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公子
315晚會落幕當晚,“雷軍”的名字以最荒誕的方式屠榜熱搜——
不是小米又造了電動車,而是千萬網友集體在線許愿:“求雷總跨界研發小米衛生巾!”
畢竟誰能想到,標榜“無菌”的一次性內褲,生產車間竟比公廁還臟?誰又能料到,嬰兒紙尿褲的原料是從垃圾堆里刨出的骯臟殘次品?
當“衛生用品”成了生化武器,消費者只能把科技公司當菩薩拜,跨界跨到如此地步,雷總最該感謝的不是時代,而是無良的監管與商戶。
這次被315作為典型曝光的,是位于梁山縣黑虎廟鎮的梁山希希紙制品有限公司。通過暗訪記者的鏡頭,人們看到公司負責人劉總最掏心掏肺的自我介紹——垃圾堆里的淘金者。
雖然希希公司是名為“紙制品公司”,但他們企業并不生產紙制品。其最主要的業務是廢品回收,即專門從紙尿褲和衛生巾生產廠家購買生產線上不要的殘次品、下腳料等生產垃圾。
公司的倉庫里,堆著上百噸收購回來的生產垃圾,都是國內多家正規衛生巾生產企業的生產線上,淘汰處理的不合格產品,其中不乏知名品牌,比如麥酷酷、自由點。
收購這些生產垃圾干啥呢?當然是捯飭捯飭再二次銷售了。他們會從這些被淘汰的垃圾中,挑出形狀完整且沒有明顯污漬和破損的,再包裝售賣。
售賣前的“加工”工序也非常簡單,因為這些垃圾都是壓縮打包后運來的,所以工人們會將它們放到一張桌子上來回敲打,使其恢復蓬松狀態,接著再包裝封口,“全新產品”就完成了。
整個重新包裝過程,都是徒手操作,什么衛生消毒?不存在的。就是這么簡單一倒手,收購價是260元到1400元一噸的生產垃圾,就能在市場上賣到七八千元一噸。
按照行業規范,正規的一次性衛生用品廠家對生產線上淘汰的殘次品等生產垃圾,都要進行切碎處理才能夠流出企業。
可為什么希希紙制品公司能買到這么大量且完整的生產垃圾?
據劉總親口所述,希希公司賄賂正規品牌生產線員工,直接獲取本應切碎銷毀的殘次品和下腳料。這些員工利用職務之便,將生產垃圾偷運出廠,賣給希希公司。
內鬼員工固然可恨,可僅僅是內鬼的問題嗎?成噸未切碎的生產垃圾運出車間,品牌方竟然完全不知情,說出來誰信?
很有可能,部分品牌為降低廢料處理成本,默許代工廠或供應鏈環節的灰色交易。希希公司聲稱"所有上市公司都和我這兒掛著鉤",側面印證了行業內部確實存在系統性漏洞。
既然是系統性漏洞,那么存在嚴重衛生問題的,當然就不止衛生巾和紙尿褲了,你能想到的所有一次性衛生用品,可能都是細菌重災區。比如,一次性內褲。
這次的315,屬實震撼。如果說希希公司“加工”衛生巾是“糞坑淘金”,那商丘生產的一次性內褲,堪稱"化學毒褲"。
產品包裝上寫的面料材質是“棉”或“純棉”,真實材質卻是“滌”,且根本不殺菌,不僅生產時徒手操作,原材料跟垃圾堆放在一起,甚至還會人為制造“高危因子”。
工人們會用噴槍,往內褲上噴一種名為“槍水”的特別液體,它實際上是一種強力速干去污劑。氣味不好聞,也不能直接用手去觸摸。
更可怕的是,這些加工企業居然還和知名品牌有合作,為它們提供代加工服務,比如“初醫生”一次性內衣、“貝姿妍”一次性內褲和“浪莎”一次性內褲,且為了控制成本,大都不進行殺菌消毒。
“像貝姿妍這么大的商家也是,只有特殊要求的幾個款,就去滅一下,就是怕出問題,比方說賣得爆的款,怕同行搞事,就去滅一下……初醫生不滅菌。”諷刺的是,初醫生還是央視推薦品牌。
事情一曝光,許多注重衛生的女生感到天都塌了。
不滅菌的一次性內褲可能攜帶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輕則屁股長包,重則婦科病纏身。而類似“槍水”的化學物質,可能引發接觸性皮炎,甚至致癌。
再回頭看看那些一次性衣物包裝上都是怎么寫的吧:“出差旅行新選擇”“EO滅菌、不用洗直接穿”“抑菌率高達99%”,全是謊言,你以為買的是無菌內褲,結果是移動培養皿!
輿情洶涌,浪莎品牌方如此回應:“我們也是受害者,已終止與代工廠合作,將加強質量管控。”可品牌方果真無辜嗎?
每年收數百萬貼牌費,為何卻從不到代工廠看一眼?明知代工報價低于成本價30%,卻幻想對方會守法生產?央視推薦品牌“初醫生”根本不滅菌,為何監管抽檢十年零記錄?
這哪里是“管理疏忽”?分明是產業鏈上下游心照不宣的“共謀投毒”。品牌方省成本,代工廠賺黑錢,平臺抽傭金,最終消費者用血肉之軀扛下所有。
再說深一點——
國家對于殘次品處理、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等,從產品衛生、生產環境、原材料、生產流程,到包裝、運輸、貯存等各環節,都有明確規定,但實際執行中監管為何形同虛設?
希希公司以“廢品回收”名義注冊,注冊資本僅1萬元5,卻能處理涉及人體健康的衛生用品,是不是暴露了衛生用品回收領域的資質審核缺失的重大問題?
企業的違法成本=罰款50萬,守法成本=年增3000萬,如果是你,怎么選?某地市場監管局罰款指標與財政返還掛鉤,如果是你,是真查還是假查?
從內鬼員工,到品牌默許,再到監管失明,這條黑色產業鏈的存活,本質上是企業道德、行業監管、法律執行的多重失效。
雷軍之所以會再次成為“許愿池”,不僅是希望某個商業偶像跨界救場,更是想重建"讓好人賺錢,讓壞人破產"的市場秩序。
但這并不是個好兆頭。政府的封條貼得住工廠大門,卻貼不住人性的貪婪,當良心能按斤賣,監管靠熱搜動,維權成本比命貴——
我們捧雷軍上神壇的每一炷香,都是在給中國制造雕建恥辱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