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嘉誠將43個港口打包賣給美國財團的消息傳出時,社交平臺上炸出一片唏噓。
這位曾經的"超人"在拋售英國電網、清倉歐洲資產后,連巴拿馬運河這樣的戰略要地都不再留戀。
但真正掀起輿論巨浪的,是網友翻出霍英東家族在巴拿馬運河扣船危機中掛起620面五星紅旗開辟新航線的壯舉。
兩張相隔二十年的商業版圖在此刻碰撞,照出了資本逐利與家國情懷的天淵之別。
時間倒回1997年,香港回歸的煙花還未散盡,兩位巨富已走向分岔路。
霍英東帶著60億真金白銀扎進珠江口的爛泥灘,硬是在南沙造出中國第一個自貿區雛形。
當年港島商界流傳著刻薄的譏諷:"霍生拿錢填海,不如買幾棟中環寫字樓。"
可當2003年南沙估值突破300億時,這位老人竟以每畝1元的象征價將項目轉給國家。
而同一時期,李嘉誠正用4000億鯨吞半個倫敦,從水務公司到電信大樓,連酒吧街的地皮都不放過。
這種反差在1983年就已埋下伏筆,當外資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前躊躇觀望時,霍英東在廣州沙面島上砸下重金。
白天鵝賓館奠基那天,香港報紙用整版刊登"霍氏自殺式投資"的嘲諷。
可他堅持要讓"中國有世界級的酒店",哪怕明知客房定價不能超過50元/晚。
洛溪大橋通車時,霍家已為這個"不設收費站"的項目倒貼數億,卻笑著說:"珠江兩岸的百姓不用再等渡船了。"
反觀李嘉誠的商業帝國,每個毛孔都透著精算師的氣息。
從1980年代囤地香港,到世紀之交"抄底"歐洲基建,再到如今清倉離場,資本始終在安全與暴利間精準跳躍。
當年霍英東在中山溫泉賓館接待改革開放后首批外賓時,李嘉誠正在中環交易大廳收割樓市崩盤后的帶血籌碼;
當霍家船隊掛著紅旗穿越馬六甲海峽時,長實集團正把英國的配電網絡拆分成金融產品全球叫賣。
這種差異在生死之際尤為刺目,2006年霍英東葬禮上覆蓋的國旗,17年后仍在熱搜榜單灼灼生輝。
而李嘉誠近年每次現身,身后總跟著"撤資""套現"的質疑聲浪。
網友翻出1997年霍老在南沙工地的影像:暴雨中,94歲的他拄著拐杖深一腳淺一腳踩在泥漿里,身旁工程師急得直跺腳:"這種破灘涂一百年都收不回本!"
老人擺擺手:"等南沙通了高鐵,你們就懂了。"
歷史確實給出了答案,當年霍英東在珠江口種下的"賠錢貨",如今已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黃金走廊。
中山溫泉賓館成了中外商貿往來的歷史地標,洛溪大橋日均車流突破30萬輛,而南沙自貿區2022年GDP已超8000億。
反觀李嘉誠的英國資產包,在脫歐震蕩中縮水近千億,連最忠實的投資者都在股東會上質問:"為何當年不學霍生投資內地?"
或許從霍英東堅持在白天鵝賓館設置"故鄉水"景觀時就注定了結局——那方從香港運來的假山瀑布,至今仍在訴說著游子對故土的眷戀。
而李嘉誠辦公室懸掛的"建立自我,追求無我"書法,在集裝箱貨輪駛離巴拿馬港口的汽笛聲里,終究顯得蒼白單薄。
兩位同齡巨富的故事提醒我們:資本可以丈量財富厚度,卻稱不出企業家精神的重量。
當潮水退去時,人們終會看清誰在裸泳,而誰早已把血肉筑成了長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