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絕對想不到!今年3.15揭露了一條用殘次料"翻新"衛生用品的黑色產業鏈。山東梁山希希紙制品公司從正規企業收購成噸衛生巾、紙尿褲殘次品,將知名品牌產品直接翻新銷售,甚至將污穢不堪的生產垃圾加工成原材料回流市場。今天就詳細聊聊這個白天當老板,晚上賣廢料的黑心企業。
第一問:翻新衛生巾算犯罪嗎?
這可不是簡單的"廢物利用"。根據《刑法》第140條,銷售明知摻假的衛生用品,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貨值超5萬元就能判刑!本案中,希希公司年處理廢料近2萬噸,僅"二等品"銷售額就遠超刑事立案標準。更關鍵的是,衛生巾、紙尿褲屬于《產品質量法》規定的可能危及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原材料必須符合國家標準。所以將這些垃圾直接翻新銷售,還構成《刑法》第146條"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產品罪",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
第二問:正規大廠未切碎殘次品直接外流要不要背鍋?
根據《產品質量法》第26條,生產者必須對產品質量負責。生產企業未按行業規范切碎殘次品,導致垃圾外流,已違反《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第28條關于"不合格產品必須銷毀或作必要技術處理"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若因殘次品流入市場造成損害,正規企業需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例如2023年某奶粉企業因未銷毀過期原料,導致下游作坊生產問題奶粉,最終被法院判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第三問:消費者中招怎么辦?
遇到這種事別忍氣吞聲,可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可主張退一賠三。若造成嚴重人身損害,還可依據《民法典》第1179條索賠醫療費、誤工費等。
第四問:簽了 "禁止轉賣" 協議就安全了?
別信這個,就算企業簽了“禁止二次銷售”協議用來規避責任也是白搭。《民法典》第153條早已明確,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如果明知殘次品禁止流通仍銷售,協議內容本身違法,此類協議在司法實踐中會被直接認定無效,不能免除法律責任。
這事兒最扎心的是什么?
正規企業白天在直播間喊著"為寶媽護航",晚上偷偷把殘次品賣給黑作坊!這場黑產暴露出監管的兩大盲區:一是生產企業殘次品處置監管缺失,二是電商平臺對"三無產品"審核不嚴。值得欣慰的是,2022年杭州中院審理的類似案件中,消費者因使用問題內褲引發婦科感染,最終獲賠醫療費及三倍懲罰性賠償共計5.8萬元。此外,消費者除了訴訟也可通過12315平臺投訴。
但是這類案件司法救濟仍有局限性,比如單個消費者維權成本與收益嚴重失衡,難以形成有效震懾。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曝光與查處,更要建立"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長效機制。畢竟,衛生巾、紙尿褲安全等一次性衛生用品關乎每個女性和嬰幼兒的健康,容不得半點僥幸。
我是周兆成,做一名專業且有溫度的律師,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