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動產”變成“燙手山芋”,中國家庭的停車位投資為何集體失靈?
凌晨2點的成都某小區車庫,李菲蹲在自己的車位旁,手機屏幕的光映出她發紅的眼眶
“當初買它圖個安心,現在看著就鬧心!”2025年3月15日深夜,這個90后媽媽第8次打開租房平臺——她2017年花17萬全款買的車位,如今月租300元還包管理費,實際收益僅200元。更扎心的是,業主群里有鄰居喊出“免租金只收管理費”,這意味著她的車位連200元都賺不到。
這不是個例。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法拍車位清倉率僅9.1%,超90%的車位流拍。曾經被瘋搶的“不動產”,正變成新一代中產的集體傷痛。
一、從“香餑餑”到“燙手山芋”:一個車位的價值塌陷史
2017年的李菲不會想到,當年咬牙全款買下的車位,會成為家庭資產縮水的重災區:
價格腰斬:購入價17萬,現在掛牌10萬無人問津,中介直言“三年沒成交”
收益倒掛:70年才能回本,年化收益不足1.5%,比銀行定期存款還低
管理負擔:每月100元管理費照交,空置反而更省錢
這種落差背后,是瘋狂擴張的車位供應與停滯的需求之間的劇烈碰撞。武漢市2023年數據顯示,全市停車位比機動車多22萬個;廣州更是達到1.09個/輛的超額供給。當車位比從“稀缺資源”變成“過剩庫存”,價值崩塌早已注定。
二、誰在制造“車位泡沫”?三大推手現形記
規劃“一刀切”
國家規定新建小區車位比最低1:1,部分城市加碼至1:1.5。成都某小區車位比高達1:1.6,大量車位常年空置。“很多家庭連車都沒有,更別說買第二個車位了。”資深地產專家李巧玲坦言。
開發商“飲鴆止渴”
地下車庫建設成本約7-9萬/個,開發商卻被迫以2-6萬賤賣。西北某小城甚至出現2萬元“骨折價”,賣一個虧5萬。
投資客“擊鼓傳花”
“以為會像香港車位漲到百萬”的李菲們,沒料到車位無法抵押、稅費高昂(交易稅費高達13%-20%),最終淪為“不動產里的垃圾資產”。
三、血淚教訓:三類人正在踩坑
跟風投資者:誤把車位當房產,結果發現既無產權又難變現
郊區購房者:低線城市入住率不足70%,花6萬買車位不如租300元/月的
改善型業主:為“尊貴感”花14萬買高端車位,結果隔壁同款只賣6萬
正如武漢某業主苦笑:“買車位就像辦健身卡,買時雄心壯志,用時才知是擺設。”
四、破局之路:讓車位回歸“服務本質”
政策松綁
廣州已試點“車位與商品房同步銷售”,北京擬出臺車位改建倉儲政策,盤活閑置資源。
開發商轉型
降本:壓縮車庫層高,減少無效空間
增值:提供洗車、充電等衍生服務,某小區因配套服務完善,14萬車位熱銷
消費者覺醒
記住三個“不買原則”:
車位比>1:1.2的小區不買
月租金<車位價×0.2%的不買(例如15萬車位月租需>300元)
非核心地段不買
文末互動:
你身邊有“買車位后悔”的故事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經歷。此刻,全國超500萬個閑置車位正在等待主人——它們提醒我們:投資不是賭博,與其追逐泡沫,不如守護好錢包的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