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考公第二天,有個新聞讓人直冒冷汗,安徽考生小汪差點進不了考公考場。在考公前兩個月,小汪突然發現報考崗位被篡改,警方發現是其室友程某。更魔幻的是,程某和她既沒矛盾也沒爭吵,作案理由僅僅是"試試能不能改"。這事兒給所有人提了個醒:你眼中最安全的熟人,可能正用你的身份證號給你挖坑。防火防盜防閨蜜,看來不是笑談。
熟人關系是把雙刃劍
小汪和程某的關系堪稱"完美作案模板":四年大學室友、同鄉、一起購車票(互知對方身份證號)。報考系統的密保問題,被程某用"試錯法"輕松破解。這種熟人作案不是個例,大數據顯示六成的信息篡改案是身邊熟人干的。2020年媒體報道,黑龍江一考生專升本志愿被室友刪除,筆者鄰居家的孩子曾因密碼泄漏,錯失大廠offer,他蹲在大廠HR辦公室外痛哭的場景,至今還在校友群。這些案例都在證明:當你的生日、學號成為密碼時,等于給熟人遞了把萬能鑰匙。
如何防“閨蜜”?一是熟人之間不要輕易共享身份證號碼,買車票等需要身份證號等操作還是自己動手吧。二是密保答案要"反套路",比如系統問"母親姓氏",答案寫成"最討厭的電影名"。三是關鍵賬號每周查登錄記錄,查詢記錄會發現異常登陸,提供及時修改機會。
你的密碼可能比紙糊的還脆
程某交代作案過程時,交代小汪密保問題全用真實信息,密保問題是最后的保護措施,一定不要正面回答。除此以外,女生常用身份證最后幾位數字作密碼,這種操作在黑客眼里等于白送人頭。知道嗎?破解6位純數字密碼只要4秒,但換成"大小寫+符號"組合,破解時間據說會暴漲到300年。太多人連初始密碼都不改,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血淚教訓:一是用諧音梗設計密碼,比如"上岸成功"變"SHANGAN#233"。二是不同平臺用完全不同密碼,使用某寶密碼加密保護存儲。三是開啟登錄三重提醒(短信+郵箱+微信),總有一項提醒會告知你。
法律不是擺設而是防彈衣
評論區有人在問:"換個崗位至于嗎?"這話暴露了可怕的法盲現實,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這操作最高能拘15天。如果小汪因此落榜,還得賠錢。但現實中,八成大學生分不清"惡作劇"和"犯罪"的區別。保命錦囊:發現異常立即錄屏截屏,電子證據比嘴炮管用十倍;學會說"平臺監測到非法操作,警方在調日志",這話能讓絕大部分作案者秒慫。
小汪是幸運的,但還有多少人因信息被改默默棄考?在這個AI都能讓冒牌雷軍發聲幾天的時代,保護信息不是矯情是剛需。記住三個關鍵詞:六成(熟人作案概率)、4秒(破解弱密碼耗時)、15天(違法代價)。我們不要低估人性的陰暗面,因為你輸不起的不是一次考試,而是被篡改的人生。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