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烏兩國代表已經完成會談,烏方接受美方建議,實施為期30天的停火協議。第一時間內,美方就派人前往俄羅斯,同俄方接觸討論停火問題。若是進展順利的話,特朗普和普京的會談,大概率也能提上日程了。
然而,就在美俄關系呈現向好趨勢的大背景下,俄外長拉夫羅夫卻當著美國媒體面前,說了一番美國人并不太愿意聽的大實話。
(俄外長拉夫羅夫)
日前,俄外長拉夫羅夫接受了美國博主的采訪,回答了一系列國際熱點議題,除了俄烏沖突之外,還包括美俄關系緩和,給中俄關系發展帶來的影響等。
美俄在沙特結束談判之后,兩國關系就出現了緩和跡象。國際社會上也出現了所謂“特朗普要效仿尼克松政策”的猜測,只不過尼克松是聯合中國抗衡蘇聯,現在特朗普是聯合俄羅斯對抗中國。
對此,拉夫羅夫也給出了回應。拉夫羅夫表示,這個說法完全是愚蠢的。一方面是現在的情況和冷戰時期完全不同,當年尼克松構想的三角關系中,不管是中美關系還是美蘇關系,都得比中蘇關系好。但現在,中俄關系發展以及互信程度,都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美國人也非常清楚,俄羅斯是不會違背自己對中國達成的政治承諾的。
另一方面,拉夫羅夫表示,特朗普向俄方傳達的立場,就是美俄不管有什么分歧,都絕不能升級成戰爭,而若是有共同的利益,就應該抓住機會將其轉化為有用的東西。但問題就在于,美國和俄羅斯的利益,永遠都不會是一致的,甚至重合程度不可能達到50%。
最后,拉夫羅夫也坦言稱,當下和中國在雙邊關系中也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大多是由于西方制裁導致的,比如說遠東地區一些基建和物流項目被推遲了。但是對于這些,俄羅斯方面并不著急,同樣中國也不著急。因為中國人目光總是長遠的,這可能就是中方的民族特性,俄方也對此非常尊敬。
(拉夫羅夫接受美國媒體采訪)
拉夫羅夫的這番話很有道理,但是特朗普之所以無法復制尼克松戰略,深層原因遠不止拉夫羅夫所言。
首先就是中美俄三國經濟力量乾坤倒轉。美國經濟霸權明顯式微,在冷戰巔峰時期,美國獨攬全球經濟35%的體量,但如今已萎縮至四分之一左右,且面臨債務危機和產業空心化等問題。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強勢崛起。過去,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占比不足2%,而如今已迅速升至約18%,達到了美國總量的70%,且仍有發展的空間和潛力。
再加上中俄兩國間的經濟協同效應日益顯著,兩國的經濟總量相加已經逼近美國的90%,這種“準超級大國”級別的合作體量無疑在國際舞臺上擁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其次,就是陣營對抗模式出現了更迭。
在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對峙使得中國成為游移不定的“關鍵第三方”。中蘇關系的惡化為美國提供了戰略機遇。然而現今,中俄之間的關系已逐步深化,形成了緊密的“戰略雙核”。兩國不僅在軍事上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互信,還通過在能源、金融和科技領域的合作建立了穩固的抗壓體系。
與此同時,全球南方國家的集體覺醒也對傳統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造成了沖擊。金磚國家的擴張、本幣結算以及去美元化趨勢都在重塑全球經濟版圖。這些變化不僅挑戰了西方的傳統優勢,也為中俄創造了新的機會。
(尼克松訪華)
最后,則是戰略機遇窗口閉合。尼克松時代,美國憑借其無與倫比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巧妙地實施了“打蘇聯、拉中國”的戰略計劃,以此在冷戰時期分化其主要對手。然而,如今的國際局勢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美國面臨的是中俄兩個全方位的競爭對手。美國不僅在努力遏制中國的科技崛起,還要對抗俄羅斯將能源武器化所帶來的挑戰。這使得美國的戰略資源極度緊張和透支。
在過去的三年中,美國試圖通過烏克蘭危機消耗俄羅斯的戰略資源,但該策略卻出乎意料地加速了中俄之間的合作,從技術到能源再到地緣政治,三者高度融合。這種情況下,西方的制裁不但未能削弱中俄,反而促使兩國關系更加緊密,形成了一種反噬效應:制裁越嚴厲,中俄關系越牢固。
總之,這種結構性變遷意味著,美國再難像冷戰時期那樣通過簡單戰略投機改變力量對比。正如新加坡學者馬凱碩所言:“21世紀的地緣政治,本質是西方500年主導地位終結的漫長葬禮。”
在這種背景下,任何試圖分裂中俄的戰術操作,都可能淪為戰略棋盤上的無效落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