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患者在經歷手術和化療后,有時仍會在數月或數年后出現復發,這常常讓患者感到困惑:明明已經切除了腫瘤,也按照醫囑完成了化療,為何還會復發?對此,我們可以從腫瘤的特性來解釋。
以肺癌為例,腫瘤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能經歷了數月甚至半年的生長過程。在此期間,腫瘤會通過血液循環系統與全身發生聯系。腫瘤細胞可能從原發灶脫落,通過血液播散到全身各處。然而,單個腫瘤細胞并不一定立即形成新的病灶。手術只能切除CT可見或術中醫師肉眼可見的腫瘤組織,但對于已經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即使進行了淋巴結清掃,仍可能存在微轉移灶。
化療的作用類似于"全身性除草",通過化療藥物殺滅可能存在的微轉移灶。但化療對腫瘤細胞的殺滅遵循對數級規律,無法完全清除所有腫瘤細胞。殘留的腫瘤細胞可能在人體的免疫監控下處于休眠狀態。然而,隨著年齡增長、體質下降或免疫功能減弱,這些休眠的腫瘤細胞可能重新激活,導致復發。此外,個體對化療的敏感性差異也可能影響治療效果。
我們可以將這個過程比作土地中的種子:并非所有種子都會發芽,只有在適宜的溫度、濕度和養分條件下才會萌發。同樣,腫瘤細胞的復發也需要特定的微環境條件。因此,術后和化療后的定期隨訪和必要的后續治療至關重要。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如腫瘤分期、身體狀況、免疫功能等)不同,治療方案也應個體化。建議患者在完成主要治療后,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隨訪計劃和可能的后續治療方案,以便更好地管理疾病,做到心中有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