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內完成了新能源占比接近50%的強勢成績,說實話,這非??植?。
對于大部分中國企業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是繞開外資技術封鎖的重要機會,大量的企業開始扎根新能源市場,推出EV純電車、PHEV插混車輛。
也就是在這一年,國產車的占有率接近65%,一邊倒擠壓合資車市場。
國內市場,中國車型強勢崛起,順風順水,這是大勢所趨,但海外市場的表現從客觀來說,中國企業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雖然一部分企業,在一部分市場完成了短期內的訂單暴漲,比如說比亞迪在東南亞市場有明顯的抬頭趨勢,但也只是抬頭。
更多海外市場對中國品牌,仍然持謹慎態度,原因很簡單,對于任何一個地區來說,買車都是一個極大的開支,尤其是對于經歷了幾輪汽車迭代之后的群體來說,他們買車的需求非常精準,就是為了駕駛使用。
那么經濟、穩定、耐用就無比關鍵。
中國品牌在海外市場的口碑還沒有完全建立,一臺車的壽命周期在10年左右,這是歐美日(參數丨圖片)韓的用車周期,所以想要在海外市場獲得真正的認可,需要用至少10年時間來證明產品穩定。
目前來看,沒有任何一家企業,一個人敢保證當下出口到海外的國產車型,穩定性和豐田、本田一樣優秀。
所以,在口嗨“國產車無敵”的大背景下,其實中國企業以及工程師團隊不能放棄對產品的穩定性打造,以及對豐富技術儲備的追求。
去年雖然新能源市場的占有率接近50%,但有意思的是,純電車的占有率只有25%,剩余75%左右依然是帶著內燃機的車型。
遺憾的是,大量的企業并沒有進行獨立的內燃機儲備,尤其是新勢力企業。想要出海的第一步,就是應該拿出無短板的技術儲備,來應對全方位出擊的合資對手。
在內燃機的研發方面,國產企業過去兩年其實松弛了不少。
主要是純電車、混動車輛對內燃機的依賴度降低,甚至不需要內燃機也能造出車,但這不意味著內燃機不重要。
畢竟,海外市場還是高度依賴內燃機的,好的內燃機一定能大大提升市場競爭力。
目前,還在堅持研發內燃機的企業不多了,我能看到的是長城、長安、奇瑞、吉利這些企業,還在執著于內燃機的研發。
核心點只有一個,這些企業還有大量的油車銷量。
他們的油車面對的是豐田、大眾、本田這些強大的對手,所以他們不能放下對內燃機的研發,比如說大眾在不久前推出了第五代的EA888內燃機。
這臺內燃機擁有400牛米扭矩、500bar噴射技術,排放標準、可靠性、油耗表現大大提升,作為一臺內燃機,其技術儲備相當扎實。
這意味著,這些全球企業并沒有放棄對內燃機技術的研發,這對于國產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一個是,混動技術同樣吃內燃機,好的內燃機油耗低、可靠性強、噪音小。
另一個,海外市場認可的還是內燃機。
這也變相解釋了,沒有強大內燃機技術儲備的企業,想要出海只能通過采買的方式來獲得競爭力,但采買的內燃機不可否認的會出現匹配困難、質量不可控等問題,而且成本不低。
一句話總結,雖然當下是新能源、電動化、國產車的高光時刻,但想要獲得長期的穩定發展競爭力,不能放棄對內燃機的研發。
畢竟有更多的人群,選擇的還是油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