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為了應對蘇、美的威脅,毛主席作出三線建設的重大決策,實現了工業由東向西的遷移,促進了中西部的工業發展進程,同時建立起穩固的戰略大后方。
江西省地處我國中南部,1965年,成立江西省國防工業辦公室。江西的小三線建設主要集中在贛西北。宜豐縣位于贛西北九嶺山脈南麓,地形大致為“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非常符合“靠山、隱蔽、分散”的三線建設要求,宜豐距南昌120公里,距宜春90公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宜豐成為江西三線建設的重點區域,先鋒機械廠就誕生在那個年代。
1965年初,五機部、江西省國防工辦決定在江西建立生產中小口徑火炮炮彈的工廠。經過多地選址,將廠址確定在今宜豐縣芳溪鎮蕉溪村以西的山溝中,這里距離宜豐縣城20余公里,距離宜春85公里。取廠名:國營先鋒機械廠,代號9343,通訊地址:宜豐第819號信箱。
1965年8月,國營先鋒機械廠破土動工,廠區分為生產區和生活區。最初的基建工作重點圍繞生產區建設,所以第一批建設者們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他們住在簡易的帳篷中,吃的是紅薯粥,每天進行高強度勞動,但為了盡快完成建設任務,與敵人搶時間,他們沒有任何怨言,以高昂的奮斗精神日夜奮戰在一線。
1969年,工具車間、機加車間、鑄造車間、總裝車間、山洞試驗場等陸續竣工,來自重慶等地的支援職工陸續趕到,隨即進行試生產。試生產期間缺少配套設備,工具車間的職工們就自己動手組裝相關的設備,在無數次失敗中完成樣品彈的生產,1970年具備批量生產能力。
先鋒機械廠駐有軍代表,每一個批次的產品出廠前,都將進行試射,山洞試驗場進行了特殊專業處理,洞壁設有一定數量的鋼靶板,用來測設彈片的穿透力和分布情況。
先鋒機械廠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職工們每天在嘹亮的軍號聲中上、下班,廣播聲、軍號聲是那個時代特有的旋律。七十年代因備戰和對外軍援,先鋒機械廠是定點單位,因此生產任務非常繁重,任務訂單多的時候,工廠實行三班制,機器不停的運轉。
廠區的配套設施因工廠的逐漸成熟而完善,生活區建起了職工家屬樓、單身宿舍樓、子弟學校、技工學校、職工食堂、職工醫院、電影院,還配有小賣部、銀行、郵電所、澡堂等,職工們基本不需要出廠區就可以滿足一切所需。
1980年,隨著國際局勢的穩定,我國也在這一年結束了三線建設,軍工企業開始軍轉民。先鋒機械廠先后生產了石油鉆采工具、冷擠壓機械等民用產品。
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宜春的三線企業很多離開大山,搬遷到交通便利地區,而先鋒機械廠一直堅守到2000年,因山區的諸多不便限制了企業的發展,因此還是搬遷到宜春后完成改制。
先鋒機械廠搬遷到宜春后,廠區被整體移交給當地政府,一部分廠房如今成為民營小廠,生活區仍有五六戶老職工和村民居住。先鋒的老建筑大部分都在,還保留著原來的樣子,只是有些破敗,但依然掩蓋不住它曾經的輝煌,斑駁的墻體上還留有當年的宣傳標語,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還依稀可見,三線雖然遠去,歷史卻記住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那段往事也成為三線軍工人刻骨銘心的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