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起隴西第九集中提到馬盛去樂城看岳父,但是因為城西發生洪水,道路被沖毀。
這里犯了兩個錯誤,首先當時并沒有樂城,樂城是諸葛亮在建興七年主持修建的。是一年后的事。
七年春,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遂克定二郡。冬,亮徙府營于南山下原上,筑漢、樂二城。(三國志后主傳)
第二是個邏輯問題,因為樂城在今天漢中市城固縣一帶,位于南鄭以東,如果是城西發生洪水,肯定影響不到南鄭以東通向樂城的道路。
那么諸葛亮修筑樂城的目的是什么呢?這個要塞地理位置并不險要,似乎起不到太好的防守作用。
事實上這正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在劣勢下合理利用資源,充分體現了他絕佳的軍事才能。
魏國想要伐蜀,總共有六條路徑。從西向東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還有從東三郡方向的通道。
由于通道太多,無法長時間分別重兵防御,于是在諸葛亮過人的軍事智慧下誕生了漢、樂二城防御體系。
其中漢城針對的就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的防御。
先看祁山道、陳倉道,通過這兩條路進攻漢中,必然要經過武都郡,而武都在建興七年初已經被拿下,因此這一年諸葛亮才修建了漢城,把漢中西部的重點防御放在這里。
原因就是魏軍如果從祁山道、陳倉道南下,在經過武都時肯定會有預警,到時候再前去陽平一帶布防也不晚。
而魏軍如果走褒斜道,則可以去褒斜道進入漢中盆地的入口石門棧道處布防。
而漢中東部的樂城則是針對的儻駱道、子午道、還有從東三郡方向的通道。
如果要防住這三個方向敵軍的進攻,需要布防的地方是興勢山和赤坂,如果收到敵軍南下的消息,樂城駐軍可以及時前去布防。
太和四年(230年),曹真走子午道大舉入侵,最終還未曾交戰就因為天降大雨被迫退兵,這一次樂城的威力雖然沒能發揮,但是不要緊,總有他派上用場的時候。
正始五年(244年),曹真之子曹爽發動十余萬大軍走儻駱道南征,最終王平在興勢山成功御敵,曹爽無功而返。樂城的威力終于得到了體現。
總之漢、樂二城并非位于天險之處,是個屯兵處,但是能及時發兵守住要害,你從哪來我就去守哪里,機動性很強,和打地鼠差不多。
這個策略極為有效,可以說是花小錢辦大事這一原則的充分體現,諸葛亮已經明明白白寫好了操作指南,后人只需照抄就行。
最后乖乖聽話的王平嘗到了甜頭,而另辟蹊徑的姜維。。。。。。
總而言之,漢中是益州門戶,按照諸葛亮的部署,曹魏很難突破。而姜維將敵人放進來打,則有些異想天開了。
本文是長期連載的一部分,請關注我并私信回復:1 ,即可看全部文章,已經整理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