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放任員工內卷的時候,任何的掙扎都是徒勞。
看上去是一次普通的績效考核改革,實際上是銀行學會了“空手套白狼”。
三月初,我們銀行有個資深理財經理提交了辭職信,令所有人大吃一驚。
系統顯示,她當月KPI完成率仍排在片區前三,屢次獲得總分行榮譽。
在這個被稱作“金飯碗”的行業里,越來越多的銀行人正經歷著溫水煮青蛙式的煎熬。
一、績效游戲的生存法則
銀行的工作,從入職的那一天開始,便有了具象化的數字顯示。
新入職柜員每天要完成200條有效電話營銷、新增5個有效客戶、銷售30萬理財產品,才能不被督導。
晨會通報業績時,墻上滾動播出的紅黑榜像極了股票交易所的大盤,只不過這里交易的標的是員工的尊嚴與健康。
某國有大行的內部數據顯示,2024年基層客戶經理日均工作時長達到11.6小時,較五年前增長34%。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期員工離職率攀升至18.7%,創下十年新高。
“現在不是人在找客戶,而是指標在追著人跑?!?/strong>從業15年的客戶經理苦笑道。
二、空轉的考核機器
在看似科學的考核體系下,隱藏著令人窒息的生存悖論。
某股份制銀行推行的“末位幫扶制”,要求后進員工向前三名支付“學習基金”。
這種將員工互為對手的機制,直接導致團隊協作淪為紙上談兵。
2023年《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顯示,76.3%的受訪者認為現行考核機制正在誘發惡性競爭。
更荒誕的是“負激勵”的蔓延,獎懲的資金都從員工的績效里掏出來。
某城商行對未完成存款任務的員工實施“互補式扣款”,第一天未達標扣100元,業績第一的員工獎勵100元,以此類推。
有員工算過一筆賬,一個月如果有15天排名后三,當月績效工資將出現負數,而獲得獎勵的員工績效將翻倍。
這種“帶錢上班”的怪象,正在消解銀行作為現代企業的管理倫理。
三、被異化的金融民工
某支行行長的日程表令人觸目驚心,晨會督導、夕會復盤、午夜抽查電話錄音,周末還要組織“外拓突擊隊”。
24小時待命的狀態,讓39歲的他體檢報告上出現了“冠心病早期”的診斷。
《2023金融從業者心理健康藍皮書》披露的數據顯示:68.9%的銀行人存在焦慮癥狀,41.2%出現睡眠障礙,17.6%曾有過極端消極念頭。
“微笑服務”的培訓課程與抗抑郁藥同時出現在員工抽屜里,這個曾經光鮮的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價值危機。
據招聘平臺數據分析,2023年銀行業校招簽約毀約率攀升至34%,創歷史新高。
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直言:“不是在拒絕銀行,是在拒絕一種生存方式?!?/strong>
更嚴峻的是業務質量的滑坡,短期指標成為指揮棒,風險防控難免讓位于數字游戲,這種飲鴆止渴的發展模式,終將反噬整個行業的根基。
四、破局之路在何方
據了解,某農商行試點推行的“團隊共生考核”帶來新氣象,取消個人排名,改以小組為單位考核綜合服務質量,客戶滿意度指標權重提升至40%。
試行半年后,不僅員工離職率下降60%,存貸款規模反而實現了逆勢增長。
這證明,健康的考核機制完全能夠實現多方共贏,銀行業需要重拾“成就客戶就是成就自己”的初心。
正如某資深銀行家所言:“當考核開始尊重人性,利潤自然會跟著人心走?!?/p>
夜幕降臨時,那些依然亮著燈的銀行網點,本應是守護財富的燈塔,不該成為消耗生命的牢籠。
我們在談論銀行轉型時,或許最該轉變的是那個將人力資源當作耗材的陳舊思維。
畢竟,任何商業奇跡的創造,終究要靠站著的人,而不是跪著的數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