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二、別序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面。乙二,別序。
這個是序分的第二科,發起序,就是發起一部經的因緣。我們先看經文。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前面的通序是一個一般性的說明。我們從一般性當中很難看出本經的內涵是什么。但是別序就不同了,一個會讀經的人,到別序的時候,就能夠讀出本經一些重要的消息。
一個佛陀的內心,在觀察宇宙生命的現象,是認為“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一切法的本來面目是寂滅相。所以,基于這個理由,佛陀決定不能夠主動說法。一切法寂滅相,你要說法,那不就是多事嗎?所以,只有眾生有了疑問或者有了狀況,佛陀為了對治才說法。比如說《楞嚴經》,阿難尊者去托缽,結果誤墮淫室,這個時候佛陀講首楞嚴大定法門來對治。你看《觀無量壽佛經》,是阿阇世王殺父弒母,這個時候韋提希夫人很苦惱,佛陀告訴她觀佛三昧的法門來安住她的內心。所以,佛陀的說法都是要有因緣才能夠宣說的。
那我們看看本經是什么因緣呢?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這個地方很特別,本經的體裁叫作無問自說。事實上,在聲聞眾、菩薩眾跟諸天大眾集會的時候,沒有人發生什么事情,也沒有人提出任何的疑問,而是佛陀主動地告訴長老舍利弗兩件事情。
在這個地方,蓮池大師跟蕅益大師就歸納出兩層的深意。說為什么大家沒有問,佛陀就這么主動來說法?好像違背了佛陀說法的常軌。那當然,背后有理由。
第一個,因為凈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你說你跟佛陀,一個是生死凡夫,一個是十法界最尊的佛,這差了四個法界,而你的心跟佛的心要能夠心心相印、感應道交,這件事情不可思議!我們很難理解,一個苦惱的凡夫的心跟一個清凈的大悲心,這兩個心能夠接觸,我們很難理解。不要說我們凡夫很難理解,阿羅漢、菩薩都很難理解。很難理解,所以就沒有人能夠發問。沒有人發問,佛陀怎么辦呢?佛陀只好主動地宣說。這個法門沒有人可以問,但是這個法門事實上對眾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佛陀只好無問自說。因為太高了,法門太高,無人能問,這是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這個法門三根普被,萬病總治,所以不待發起。我們所有的法門,都是你要有這個根機你才能夠修行。你看,你要持戒也好,你要修天臺止觀、唯識止觀,沒有那個根機,你修這個法門反而產生障礙。但是凈土法門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眾生都可以修學。它不揀別根機,所以就不必有特殊的因緣來啟動。
所以,為什么釋迦牟尼佛在大家一片平靜的時候,主動告訴長老舍利弗呢?因為這個法門太深了,沒有人能夠問,而且這個法門是能夠通于一切修學的,所以佛陀就主動地告訴長老舍利弗。
那么說什么事呢?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這個地方的“是”指的我們的娑婆世界,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西方是指方向,它的距離是十萬億個佛土。這個地方有兩件事非常重要:第一個,“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第一件事情;第二個,“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兩件事。蕅益大師說,這個發起序是整個《阿彌陀經》的大綱,其實后面的正宗分都是在發明兩件事,第一個,“有世界名曰極樂”;第二個,“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所以你要是讀到這部經,你要是會讀經的人,就能夠把后面的消息事先了解。
這兩句話,當然一般粗淺的解釋就是說,“有世界名曰極樂”是約著依報的莊嚴。什么叫凈土的依報?這個依報就是我們所依止的國土,極樂世界。第二個,正報莊嚴。這個國土有什么呢?有佛陀在那個地方說法。就講到依報、正報的莊嚴。當然,這樣講是很粗淺的。
從歷代祖師的注解當中,又有兩層的深意:
第一個,從“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個依報莊嚴,所強調的是一種凈土安樂的功德。你看極樂世界有很多很多安樂的相貌出現。第二個,“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是說明凈土清凈的功德。你在這個安樂的環境當中,更重要的是你能夠見佛聞法,這個是在我們三界很難遇到的。我們在娑婆世界可以聞法,但是你見不了佛,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見到的是佛像,我們見不到佛。這樣講的話,這段經文等于是說明凈土的兩大功德:第一個,安樂的功德;第二個,清凈的功德。也有這樣的說法。
其次,蕅益大師在解釋這段經文的時候,認為這段經文是描繪出整部凈土修學,所謂的信愿持名三資糧。怎么說“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就說明了三資糧呢?我們看蕅益大師怎么解釋。看附表第二。
看蕅益大師解釋本經,你會發覺,他是用信、愿、持名來掌控整個經文。你看序分的時候,他把別序判作信、愿、持名,正宗分的時候也是信、愿、持名,流通分也是勸信流通、勸愿流通、勸行流通。換句話說,蕅益大師用信、愿、持名來統攝一部《阿彌陀經》。
這個信愿持名,在別序當中我們讀經文好像不明顯,但是大智慧的蕅益大師他就看出來了。我們看附表第二。
總標極樂“依正二有 ” 。
“二有 ” 、“現在 ” ,勸“信”序也。
“世界名極樂”,勸“愿 ” 序也。
“ 佛號阿彌陀 ” ,勸“持名妙行 ” 序也。
我們解釋一下。在這段經文當中,佛陀講到兩種“有”。這個有就是存在的意思,這個事情是存在的,不是捏造出來的。這個“二有”,就是依報的有跟正報的有。“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說出了在空間上的確是有一個國土、有一個佛陀在那個地方存在。這是第一點。
講完以后,又說明“今現在說法”。這個“現在”又說明它的時間相。在整個法界當中,有時間相,又有空間相,時空的和合就產生一種信心。有些禪宗的大德說,佛陀講的西方凈土是不存在的!那不存在那你怎么說呢?禪宗大德說:我們一念心迷,當下就是娑婆;我們要是悟,當下就是凈土;離開了一念心性,沒有凈土可言。當然,從觀心的角度來說,這樣的道理是合理的。觀心是這樣解,但是你不能否定因緣的存在,因為佛陀在這段經文講得很清楚:“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我們看這段經文,佛陀是一點都不含糊地、很清楚地說出凈土的時間、空間相的存在。
所以這個地方就什么意思呢?勸信。我們身為一個弟子,對佛陀說法的心態,只有四個字——依教奉行。因為佛陀說法是不增不減。佛陀看到一件事情,在描述的時候不會增加一點點,也不會減少一點點,所以他的法有資格稱為“如是”。阿羅漢有時候會看錯,菩薩有時候智慧不夠也會看錯。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很清楚地說明“二有”的存在跟時間的現在,那這個地方就值得我們所有弟子產生一個信心,這個凈土、這個佛陀是存在的。
“世界名極樂,勸愿序也。”這個世界不但存在,他的名號安立作“極樂”,這個地方就有一種希望我們發愿的意思。因為,身為有情眾生,我們希望離苦得樂,這是人的本性,所以就應該把這個凈土當作你未來生命的目標。所以“有世界名曰極樂”,從秘密義來說就有勸我們發愿的意思。
“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也。”好,我現在相信凈土的存在,我也很希望能夠去受用這樣的一個依正莊嚴,那應該怎么辦呢?“佛號阿彌陀”,告訴你一個心中的所緣境。你要去,你一定要有一個因地的皈依處,你就以這阿彌陀的無量光、無量壽的圣號來當作你的所緣境。這個地方就有“勸持名妙行”的意思。蕅祖說,這段經,從秘密義,其實已經把信、愿、持名的綱要描繪出來。
我們再看第二段。
“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正應發愿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
講完信愿持名,為什么佛陀又講“今現在說法”呢?這個地方有一層意思:為了要揀別。前面這個依報的極樂世界跟正報的阿彌陀佛,這兩種的存在,不是過去已滅,也不是未來未成。我們佛弟子聽到了“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個都是我們好樂的,我們希望一個安樂的國土,我們希望能夠親近佛陀。但是這個國土跟佛陀是不是過去已滅?——哦,這個國土現在已經消失了,佛陀講的是過去式!或者說,這個國土是有一個菩薩,他心中發了這個愿,他現在正在修六波羅蜜,正在莊嚴這個國土,這個國土還沒有成就,正在莊嚴!是未來未成嗎?針對過去已滅、未來未成這兩種的疑惑,佛陀標明這個時間相——“今現在說法”,是說明這個現在式。這個地方等于勸我們要把握時機,“發愿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這個“今現在說法”的意思就是說,它的目的是破除兩層障礙:第一個,我們產生一個過去已滅、未來未成的疑惑。當然這個地方我們容易清楚。第二個,我們一般人相信凈土的存在,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一種悠悠泛泛,內心不決定,這是很多人的毛病。說我現在知道極樂世界的存在,那個地方是一個安樂的國土,而且它是一個有佛陀住世的國土,但是感覺上就是不急著往生,不要急,反正以后還有機會。但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生命當中有很多因緣,有些因緣你放棄了對你是無傷大雅,但是有的因緣,你喪失了以后你是損失慘重!就是這些重要的因緣。一切法因緣生,但是有些人他能夠在重要因緣出現的時候掌握因緣,這個時候他成就大的功德。
這個地方的“今現在說法”,蕅益大師為什么特別標出來?就是說,你現在一口氣還在的時候,你還有權力可以抉擇,但是你一口氣不來的時候,你就喪失了這個機會。你說,欸,我今生不急。結果你來生可能到天上去了,也可能到三惡道去了。到天上、到三惡道,這個地方聽法就很難了,一個是太放逸,一個是太痛苦。等到你這么一折騰,又來到人間的時候,哇,凈土法門消失掉了!因為它是一個因緣所生法。那個時候,你的成佛之道只有一個選擇,完全仗自己的力量!你要面對你無量的煩惱、罪業,還有無量無邊的生死的痛苦果報的折磨,你喪失了選擇凈土的機會。
所以說,在《大智度論》上,龍樹菩薩勸我們修行人:“莫失好時,若失好時,則不可救。”就是說,一個修行人,除了精進以外,你要能夠掌握你生命重要的因緣,是很重要的。今天阿彌陀佛發這個愿、創造了這個國土,你不把它當一回事;等到這個國土消失了,你覺得,唉呀,我應該到一個比較好修行的地方去,這個娑婆世界實在障礙太多了,搞得我把精神體力都耗損掉了,也沒有什么成就!那個時候你怎么辦呢?你只好等待下一個法藏比丘,再發愿,又思惟五劫,又開始塵點劫的修行,再創造一個凈土。那你這個中間等待的時間就不得了。所以這個地方“今現在說法”,就是你應該掌握時機。一個人掌握時機是很重要,有這一層的意思。
所以我們希望把這個經文讀出這層意思來。我們看到佛陀很少講時間相,你看佛陀講大乘經典,幾乎是超越時空的,但是在講本經的時候,佛陀特別把時間相這個點講出來,“今現在說法”。這是很特別的。這就表示說,這個時間的掌控對修凈土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你今生往生跟來生往生這是不同的,因為你來生充滿了不確定。這個地方,我們把“今現在”中“現在”兩個字開出來。
我們回到經文。通過這段經文,一個發起序,有一點智慧的人就應該能夠稍微地了解到這一部經的一些綱要消息了。就是,這段經事實上是講兩件事,一個講到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第二個講正報莊嚴。一個講安樂的功德,第二個講清凈的功德。這整個功德會歸起來就是信、愿、持名。好,我們把這個序分就介紹過去了。前面是綱要的說明。
甲二、正宗分 分三: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愿;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我們看甲二的“正宗分”,這個是整部經的比較完整的內涵。正宗分有三段。
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分二:丙一、依報妙;丙二、正報妙
我們先看第一段,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你要學凈土法門,第一個,要建立一個真實而不退轉的信心。這個信心的來源,從蕅益大師的開示,是先對依報、正報有所了解,才能夠建立信心。
丙一、依報妙 分二:丁一、征釋;丁二、廣釋
在這個地方,我們先介紹依報,先介紹這個極樂世界,我們心中所皈依的境,它的國土的莊嚴。介紹國土莊嚴有兩段:第一個,征釋;第二,廣釋。先簡略地說明,再詳細地說明。
丁一、征釋 分二:戊一、征;戊二、釋
戊一、征
先看征釋。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在以下的經文當中,佛陀都是用問答的方式,等于是自問自答。因為這個凈土妙門不可思議,說實在的,是沒有人能夠問,所以佛陀只好自己提出問,也自己回答。佛陀就招呼了舍利弗說,這個彼土,這個西方凈土,是什么樣的因緣,才有資格來安立作這個極樂的名稱呢?
如果大家有讀過大乘經典,對于佛陀兩大功德(第一個是法身的功德,第二個是凈土的功德,法身是正報,凈土是依報),不管是佛陀的法身還是凈土,只要它安立一個名號,這個名號就是詮釋一個真實的功德。我們講南無普光佛、南無普明佛、南無普凈佛……一個佛陀安立一個名號,沒有真實功德是不能安立這個名號的。這跟我們凡夫是不同的。你說你的法號聽起來很莊嚴,你的法號叫作什么什么,有些在家居士叫長壽,其實他不見得長壽,是不是?你的名字叫富貴,你也不見得是有福報。這個往往都是師長對你的期望,你的名號不能代表你真實的功德。但是佛菩薩不是這樣子,他敢安立這個名稱,這個名稱是“名以召德”,他沒有這個真實功德,是不能安立這個名稱的。
戊二、釋 分二:己一、約能受用釋;己二、約所受用釋
所以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就問,說在這么多的無量的佛土當中,為什么阿彌陀佛的國土有資格安立作極樂呢?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了,這個地方有什么樣的真實內涵?佛陀問舍利弗這個問題,當然舍利弗沒辦法回答,佛陀只好自己回答。我們看第八面。
回答所謂的極樂這個問題,佛陀是從兩方面,第一個是約能受用的眾生,第二個是約所受用的國土。比如說我們現在想要到一個道場,我們要到義德寺。諸位到義德寺來結夏安居,你要先打聽一下,義德寺的所受用的國土怎么樣:它大殿怎么樣、寮房怎么樣、齋堂怎么樣?它的依報國土怎么樣?第二個,住在義德寺的住眾,他的身心狀態怎么樣?他是苦苦惱惱還是很安樂?這個是很正常的嘛,對不對?我們介紹一個國土,一定是能受用的眾生、所受用的國土,這是一個人的常情。釋迦牟尼佛就根據這樣的一個想法,先介紹能受用的眾生。
己一、約能受用釋
我們看經文。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這個國土之所以有這樣的能力,能夠安立作極樂,因為這里面的往生的眾生,他的五蘊身心狀態有一個特點,“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在他一期生命當中,沒有痛苦的感受,而有種種的清凈安樂的感受。這個是它安立極樂的第一個理由。
關于這個理由,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解釋,為什么它“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我們看附表第三,就是《補充講表》的第三面,釋“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蕅益大師解釋經文,習慣性都是用對比的方式。我們看第一段。
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
我們先講我們住在娑婆世界的眾生的身心狀態。從表面上來看,我們的生命是有苦受跟樂受。在娑婆世界你很難十全十美,你有這一部分如意安樂的果報,你就有另外一分不如意。你看,福報很大,你身體就不好;你身體很健康,你就是為了衣食而奔忙。為什么會這樣子呢?因為我們娑婆世界的果報體叫業報身,是業力所招感的身心。
如果我們今天反省一下,就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在造業的時候,你一天不是全部造善業。哪有一個人白天到晚上全部造善業的?你可能大部分造善業,偶爾會起一些惡念,所以我們一般人是造了善業,也造了惡業。這個善惡業夾雜在阿賴耶識當中,所以你得果報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出來了,有一些果報讓你如意,有些果報讓你就不如意了。這個很正常。甚至于我們可以說,娑婆世界應該是苦多樂少。我們在過去沒有學佛的時候,造的罪業是多,偶爾造造善業,所以苦樂相雜。
但是,依據這樣子的苦樂相雜的果報,這樣認識身心世界是很粗淺的。如果是從本質上來看,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你不如意的果報是痛苦、短命、多病、貧窮等等,這個讓我們感到一種逼迫,一種不稱心如意,這個容易理解。“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這個地方,很多人,包括修行人很難參透。說我過去造了善業,富貴從布施中來,尊貴從持戒中來,莊嚴從忍辱中來!你得到這個富貴、莊嚴的果報,你應該感到滿意吧?不對!其實這個快樂的感受本身是苦。為什么?因為它有無常敗壞的危機。你得到這個安樂的果報,你心中有一種不安全感在里面,你不知道它隨時會破壞。
比如說你一個房子蓋得很漂亮,但這個房子蓋在地震帶,說不定你哪一天早上起床的時候就發現房子被破壞了。所以,我們凡夫對果報體是有所執著,心有所住。你對快樂的果報已經產生了習慣性的執著,等到失掉的時候你就很痛苦。所以說,快樂的果報,因為它有一種不安穩性,所以這個就是苦。這個諸位要參透。
第三,“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你說我也沒有什么快樂,也沒有什么痛苦,安住在一個平等的舍受,其實這個也是苦。為什么?因為它這種流動性,相對涅槃來說也是一種不寂靜的痛苦。這個很微細的。
總而言之,娑婆世界,如果從本質上來說,完全是痛苦的,沒有快樂的感受。
我們看極樂世界。
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 樂,乃名極樂。
凈土法門沒有所謂的苦苦、壞苦、行苦這三種的對立,它有資格稱為極樂。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在了解凈土時,請大家不要用我們一般性的業果的思想來思惟,因為它不是業報身。如果你能夠去思惟印光大師所說的話:“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順著這句話去了解,你就知道凈土法門是怎么回事——是我們一個凡夫去受用佛陀法身的功德。所以《大智度論》上說,佛陀的法身,他的福報可以給眾生受用,智慧善根是不能共享。所以娑婆世界是業報身,極樂世界叫作意生身。
業報身的問題點在哪里?它的果報體是對立的,它有得失嘛,有得有失。所以我們娑婆世界一般性的思考是對立的。你看我們講快樂,“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你追求一個功德,你壓力很大,患得患失;得到了以后,你心中感到很怖畏,隨時怕丟掉;失掉的時候憂愁苦惱。所以我們不是得就是失,不是失就是得。得到你也是憂愁恐怖,失掉也是痛苦。
極樂世界的果報體,身為一個佛的法身,他的相貌叫作一真法界,按照《華嚴經》說,它是沒有對立的。所以,你到極樂世界,你看到黃金鋪地,看到宮殿樓閣,你沒有產生好壞的差別想法——這個宮殿很漂亮。你絕對沒有這種想法,你的思考是離開對立的,因為那個果報體是一個非業力所感的。我們一般是有所得的心,不是造善就是造惡,所以你得果報的時候也是對立的思考,所以我們娑婆世界是二分法。我們現在的苦惱是因為我們很難跳脫二分法那個強大的業力。
你因地的時候也是二分法:你要么做,要么不做;這個是善,這個是惡……我們凡夫很難安住在中道。“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沒有這種大乘的中道思想,就很難去成就一個無漏國土。我們一般的因地的思考是二分的,做,比較好;不做,比較不好;或者是做,要么不做;得到這個,放棄那個。你因地是這個想法,你得果報的時候也是二分法,你很難跳脫這個二分的力量,這就是為什么形成一個強大的苦惱跟憂愁的力量。
所以我們在研究國土的時候要知道,娑婆世界是一個業感的果報,是二分法;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它是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就是說,你在極樂世界看到美好的東西,你不會說這個東西很漂亮,你不會起這個念頭,它不會讓你起這個念頭的。一真法界哪有什么對立!
我們回到經文來。這個地方解釋“極樂”,先約著眾生,能受用的眾生,他能夠去經常地保持安樂的感受。這是第一點。
己二、約所受用釋
第二個,我們看所受用的國土。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 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叫作“住處莊嚴”,所居住的處所。極樂國土的宮殿,我們所居住的宮殿有兩種,極樂世界有地上的宮殿跟樹上的宮殿,這個地方指樹上宮殿。
這個樹上宮殿……有七重行樹,先講這個寶樹。這個寶樹上面有很多枝葉花果,在枝葉當中有珍珠所成的羅網,這個宮殿就掛在羅網的中間。在地上有欄楯,欄楯就是欄桿,來當作地上的界標。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有樹、羅網、宮殿,然后有欄桿。一層寶樹、一層欄桿,一層寶樹、一層欄桿,如是輾轉乃至到七。當然,這個意思不是說極樂世界只有七重,而是拿出一個七的單位來加以說明。這個地方指的是外觀的莊嚴。
其次,我們看它材質的莊嚴。“皆是四寶,周匝圍繞。”在極樂世界,我們所住的房舍,是金、銀、琉璃、玻璃四種珍寶四邊圍繞串連而成的,所以這個國土有資格稱為極樂。這第二個理由。
佛陀在介紹這個依報國土的時候,先介紹處所,因為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處所。你看你大部分的時間不是在大殿就是在寮房、在齋堂,偶爾到外面去。所以在處所的時間特別多。
那么,蓮池大師在解釋這段經文的時候說,為什么釋迦牟尼佛介紹凈土的時候,不直接介紹凈土所成就的見佛聞法的圣道功德,而先介紹世俗的安樂果報呢?
蓮池大師說,凈土法門所攝受的是三根不同的眾生。要是上根的法身菩薩,當然所謂的快樂痛苦對他來說是無所謂。但是,某一個層次來說,凈土法門所攝受的一大部分都是帶業往生的生死凡夫。身為有所得的凡夫,他們修行的一個共同相貌就是身安則道隆。如果我們回憶自己的修行,你不要說在凈土,就說在穢土的心情也是這樣。你看你一生當中,你出家的生涯當中,有時候是動蕩不安,環境也特別差,九二一大地震以后,也沒有地方住了,人事的干擾刺激也特別厲害,你能夠修行?沒辦法修行。身心都不安穩,你怎么能夠修止觀呢?所以,所有高深的止觀一定是身心安定,環境很安定,人跟人之間也不互相觸惱,這個時候才可以修行。為什么釋迦牟尼佛介紹凈土的時候,不在前面先講清凈的功德,先講安樂?因為你一定要先把處所弄好,人跟人之間不會互相干擾,才能講到進一步的增上。
所以這個地方是把凈土能受用的眾生跟所受用的國土做一個略說。
丁二、廣釋 分二:戊一、別釋所受;戊二、合釋能受所受
我們看丁二的“廣釋”。
戊一、別釋所受 分二:己一、釋生處妙;己二、結示佛力
廣釋當中,先講到“所受”,再把所受用的國土開出來。我們先看“生處妙”。
己一、釋生處妙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前面講的是住處的莊嚴,這個地方我們講生處莊嚴。這個地方有三段。我們先看池水莊嚴。極樂國土有七寶池,七寶所成的池,這個池里面有八種功德的水。這八功德水我們就不解釋了,沒有太多時間。這個八種功德的水充滿其中,數量很多,而且這個水的底部不是污泥,而是由金色的細沙組成的,陽光照射,閃閃發光。這個七寶池四邊的階道是由金、銀、琉璃、玻璃四寶所成。這個地方是先介紹池水的莊嚴。在我們生活當中,水當然最重要了。一天當中,沒有電你還可以生活,沒有水你就沒辦法生存。所以,介紹極樂世界有必要先介紹水,八功德水。
第二個,樓閣。“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前面的樓閣是介紹樹上的樓閣,這個地方是講地上的樓閣。地上樓閣,蕅益大師說,這個地方是包括了住處,居住的處所,也包括彌陀說法的處所。這個是講樓閣莊嚴。
第三段是本段的重點,池中蓮花。這個地方講蓮花莊嚴。極樂世界的蓮花是“大如車輪”,這個地方的車輪指的是轉輪圣王的輪寶,四十由旬。蓮花當中有很多顏色,這個地方講出四種代表:青色的放出青光,黃色的放出黃光,赤色的放出赤光,白色的放出白光。我們娑婆世界的蓮花是不能放光的,只有顏色。極樂世界是青色的放青光,乃至于白色的放白光,而且是微妙香潔。微妙指的是外表的形狀,香潔指的是它的內在的味道。
在這段經文當中講三種莊嚴,池水、宮殿、蓮花,其實它的重點在蓮花莊嚴。因為你到極樂世界的時候,你受生的第一個處所是先到蓮花去。所以蓮池大師說,在整個依報的觀想當中,我們可以觀想大地的黃金鋪地,也可以觀想宮殿的莊嚴,也可以觀想寶樹、八功德水等等,但是所有的觀想當中,蓮花的觀想是最重要的。蓮池大師舉出很多的古德開示說,其實在整個修行當中,比如說你拜佛,你觀想你在蓮花上面拜佛;打坐,你也觀想你在蓮花中打坐。為什么?因為它就是你在中陰身的時候要投胎的一個心中的皈依處,蓮花莊嚴。
我們講一個《凈土圣賢錄》的實際公案。在宋朝,宋哲宗有一個王妃叫越國夫人,這個越國夫人平常是修學凈土,帶了很多的婢女經常念佛共修。后來有一個婢女經常懈怠,借故不來參加,越國夫人就訶責這個婢女。這個婢女被訶責以后起慚愧心,就精進地念佛,念了三年。有一天這個婢女在寮房當中就安然地坐化,而且整個房間充滿了香氣。我們知道,一個人念佛念到最后,燒出舍利子算不錯,但還不是非常好,你能夠念到臨終的時候放出香氣,這個是非常不容易的。
這個時候大家都說,欸,這個婢女往生了。越國夫人就跑到婢女的面前說:你是不是往生了,我不敢論斷;如果你真的往生,今天晚上我睡覺的時候,請你給我一點消息。后來果然在睡覺的時候,這個婢女就來到越國夫人的夢境跟她見面,說,夫人,首先感謝你的鼓勵,我今天才有這個成就。越國夫人說,那你是不是往生凈土了?她說,我真的往生了。越國夫人說,你往生了,那你可不可以帶我到凈土看一看?我每天做晚課的時候誦《阿彌陀經》,心中也能生起一點意境,但是能夠親自見到總是比較好。
這個婢女就帶她到極樂世界去。在《凈土圣賢錄》上說,是經過一個橋,一座半圓形的橋。那個橋下就是我們經典說的七寶池、八功德水,水上面一朵一朵的蓮花,都是放光的,并且在這蓮花前面還掛上每一個人的名字。有的蓮花非常的茂盛,有的蓮花很枯萎。這個時候越國夫人說,為什么有的蓮花很茂盛,有的枯萎呢?婢女說,娑婆世界的眾生,你發愿往生,你就有一朵蓮花在那個地方,掛上你的名字;如果你這一天很精進地打佛七,這個蓮花得到你這個佛號的滋養,就慢慢地擴大;你這段時間很忙,忘了念佛,這個蓮花慢慢失去滋養,就枯萎,是這么回事。
越國夫人說,那我的蓮花有沒有在這個地方呢?人總是有所得嘛,以自我為中心。夫人!您的蓮花有啊,在這個地方。哇!長得非常茂盛,非常光明。越國夫人在這么一個夢境得到信心以后,后來又念了一年。有一天早上,預知時日,把身體洗干凈,到佛堂拈香,把這個香一放到佛前的時候,站著往生。不可思議!一個在家居士修到站著往生,佛力加被。
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蓮花跟我們每一個人心靈的互動,很有互動的力量,這個蓮花的開合表示我們的資糧力。所以在這個地方蓮池大師說,蓮花這個地方的一個特色:因果的招感,因果的同時!你在娑婆世界栽培因地的時候,你這個果地的蓮花已經在那個地方變化。所以你不要以為你往生的時候蓮花才來,其實這個蓮花,你平常在佛堂栽培的時候,它就在那個地方準備好了,這個叫作因果同時。
我們經文先講到這個地方。這個蓮花的開合,我們說一下。凈土法門,從修行的角度,你首先要在八功德水栽培一朵屬于你自己的蓮花。這個蓮花,當然,你去買是沒有用的,因為極樂世界的蓮花是不能買的,就是你要先發愿。有些人他修行不發愿,說我順其自然。其實你不可能順其自然。盡管你不發愿,但是你心中還是有愿,就是你過去的希望,你就在娑婆世界投胎。你如果讀過唯識學,你就知道,我們的生命是一個強大的水流,恒轉如暴流。如果你不想改變,你的生命只有一種情況,活在過去。你過去的力量推動你去隨業流轉。
其實我講實在話,我們的心中時時有目標的,只是太微細,你不知道。所謂的設定目標,是改變你過去的等流習慣,叫作設定目標。沒有人說是不設定目標,只有阿羅漢完全是空、無相、無愿,那是圣人才無愿。凡夫心中一定有所住,所以,你剛開始要先清楚你來生要去哪里,這件事很重要。
我一再強調,來生要去哪里,你不能夠等到臨命終才決定的,不可以的,力量太薄弱。你早一點決定,從今以后你就往那個方向驅動,你的蓮花就開始滋長。你到臨終的時候來決定,那個蓮花開得太小,來不及。所以,你首先要設定一個真實往生的愿力。這是第一點,先在你的八功德水成就一朵蓮花,就是信愿具足。
第二個,想辦法把蓮花變成光芒、茂盛,那就是持名的功夫。信愿是你平常在上課的時候要培養,你真正在念佛的時候沒辦法培養信愿。念佛,一句佛號提起來的時候,止觀雙運的時候,沒有在思惟事情。
那念佛怎么念呢?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兩個要注意:一個是你能念的心,一個是你所念的佛號。能念的心不可以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所以這個地方牽涉到理觀跟事修的差別。
你在念佛的時候、開始修理觀的時候,就是說你開始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念這句佛的時候、起理觀的時候,你是攝用歸體,回歸到你現前一念心性。能念的心觀察我空、法空的智慧,這個時候你回歸到你現前一念心性,你是跟我空、法空的真如相應,那是一種清凈本然、周遍法界,能念的心不可思議。
有時候你從能念的心出來,注意到這句佛號,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這個時候注意這句佛號無量光、無量壽,念念成就極樂世界功德莊嚴。
所以,你實際在操作佛號的時候,不是入你的心性,就是出來安住在佛號,兩件事而已,就是一個“禪凈雙修”。所以智者大師說:“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什么叫作禪?簡單地講就是真空妙有。有些人以為禪就是完全攝用歸體,完全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三昧,對因緣所生法完全無住。其實,你完全修無住,從大乘的角度你還是很淺。你如果了解到大乘佛法的真實義,大乘佛法所追求的不是空性,而是萬德莊嚴,空只是破除遮障的一個方便,以無所得為方便。
當然,每一個有志于大乘佛法的人,都是追求未來的法身跟凈土,當然你有兩種選擇:第一個,你自利成就。我完全靠我的本事,以六波羅蜜來成就我未來的凈土,也是可以,值得贊嘆。第二個,你選擇仰仗佛力。先到彌陀的凈土,然后在那個地方再成就你自己的凈土,就是我們本經說的為菩提道求生凈土,因為娑婆世界充滿太多的不確定。
總而言之,你在整個念佛當中,一個就是回歸到你的一念的能念的心;第二個,從心里面出來,又有一句佛號讓你安住。這種意境,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出一句話,“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當我們依體起用的時候,真空的心性當中全體是佛號,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但是,一一莊嚴,你又回光返照的時候,又是全體理性。真空妙有,禪凈雙修,理事無礙。
我們一個初學者、一般念佛人,大部分是向外的。你看一般的在家居士念佛,他很少修理觀的。他剛開始是住在生滅法,但是慢慢地時間久了以后,他了解到能念的心,哦,原來我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議,我這念心跟十方諸佛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這個時候他會注意能念的心不可思議,這是第二個階段。剛開始會注意所念的佛不可思議,因為他沒有辦法觀照摩訶般若波羅蜜,他遇到事情只有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通身靠倒。這樣也不錯,反正,妄想多,我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以佛號對治妄想。剛開始是事修,慢慢地,你開始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凈”,這個理觀能夠破障,就注意到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議,這是第二個階段。到第三個階段的時候,你又開始注意佛號,又從心性出來。所以,我們在修習念佛止觀的時候,你就是有兩個處所:第一個,攝用歸體,回歸到一念心性;第二個,依體起用,又安住在佛號。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你臨終的時候心中的所緣境只有兩個:一個是真如三昧,一個是萬德洪名。你學這么多經論,你臨終的時候,正式操作的時候,功夫提起來的時候,一念心性的時候,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從這個地方,以我空、法空的真如三昧破除所有的障礙;以在破障的無住當中生起的一句佛號跟彌陀感應道交。這個叫作真空妙有。“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大家好好體會體會。
我必須告訴大家一個修行的概念,大乘佛法的修學跟小乘最大的差別,諸位知道是什么?小乘的修學是對立的,生滅四諦,以空來破有。大乘佛法的修學永遠是走中道路線。如果諸位看大乘經典就知道,佛陀講無住,他一定講生心;他講“猶如蓮華不著水”,他一定講“亦如日月不住空”;他告訴你要放下,他一定告訴你要徹底承當。他永遠是中道的,走第三條路。我們念佛也是這個道理,真空妙有,一方面安住無住,一方面生心,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又全體理性。那當然,在這整個理觀事修的互動當中,有一個愿力在引導著你,那就是往生凈土的愿力。這樣子的話,你的蓮花就在八功德水中慢慢地成就功德莊嚴。
關于這樣的觀念,我們到下一段經文“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還要深入研究。其實我剛剛講的那一段,最后的那個開示,就是我們下一堂課要研究的,就是極樂世界的蓮花是怎么產生的,它是怎么樣茁壯的。這個地方牽涉到三種力量,我們下一堂課再詳細說。
【師父答疑】
【學員提問】有人修空觀,說極樂世界是念佛人在說的,是一念心所產生的,根本沒有極樂世界。請問念佛的行者應如何解說?
【師父答疑】最好的就是依止圣言量。那么你說《阿彌陀經》“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段經文你解釋給我聽聽看。你說沒有極樂世界,而佛陀講出兩種有,而且還說出“今現在說法”,是個時間相。時間相、空間相具足!當然,如果你連《阿彌陀經》都不相信,那我們只好保持默然,就這樣子,因為我們沒有共識!你連大乘經典都不相信,那這個當然沒有共識了。
就是說,你可以不求生凈土,但是你不能誹謗凈土。修菩薩道,你有很多選擇,這是你的權力。但是佛陀所宣說的真相你是不能否定的,因為這樣子是謗法。就是說,我相信有凈土存在,但是跟我的生命規劃不符,那我們也是尊重。所以,選擇是一回事,誹謗又是一回事,希望大家能夠厘清。就是說,真相歸真相,抉擇歸抉擇,我希望大家把這兩個分清楚。
【學員提問】十善業里面有不貪、不瞋、不癡,在未斷見思惑的凡夫階位,要做到什么程度才合乎十善業?
【師父答疑】十善業當然不能講斷貪瞋癡,斷貪瞋癡那你就是一個圣人。它的意思是調伏貪瞋癡,它這個不貪的意思就是調伏。在人天的善法,它是把貪瞋癡分成合理的貪瞋癡跟不合理的貪瞋癡。要套一句儒家思想就是禮,或者我們講戒,合乎戒律的貪瞋癡,你應該得到的。比如說我們吃飯,這個桌上的飯菜,是你身為一個出家眾應該得到的,你對前面的飯菜起貪瞋癡,合理。這個廚房是十方的僧物,你對廚房的東西起貪瞋癡,這個就是不合理的。
所以,從十善業的角度,它是業果,合理的貪瞋癡是可以接受的,就是你要守你的本分。如果說你連十善業都要斷貪瞋癡,那你這個跟圣人一樣了。所以它這個地方貪瞋癡斷的程度是克己復禮,沒有斷煩惱之前,你要用你的理性來克制你的煩惱。你今天的生命,在團體當中你是站在什么階位,你有你應盡的權利跟義務,這個就是你合理的義務跟權利,這一部分的貪瞋癡在人天業果是不斷的。但是,你今天站到這個階位,卻追求你不該得到的東西,這個就是要斷的。
【學員提問】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該如何作觀?尤其是后面。
【師父答疑】這個無我相跟無人相是修我空觀的,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修法空觀的。這個眾生相就是因緣所生法,是一個空間;壽者相是時間。時空和合就是一個法。這個法空觀,小乘是沒有這樣的傳承。大乘佛法修法空觀,它的一個根本思想是,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法是心所生,你心一動,這個因緣法就出來了,所謂的生死、涅槃,雜染法、清凈法,就一念心所變現的。所以你要把法會歸到你的一念心,你就很容易知道一切法是無自性的。這個道理我們在講《攝論》就講很清楚了,你把《攝論》那個所知依、所知相看一看,就容易清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