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香港長江和記黃埔集團把在巴拿馬運河的相關港口出售給美國財團之后,美國又打算對巴拿馬運河動手了。根據美國媒體CNN報道,五角大樓已接到來自白宮的命令,要求立刻提供“可靠的軍事選擇”,以確保美國能夠不受限制地使用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運河堪稱全球航運的“咽喉要道”,全長81公里,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每年承擔著全球5%的貿易貨運量。對于巴拿馬而言,運河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2024財年,巴拿馬運河的凈收入達34.53億美元,占其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一。
美國曾長期控制巴拿馬運河,從1903年通過軍事干預獲得運河控制權,到1999年根據《托里霍斯-卡特條約》將主權移交巴拿馬,這段殖民歷史給拉美地區埋下了反美情緒的種子。如今,美國試圖再次染指運河,這無疑是對國際社會公認主權移交成果的公然挑戰,1977年條約明確規定運河永久歸屬巴拿馬,美國僅保留“維護運河中立”的權利,而五角大樓所謂“確保軍事和商業雙重通道公平準入”的表述,不過是對國際法的歪曲,是徹頭徹尾的霸權行徑。
美國對運河控制權的執念,源于其對自身利益的誤判,美國對巴拿馬運河的依賴程度極高,74%的貨運量涉及美國貨物,每年價值2700億美元的貿易依賴這條水道。特朗普政府將運河控制權與“重振美國制造”掛鉤,這種邏輯存在根本性錯誤,美國制造業空心化是長期產業結構調整、資本外流等多種因素導致的,即便完全控制運河,也無法解決深層次問題。2023年巴拿馬運河干旱導致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上漲0.8%,恰恰暴露了美國供應鏈的脆弱性源于本土工業體系缺陷,而非運輸渠道受阻。
為實現對運河的控制,美國采取了資本與軍事脅迫并行的“雙軌戰略”。一方面,通過貝萊德財團以228億美元收購運河兩端港口90%股權,將運河經濟命脈重新納入美國資本體系;另一方面,以軍事威脅相配合,試圖迫使巴拿馬屈服。這種新殖民主義模式的現代演繹,不僅損害了巴拿馬的國家利益,也破壞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然而,美國對巴拿馬運河采取軍事冒險,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后果。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墨西哥、哥倫比亞等國已私下表達對“門羅主義”復辟的擔憂,巴拿馬歷史學家格雷羅警告,美軍重返將點燃“比1964年更猛烈的火山”。從經濟層面而言,運河每日1800萬美元的通行費背后,是1920個港口、170個國家的龐大貿易網絡,軍事封鎖將迫使30%的貨物繞道蘇伊士或好望角,單箱成本激增9%-22%,這無疑會給全球貿易帶來沉重打擊。若1977年的條約被撕毀,將開創強權踐踏國際契約的危險先例,動搖二戰后主權國家的體系根基。
在自然和技術層面,美國的軍事冒險面臨巨大挑戰,運河運營依賴精密的生態平衡,每艘貨輪通行需消耗1.8億升淡水,2023年干旱迫使巴拿馬啟動“單日單向往來”管制,水位持續下降已使最大通行量減少26%。
歷史已經證明,1999年后的巴拿馬運河運營效率遠超美控時期,這表明全球治理需要的是合作而非控制,是規則而非槍炮。美國若一意孤行,妄圖通過軍事手段奪取巴拿馬運河控制權,不僅無法實現其所謂的戰略目標,還將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再次坐實破壞和平與穩定麻煩制造者的標簽。
閱讀1.9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