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前天和大前天分別發布了《1969年,毛主席問韓先楚:好久沒有見到洪學智了,他到哪里去了?》《八屆十二中全會,毛主席在臺上突然大聲問:鄧華同志今天來了嗎》,以及《開國將軍鐘偉,性情火爆,被人裝入大麻袋,先用亂棍打,然后沉江》三文到“覃仕勇說史”上,講述了洪學智、鄧華、鐘偉等開國將軍在那場“文化大風暴”中的落難遭遇。
說起來,軍界中,受“文化大風暴”摧殘最嚴重的單位還是昆明軍區和云南省軍區。
其中,昆明軍區前任第一政委閻紅彥上將受迫害自殺,昆明軍區后任第一政委譚甫仁中將遇刺身亡,云南省軍區副司令員朱家壁少將受迫害一度跳樓,此外,昆明軍區司令員秦基偉中將,昆明軍區第二政委李成芳中將等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
本文來講一講閻紅彥上將在這場世紀“大風暴”中的不幸遭遇。
關于閻紅彥上將的事跡,老覃早年曾在《已到地方工作的人不授軍銜?毛主席交代:必須授予閻紅彥上將軍銜》一文中有過敘述。
他出生于陜西瓦窯堡,早年和劉志丹、謝子長等人一起搞革命,是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1月,閻紅彥曾和謝子長一起到中央局學習,隨后轉往河北省委軍委工作。該年7月,閻紅彥進入孫殿英部成功地舉行了包頭兵暴,拉出了一個團。在8月27日的前委召開擴大會議,他主張帶領部隊回陜北與紅二十六軍會合,被陳伯達指責為“大西北主義”。
剛正不阿的他忍無可忍,與陳伯達發生了激烈爭吵,結果被撤銷了職務。
這是閻紅彥因為性格原因第一次遇到了挫折。
第二次遇到挫折,除了性格原因,還有他對黨性的堅持。
那是1945年,被選為了出席黨的七大的代表的他,看到了高崗被提名為中央委員候選人。
高崗也出自于西北紅軍系統,閻紅彥對他的底細了如指掌。
本著對黨,對人民負責的態度,閻紅彥鄭重地向劉少奇、任弼時提出了反對意見。
可惜的是,閻紅彥的意見未被重視,閻紅彥本人卻受到了誤解和批評。
到了七屆一中全會,高崗又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閻紅彥再次向劉少奇、任弼時提出反對意見,并明確指出了高崗偽造歷史,臨陣脫逃等等劣跡,要求中央把自己的意見記錄存檔。
這一次,他遭到了高崗的瘋狂報復,他也因此含冤多年。
1954年,“高饒事件”發生后,歷史證明了他的正確,他的名譽得到了恢復。
1958年3月,毛主席在召開成都會議期間,見到了他,親切地把他叫到身邊,有些沉痛地說:“閻紅彥同志,把你冤枉了十多年,太對不起你了。”
他淡淡一笑,說:“這沒有什么。”
話說回來,1966年,當那場“文化大風暴”突如其來地席卷神州大地,閻紅彥和許多正直堅定的共和國將領一樣,手足無措,陷入了一種“不理解、不積極、不得力”的狀態之中。
該年8月,他到北京出席八屆十一中全會,見到了時任四川省委第一書記的老戰友廖志高,他一個勁地說:“我們得向毛主席反映下面的情況了,目前的‘大革命’這樣搞,既破壞了生產,又破壞了社會秩序,不行哪。”
廖志高深有同感地說:“對呀,我們都應該向毛主席反映這個問題,明天,我們在小組會都講一講吧。”
兩人秉持黨性,在小組會上講出了自己對當場形勢的擔憂。
八屆十一中全會結束后,毛主席又親自主持召開了“中央工作會議”。
會議期間,陳伯達在林彪的指使下召開了一個小會,指定一部分原來在軍隊工作的高級干部參加,目的是鼓動大家揭發批判劉鄧。
閻紅彥和時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第一書記的趙增益作為第二野戰軍三兵團的老干部,參加了會議。
有人在會上做了“揭發”,說劉鄧在淮海戰役中有過動搖,一度想后撤。
陳伯達得到了這樣一條毫無根據的“材料”,正無比高興。
哪知,一向眼中不容砂子的閻紅彥忍無可忍,拍案而起,義憤填膺地說:“你們在胡說什么?這純粹是造謠!整個淮海戰役期間,中野總部一直是隨我們三縱行動的,我從沒看見過總部出現過什么動搖!”
趙增益也跟著站了起來,說:“我是當時三縱的作戰部長,我也可以作證,總部從沒有出現過什么動搖!”
閻紅彥和趙增益的發言一下子就把陳伯達等人的如意算盤打亂了,會開不下去了。
陳伯達咬牙切齒地把閻紅彥列入了“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的黑名單內。
閻紅彥此后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他回到昆明后,遭到了輪番批斗,家也被抄了。
雖說在昆明軍區司令員秦基偉的保護下,東躲西藏,但到了1967年1月,還是遭到了陳伯達的嚴酷迫害。
心灰意冷的他,服下了大量安眠藥,含恨辭世,享年66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