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正非
文丨談古論今
大家好,這里是談古論今。
“我在學校真的待不下去了”......
誰能想到,短短一句口誤,就能讓一個從貧窮鄉村一路拼到985大學講臺的女博士教師,迅速墜入網絡暴力的深淵,最終被迫辭去教職,人生徹底坍塌?
2021年9月,張婷在一次帶貨直播中介紹一本日本心理學著作時,不經意脫口而出:“我們日本有位心理學家……”
起初,她自己與直播間的工作人員都沒有察覺到任何異常。
可在之后的幾場直播中,這句話又無意識地出現了三次,語氣自然到仿佛說的是“我們家鄉”。
直播現場依舊平靜如常,但網絡的世界卻迅速掀起了一場風暴。
一些敏感的網友,迅速地截圖、截取片段,接下來將其發布在各大網絡平臺上,并且質問張婷,為何老是頻頻出現“媚日”這樣的口誤呢?
緊接著更多人蜂擁而至,他們發現,張婷竟然還有黨員的身份,這一下子碰到了公眾的“底線”——“黨員竟然如此不注意政治立場!”
類似的質疑迅速升級成為憤怒、謾罵與抨擊。
此時張婷的解釋與澄清,早已被淹沒在喧囂的輿論洪流中,網絡上開始出現大量歪曲她意圖的言論,有人甚至編造她所謂“親日”的更多細節。
短短數日,這個原本,積極勵志的女性形象,迅速被扭曲成了一個,居心叵測的“媚日分子”。
于是,一次偶然的口誤,就這樣被無限放大。
事實上,張婷的人生充滿了勵志。
二十多年前,她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家境十分貧寒;但她從幼時起便展現出了遠超常人的努力,還有頑強的毅力。
高中畢業那年,許多同齡人忙著聚會,而且忙著旅游,她卻獨自一人,不停地奔波在縣城的餐廳里,端著盤子洗著碗,拼了命地攢下了大學的路費與學費。
進入大學后,她也從未停下奮斗的腳步。
她不僅努力學習拿到獎學金,還在不停地兼職打工,以此來貼補日常的開支。
碩博連讀那段時間,她當過導游、也做過婚禮主持人,每次帶團,只能掙到30元......
正是這樣一路的奮斗,她終于走上了985高校的講臺。
不過,即使獲得了穩定的編制,曾經貧困的她依舊關注新的機會,直播帶貨正是她當時所看好的路。
不幸的是,直播生涯剛開始不久,網絡上的謾罵與指責就快速演變為現實的攻擊。
匿名舉報郵件鋪天蓋地寄到學校,迫使校方多次對她進行約談調查。
輿論的重壓之下,她的工作環境逐漸惡化,原本關系融洽的同事們也紛紛與她保持距離。
長期處于這種,被懷疑被審視的狀態,張婷漸漸地,承受不住壓力,開始夜不能寐,精神幾乎瀕臨崩潰。
最終她無奈之下辭去了教師編制,選擇了逃離現實。
但讓她沒想到的是,她的退出并未終止網絡暴力。
辭職后的她試圖平靜下來,但網絡暴力卻從未停止,過去那些攻擊她的匿名者們并未罷休。
不斷的舉報、惡意揣測,甚至連她參加比賽上傳作品的舉動,也成為攻擊理由之一。
她終于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流量仍未消散,只有直面這一切,才能真正從困境中走出。2023年8月,她毅然決定重回網紅圈,并公開講述了自己的遭遇。
這一次公眾的反應變得復雜起來。
一部分人開始反思網絡暴力的危害,理解她的無奈,另一部分卻仍然不依不饒,指責她在“炒作悲慘”。
最可怕的是,這些施暴者從未意識到自己正在作惡,他們不斷標榜自己是在捍衛道德和國家利益,卻不曾察覺自己早已迷失,迷失在盲目的跟風與無意識的“平庸惡意”之中。
是的,現時今天,以張婷事件為代表的網絡暴力背后,所謂的“正義”已然成為大眾隱藏內心“平庸惡意”的遮羞布。
哲學家阿倫特說過:
“平庸之惡”指普通人放棄了個體的思考與判斷,在集體壓力與群體共識的庇護下,不知不覺地參與傷害他人的行動。這種“惡”因其平凡而不被察覺,更加觸目驚心。
所以,在我看來,這些網絡暴力的背后,有著三重心理根源:
一、群體盲從與責任感稀釋。
網絡的匿名環境使個體責任迅速分散,每個人無需單獨為自己的言行承擔責任,于是攻擊言論越來越肆無忌憚。一旦出現嚴重后果,每個人又覺得責任在于群體,個體的良知與內疚感就這樣被群體無形地稀釋殆盡。
二、道德優越遮掩了個人的平庸。
很多攻擊者,其實僅僅是生活里普通人,他們并無特別之處。在網絡上,他們期望借助攻擊他人在道德層面的差錯,以獲得自身道德上的優越感,繼而把內心的空虛以及無力給遮蓋住。
這樣一種低廉的道德優越感,讓他們更為投入地投身到網絡暴力當中。
三、網絡暴力成為焦慮出口。
現實生活的巨大壓力與挫折,使很多人急需一個情緒宣泄的渠道。網絡暴力因此成為他們釋放焦慮的出口。像張婷這樣的無意口誤,成了完美的攻擊對象,大眾將自己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毫不猶豫地傾瀉其上。
這幾年,許多公眾人物也紛紛陷入了類似的網絡暴力風暴——
2023年初,某明星因為口誤錯稱城市,遭到了瘋狂的攻擊;2024年,某大學教授因在課堂舉例不當,引發了道德審判,最終辭去了教職......
這些案例無一不在說明,“正義”已淪為網絡暴力的借口。
張婷的成長經歷,是當代底層逆襲的典型,但她的成功卻觸發了部分普通大眾潛意識的敵意與焦慮。
他們看似欣賞勵志故事,內心卻難以接受一個原本與他們一樣普通的人走向成功。因此張婷的一個微小失誤,便成了引發群體敵意釋放的突破口。
因此,社會輿論的道德敏感度也越發地高了,稍有些不慎,就會被迅速地放大成道德敗壞。那種道德綁架式的零容忍氛圍,使社會環境變得既敏感又脆弱。
值得警惕的是,當“正義”成為肆意攻擊他人的工具時,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犧牲品。
我們的社會需要予以鼓勵,個體更需要進行獨立思考,堅決抵制隨意跟風和暴力。我們的網絡輿論規則也需要重建,更要恢復對言論失誤所應有的寬容與理性。
一場網絡暴力,風卷殘云地卷過張婷的人生。她從田野而來,來到高樓,又從高樓跌落,跌回塵埃。
我們無法控制人心的陰影,但至少可以選擇不與黑暗同行。
當你習慣了以正義之名傷害無辜者,終有一天,你自己也會站在風暴的中心,承受世人無情的“審判”。
人群散去之后,誰還能夠記得,是誰最先喊出了那一句“正義”?
張婷的故事,不過是你我的故事,也不僅是你我的故事。
因為,當我們凝視深淵時,深淵也正凝視著我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信息來源均為網絡,如與事實不符或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系作者澄清或刪除。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營造綠色網絡世界!
敢為蒼生諫真言,豈因禍福避趨之!
@關注、點贊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