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用天問一號探測器,首次抵達火星,史無前例地一次性完成了“環繞探測、著陸勘察、巡視采樣”三大任務。這個“三連跳”不僅打破了歐美國家在火星探測領域的技術壟斷,更讓中國成為全球首個首次火星探測就實現“繞落巡”大滿貫的國家。
今年5月份,我國天問二號計劃也將正式啟動,實施小行星采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繞飛探測任務。
與此同時,天問三號也逐步步入正軌。日前,我國國家航天局,就正式發布了天問三號登陸火星取樣返回的任務計劃。
(火星)
從計劃書來看,中方的計劃是這樣的:2028年前后實施兩次發射任務,主要目標是在火星上尋找潛在的生命痕跡,同時通過地震波探測儀分析火星地質分層,繪制“火星CT圖譜”,并監測火星氣體逃逸過程,破解紅色星球從濕潤到干旱的演變密碼。
但不同尋常的一點是,與以往航天強國“技術封鎖”的做法不同,中方在這一領域也秉持著共同發展和進步的理念,在天問三號上,給其他國家留出了空位,讓其一同完成登上火星的夢想。
在規劃書上,中方是這樣說的,此次合作機會是面向國際社會開放的,國際合作方可以與天問三號任務開展系統級、單機級合作。而所謂系統級、單機級合作,就是通過天問三號搭載機會安全裝在軌道器或服務器上,開展探測和研究。
對于合作方,中方存在一些技術要求,但搭載項目是免費的。只要相關機構存在合作意向,就可以向中方提交項目意向書,截至申報日期是今年6月底,入選的合作項目,則需要在2027年之前交付正樣產品。
對于這一合作,中方特意強調,機會是向全球開放的。然而,面對這場全球航天界的“順風車”,美國卻因自己十年前種下的苦果被迫缺席。
2011年4月,美國在《財年國防部及全年繼續撥款法》中通過了這樣一條規定: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都不能撥款用于和中國或是有中國北京的機構進行任何形式的雙邊合作。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沃爾夫條款,也正是這一規定,結束了中美30多年來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建設性接觸。
(中方發布工作計劃書)
對于美國來講,制定這一條款,完全是冷戰思維下的技術遏制。他們擔心中國通過合作獲取關鍵技術,便借此試圖延緩中國在航天領域的進步。
然而,從這幾年中國的發展進程來看,美方這條規定,并沒有什么作用。在美方的封鎖下,中方加速突破關鍵技術,北斗導航系統在2020年實現全球組網、長征五號重型火箭在2016年實現首飛、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更是一次性“繞落巡”,可以說,中方在航空航天領域,已經依靠自己的力量,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反之,美方這邊,卻因為條款遭到了反噬作用。
2013年NASA曾禁止中國科學家參加開普勒科學會議,這件事情在當時引發了學術界的抗議,之后導致美國在月球與深空探測等國際組織中逐漸被邊緣化。
此外,中國嫦娥探月工程獲取了大量月球數據,但NASA因條款無法直接獲取,被迫依賴二手數據或獨立研發,增加了美方的成本。如今美方宇航員滯留在太空大半年,其也因為條款問題,拉不下臉來尋求中方的幫助。
這場航天博弈揭示了一個現實:當中國用開放合作重構太空探索規則時,美國用冷戰思維筑起的高墻,最終困住的反而是自己。
(特朗普削減開支影響NASA)
更讓美方難以接受的是,中方在航天領域捷報頻傳之際,大洋彼岸的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卻深陷裁員陰云。
在特朗普上臺后,其就大幅削減聯邦政府開支,甚至大批大批地裁員,美國航空航天局自然也受到了牽連。
日前,NASA代理局長就表示,當下已經得到了特朗普的指示,未來將關閉三個辦公室,23名航天精英恐怕將面臨失業,其中甚至包括掌舵關鍵技術的首席科學家和首席技術官。曾經在阿波羅登月時代叱咤風云的NASA,如今連保留頂尖人才都成了奢望。
對于美方來講,這一損失是非常大的。裁撤首席科學家和技術專家,直接導致NASA核心研發能力受損。美國火星樣本返回任務,也將因為預算縮減面臨延期風險,而中國天問三號按計劃將于2028年實施取樣返回。到時候若形成“中國取回樣本—美國依賴二手數據”的局面,將顛覆傳統航天實力的對比認知。
總之,歷史總是充滿黑色幽默的,當年美國用沃爾夫條款筑起“太空長城”時,絕不會想到有朝一日,中國航天用開放包容書寫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太空篇章時,NASA卻在國會山的政治博弈中,逐漸褪去了星辰大海的浪漫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