話,順著火山口的路下來,回到櫻花谷的旁的石龍橋,對面就是方山的最高點——祖龍頂。
祖龍頂和火山口是恰巧相對的,就像兩位飽受歷史滄桑的老友,遙相呼應。
沿著長滿青苔的石階往上攀爬,便是秦始皇曾經登頂的地方,也是在這里揮鞭斬斷了方山的龍脈。
為什么叫祖龍頂?秦始皇為什么被稱為祖龍?
因為祖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最古老的龍,也是眾龍之首,象征著權力的最高階層。
秦始皇一統天下后,覺得自己的功績,是一句“天子”遠遠不足體現的,所以他不屑只做天之子。
當時的丞相李斯認為三皇最為尊貴,嬴政認為自己已經德高三皇,功蓋五帝,于是便取三皇中的皇,五帝中的帝,將自己稱為皇帝,并自命為祖龍。
戰國時期齊人鄒衍曾宣揚“五德終始說”,五德即是指民間的五行:金、木、水、火、土。
鄒衍認為想要成為一個國家的最高掌權者,必須擁有五德中的其中一德,一個王朝覆滅后,就意味著這一德陷入衰落,就會被另一德所取代。
而周王朝在鄒衍“五德終始說”中,被視為擁有“火德”,所以按照推演,取代周王朝的應該是“水德”。
于是秦始皇在統一后,信奉風水玄學的他,立刻采用“五德終始說”,向全天下宣布秦王朝的建立是“水德”代替“火德”,他是受命于天。
因為這一典故,還引傳出一種關于祖龍的傳說。
據傳說,春秋時期的秦文公在外出狩獵時,曾捕獲了一條黑龍,而黑龍是陰柔的代表,是水性之物。
秦始皇聽說后高興至極,立刻說黑龍象征著水,秦取代周是必然的,從此便將這條黑龍視為自己的真身,稱呼自己為祖龍,誓做與世同君,與天地共存。
秦始皇是極其喜好水的,這也是為什么當初他發現南京有天子氣時,斷方山的龍脈,要鑿穿整座山,引來秦淮河的水來泄金陵的王氣...
這些傳說,史書中都有記載,雖然真假難辨。不過千年之后,已然成就了今天的遺跡勝景。
登上祖龍頂,風光也是無限暢爽的,站在秦始皇曾經的地方,回望歷史,足以令人感慨萬千。
忠王李秀成寶積庵被捕
1856年春,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3年,33歲的李秀成被升任地官副丞相。
在與清軍的抗戰中,僅率領7000名殘軍,就守住一座孤城,打得清軍潰敗不堪。
在之后的幾年里,又橫掃千軍,戰績卓越,成為太平軍中的大英雄。
從一名普通的士兵晉升為青年將領,一路升級,后被洪秀全封為“忠王”,李秀成的軍政之路走得極快、極為順暢。
這個速度和高度,回望歷史中能與他相媲比的很少。
他所締造的輝煌史跡,是每個讀過這段歷史的人,都愿意為其咋舌的。
但誰能想到呢,一個王朝的覆滅竟能如此之快,一個萬人瞻仰的大將軍的消亡竟能如此之倉促。
在他生涯最巔峰的時期,僅僅幾年后,便跌入了人生至暗時刻,還摔得那般狼狽。
1864年,太平天國即將畫上終點,天京被清軍合圍,李秀全已然嗅到了結局的味道,但還是負隅頑抗。
然實力終歸過于懸殊,李秀成決定帶王朝幼小的繼承者逃離,他把自己的戰馬讓給幼天王騎,逃離過程中,李秀成因為騎的不是戰馬,戰斗了一天,馬不能行被俘。
這是他向世人最后一次展現權力下的大無私。
而李秀成被俘的地點,便在方山。
他是中國百年變革歷史中的一位標志性人物,是一段動蕩時期的具體縮影。是方山中不容錯過的游玩探尋。
從祖龍頂下來,沿著定林路向西走。
前往的過程中,會路過了一個叫白龍凹的地方,這個沒有的傳說典故,是對景觀的表面形象化。
等到夏天雨水盈滿時,便會形成一道瀑布掛在半山腰環山路邊,抬頭仰望,流水倚石而下,雨天中形成的瀑布更為壯觀,像是一條白色的游龍俯沖而下。
這是方山一處少為人知的獨特景點,十分適合雨后有瀑布時拍照。
離開白龍凹,再往前走上幾百米,就到了李秀成被捕的地方,那里有一塊石頭上刻著寶積庵和忠王李秀成被捕地,并用紅色的顏料涂上。
寶積庵是六朝時,所建的一座寺庵,歷史上毀壞過很多次,也修過很多次,但到了清末時徹底陷入荒廢,現在已經完全毀損,只留下一片遺址。
石頭上的寥寥幾字,對李秀成這樣一個歷史人物的記錄顯然是蒼白的,但仍弱化不掉我對這段歷史的遙想。
李秀成被捕時是怎樣的?這種好奇心是壓不住的。
按照這位忠義將軍的秉性,我想他當時倉皇逃離至此,定是經過一番與清軍的殊死搏斗,手持寶劍面對四面八方的敵人,上演了一場驚世駭俗的大決戰。
最終因體力不支,被迫降服,被捆上鎖鏈、扼住臂膀時,也定是昂首挺胸,氣宇軒昂。
但李秀成用他的自白,摧毀了我所有的幻想,被捕時的狼狽讓我難以置信。
李秀成被捕后在《忠王口述》中寫道:那幫百姓云:“爾問我分此物,此物是天朝大頭目方有,如外別無。爾必拾獲此頭目。”云言該百姓帶我,心有私忌,兩家并爭,因此我藏不住,是以披兩個奸民獲拿,解送前來。
李秀成的暴露,竟是因為兩伙山民分贓不均所致。
真實歷史中,他沒有反抗,沒有戰斗,僅是被一些索要錢財的村民輕松所抓。
看來,一個人在極度落魄時是沒有任何尊嚴可言,再大的人物也難脫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