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00%利率驚現(xiàn)電子借條,誰在縱容這場“合法搶劫”?
2025年3月15日,央視“3·15”晚會的一束聚光燈,撕開了借貸寶的“科技金融”偽裝
當晚,數(shù)百萬觀眾目睹了這樣的場景:洪先生借款5000元,實際到手僅3500元,卻要按5000元本金償還,7天利息高達1500元,年化利率突破2000%。更荒誕的是,借貸寶平臺上的電子借條竟被用作高利貸的“合法外衣”,而平臺方卻以“用戶自擔風險”為由推卸責任。這場曝光不僅讓借貸寶沖上熱搜,更引發(fā)了成都警方的雷霆行動——當晚,警方封鎖其辦公區(qū),帶走相關人員,平臺App隨即從應用商店下架。
一、道歉背后的黑色產(chǎn)業(yè)鏈:電子簽如何淪為“高利貸幫兇”?
“砍頭息”的科技化包裝
借貸寶、人人信等平臺通過電子簽生成“合法借條”,但實際交易卻繞過平臺監(jiān)管。放貸人通過微信、支付寶轉賬時直接扣除30%-50%的“砍頭息”,導致借款人實際到手金額遠低于合同金額。例如王女士借款3萬元,實際僅得1.4萬元,卻被要求按3萬元本金償還。
身份認證形同虛設
平臺縱容放貸人使用虛假身份信息注冊,甚至暗示可用“逝者信息”繞過人臉識別。當受害者試圖起訴時,卻因無法獲取放貸人真實信息而陷入維權困境。
平臺的雙向收割模式
借貸寶每筆借款收取1%-3%手續(xù)費,而放貸人則通過高利貸獲取暴利。這種“旱澇保收”的商業(yè)模式,讓平臺在8年間積累1.4億個人用戶,卻對非法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二、遲來的整改:道歉能否挽回信任?
事件曝光后,借貸寶迅速做出回應:
緊急措施:暫停新增欠條服務,已存借條還款功能暫不受影響;
成立專項組:聯(lián)合法務、技術部門徹查違規(guī)交易,配合警方打擊高利貸團伙;
加強風控:在App內增加風險提示,限制陌生人借貸功能。
然而,網(wǎng)友的質疑并未平息:“這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16年,借貸寶就因“裸條借貸”“賺利差”等功能被央視《焦點訪談》曝光,如今卻換上“電子簽”馬甲重操舊業(yè)。
三、血的教訓:我們該如何守護金融安全?
監(jiān)管真空亟待填補
當前民間借貸電子簽平臺處于“三不管”地帶:金融監(jiān)管部門認為其非持牌機構,網(wǎng)信辦側重內容審核,市場監(jiān)管部門則難介入金融業(yè)務。專家建議將涉及金融功能的App納入前置審批。
司法實踐的滯后性
雖然《電子簽名法》承認電子借條效力,但法院僅支持實際到賬本金和法定利率(LPR四倍)。而借貸寶案例中,平臺故意模糊合同金額與實際轉賬差異,增加司法追責難度。
消費者的自我救贖
警惕“低門檻快放款”陷阱,優(yōu)先選擇銀行等正規(guī)渠道;
留存轉賬記錄、聊天截圖等證據(jù),遇糾紛及時報警;
拒絕“以貸養(yǎng)貸”,避免陷入高利貸滾雪球式債務。
文末警示:
借貸寶的道歉墻上,掛著290萬粉絲的家屬賬號和94.6噸被浪費的外賣——這些數(shù)字提醒我們: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比高利貸更可怕的,是人性良知被明碼標價。當科技失去溫度,資本越過紅線,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洪先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