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初中生的家長們,是不是經常為孩子的物理學習發愁?尤其是壓強這部分內容,各種復雜的概念和題目,讓孩子們一個頭兩個大。今天,咱們就來一起挑戰一道超易錯又難解的初中物理壓強題,幫孩子們把這個知識難點徹底搞懂,說不定看完你都能變身物理小能手,輔導起孩子來更輕松!
先瞅瞅這道題長啥樣:
在高低不同的兩個水平面上,放著甲、乙兩只高度不一樣、但底面積相同的圓柱形薄壁玻璃杯。這里說的薄壁玻璃杯,簡單理解就是杯子壁特別薄,薄到對里面液體的相關計算沒啥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杯子里裝著質量相同的兩種不同液體,而且靜止的時候,液面剛好是平的。另外,甲杯子里有個 A 點,乙杯子里有 B 點和 C 點,A 點和 B 點到液面的距離是一樣的,A 點和 C 點到各自杯子底部的距離也是一樣的。現在要比較 A、B、C 這三個地方受到液體的壓強大小。
咱們一步一步來分析。
首先,從 “兩個杯子里液體質量相同” 和 “底面積相同且液面持平” 這兩個關鍵信息入手。想象一下,有兩堆同樣重的東西,一堆堆得比較緊實,體積小;另一堆比較松散,體積大。這里的液體也是類似的道理,從圖上能明顯看出,甲杯子里的液體體積小,乙杯子里的液體體積大。在物理學里,有個描述物質 “緊實程度” 的量叫密度,同樣質量的東西,體積小的密度就大,所以甲液體的密度比乙液體的密度大。這是整個解題的基礎,把這個搞清楚了,后面就好理解了。
接下來看看 A 點和 B 點。它們到液面的距離是一樣的,這在物理學上叫深度相同。就好比在游泳池里,在同樣深度的地方,水對你的壓力大小和水的 “緊實程度” 有關。因為甲液體更 “緊實”,也就是密度大,所以 A 點受到的液體壓力就比 B 點大,也就是 A 點的壓強比 B 點大。
再說說 A 點和 C 點。為了更好地分析,咱們用一種科學的方法,叫 “分割法”。把甲杯子里 A 點所在的水平面以上的液體看作一部分,叫甲上部分液體;A 點所在的水平面以下的液體看作另一部分,叫甲下部分液體。同樣,把乙杯子里 C 點所在的水平面以上的液體看作乙上部分液體,C 點所在的水平面以下的液體看作乙下部分液體。
由于 A 點和 C 點到各自杯子底部的距離是一樣的,而且杯子底面積相同,根據體積的計算公式(雖然這里不寫公式,但原理是底面積乘以高度得到體積),可以知道甲下部分液體和乙下部分液體的體積是相等的。又因為前面已經知道甲液體密度大,根據質量和密度、體積的關系(同樣不寫公式,簡單理解就是密度大的,同樣體積質量就大),所以甲下部分液體的質量比乙下部分液體的質量大。
而題目中說兩個杯子里液體總質量是一樣的,那么甲上部分液體的質量就比乙上部分液體的質量小。在物理學中,液體對某個點的壓強和這個點上面液體的重力有關系,重力又和質量有關(質量大,重力就大)。所以,乙上部分液體對 C 點產生的壓力,就比甲上部分液體對 A 點產生的壓力大,也就是 C 點的壓強比 A 點大。
綜合這兩輪比較,我們就知道了 C 點的壓強最大,A 點其次,B 點的壓強最小,所以這道題的答案是 A 選項。
大家看,這么一道復雜的題目,只要把思路理清,一步一步分析,也沒那么難,對吧?其實在物理學習中,像這樣的錯題是非常有價值的。每一道錯題都像是一個小陷阱,暴露了我們知識的漏洞或者思維的誤區。如果只是把答案記住,下次遇到類似的題目,可能還是會犯錯。只有認真研究錯題,搞清楚錯在哪里,為什么錯,才能真正把知識學透,以后再遇到相關的題目就能輕松應對。
與之相似的另一道壓強綜合題如下,大家試著做一下,具體思路如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