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多篇文章論述到:基本粒子是相互繞轉的兩個半元電荷,其遵循的規律是:M^2R=Q,其中,M是基本粒子的質量、R是基本粒子的空間半徑、Q是常數。基本粒子不論存在于物質內部,還是輻射到外部空間都遵循這個規律,并且單獨的半元電荷是不存在的。我的這一認知被美國物理學會2022年冬季會議錄用,錄用截圖摘要如下:
依據基本粒子組成的規律可知基本粒子存在三種形式:正元電荷基本粒子、負元電荷基本粒子和中性基本粒子。
光子是輻射到外部空間的中性基本粒子。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告訴我們,質量和能量是可以轉化的。光子是存在于物質內部的中性基本粒子質量損失一半轉化的能量加速自身到光速形成光子的,由基本粒子的組成規律:M^2R=Q,由于Q是常數,M損失一半,R必然增大到原來的4倍,所以光速運動的基本粒子的半徑是存在于物質內部基本粒子半徑的4倍。顯然形成一個光子的時間應該是存在物質內部基本粒子質量損失一半的時間,也是光子傳播頻率的倒數,我們把這一時間記作t,則t=1/ν,ν是光子的頻率,存在于物質內部基本粒子的半徑記作R、存在物質內部基本粒子形成光子的加速度為a、光子的傳播波長為λ、c是光速、則λ=ct、c=at解析這一表達式:存在于物質內部基本粒子轉化為光子,解得:a=c^2/λ。存在物質內部的基本粒子由靜止到光速發生的位移是:4R-R=3R,所以3R=at^2/2,其中,a是存在物質內部的基本粒子轉化為光子的加速度。聯立方程:a=c^2/λ、3R=at^2/2、t=1/ν解得:λ=6R。由于光速運動的基本粒子的半徑是4R,兩個光子之間的距離是波長λ=6R,也就是說,兩個光子圓心距λ=6R小于兩個光子半徑之和8R,于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光子在傳播的過程中相鄰的兩個光子是相交的。
眾所周知:不同類型的光子的頻率是不同,但是頻率相近的光子很多。同一種類的光子在傳播的過程中相鄰的兩個光子是相交的,還存在很多和這類光子頻率相近的光子,所以光子在傳播的過程中是:多個光子疊加的,這一結論很好地詮釋了光子在傳播過程中的量子特性之一:孫悟空特性,一個變多個以及雙縫干涉現象,“一個”光子可以同時通過兩條路徑或通過其中任意一條路徑。還可以解釋薛定諤的貓,觀測到了疊加狀態的那個光子是不確定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