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復旦大學28歲博士宛某的失聯案迎來了最不愿看到的結局——他被發現溺亡于學校附近的河道。消息傳出,熟悉他的人都震驚不已,網友們也唏噓感嘆,一個前途光明的年輕人,為何最終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凌晨三點,博士獨自走向黑夜
宛某在3月14日凌晨3點的時候,莫名其妙地就消失了。從監控錄像來看,他自己離開宿舍之后,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一開始同學們都沒有發現有什么不對勁兒的地方,等到上午開組會的時候,他的表現特別反常,竟然沒有到場,而且電話一直都沒人接。
在他的寢室里,手機電腦之類的東西還是擺放得很整齊,就是看不到他本人的身影。
大家馬上就開始行動,到處去尋找他,與此同時還調取了監控視頻,畫面顯示,他在一條小河邊留下了最后的蹤跡。
警方很快就介入了調查,沿著河道仔細地進行搜尋,最后找到了他的遺體。
一切發生得太快,讓人毫無防備。而事后種種跡象表明,這似乎并非毫無征兆。
壓力如山,他曾寢食難安
一位和宛某關系較為要好的同學予以透露,在事發前的幾日,宛某的狀態已然極差,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整個人明顯變得憔悴。
他們二人曾相約一起吃飯,宛某向其傾訴了自身的焦慮,同學勸說他放寬心態,并且還約定好下周一同前往公園散步。不過那個“下周”終究未能到來。
“他平時話不多,也很善良,從來沒抱怨過什么。”另一位同學回憶道導師對他評價很高,實驗室同學也都喜歡他但就是這樣一個“沒問題”的人卻在無人察覺的情況下,獨自走進了深夜。
博士的世界,外人難懂的壓力
“博士生的壓力,真的沒人能理解。”這句話在相關新聞評論區頻頻出現很多人印象里,博士生是“人中龍鳳”,前途無量,何來困境可現實是,這條路并不如外界想象的光鮮。
博士期間,科研壓力,學術競爭,論文發表,畢業要求,甚至導師的態度,都有可能成為壓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人順利地畢業了,有人卻被困在其中,甚至還有人最終舍棄了自己的人生。
“他可能是抑郁了。”網友紛紛猜測學術壓力、孤獨感長年累積的焦慮,往往壓在博士生身上,直到超出承受極限而真正令人害怕的是——他們往往看起來“沒事”甚至身邊的人都無法察覺他們的痛苦。
一條沉默的河,埋葬了多少未訴的心事?
宛某的離世,留下了無數遺憾。家人呢?導師呢?同學們呢?他們是否也在后悔,自己是否應該更早察覺?更早開口?更早伸出手?
一位曾陪他吃飯的同學忍不住想:“如果當時再多勸幾句,結局會不會不同?”可惜人生沒有“如果”。
在那條沉默的河里,溺亡的或許不只是一個年輕生命,還有他未曾說出口的苦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