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德國本土巨頭80%的營收依賴海外市場、工業總營收連續六個季度萎縮、14萬崗位不翼而飛時,這個昔日的“歐洲工業心臟”已深陷空心化泥潭。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4年德國22300家工業企業(員工人數≥50人)總營收較上年減少836億歐元,降至2.1萬億歐元,降幅達3.8%。勞動密集型行業更是遭受了重創:汽車制造業營業額下滑5%,金屬行業營業額下降5.1%,電子技術企業營業額暴跌7.5%。德國工業企業第四季度營業額再降2.5%,這也標志著德國工業已連續六個季度呈現負增長態勢。
但德國經濟并非沒有亮點,比如化工與制藥業;2024年德國化工與制藥行業營業額僅微降1.5%,第四季度環比增長0.6%。基于對出口業務的高預期,多數制藥公司對未來持樂觀態度。德國化學工業協會(VCI)預計,2025年行業的生產和銷售額將增長約2%。只是特朗普威脅對歐盟藥品加征25%關稅,為該行業帶來不確定性。
德國也已經祭出了自救舉措。2024年,德國的經濟總量4.71萬億美元,經濟同比萎縮0.1%。德國的人口數量為8455萬,德國的人均GDP為5.1萬美元。德國有底氣打出工具箱里所剩不多的東西。
是的,德國也撒錢了,5000億專項基金會帶來“超級繁榮”么?
根據摩根大通發布的報告,德國的新經濟方向以5000億歐元的基礎設施基金的設立為標志,該基金將在10年內分配。簡單地將5000億歐元除以10,每年得到500億歐元,相當于2024年GDP的1.2%。這筆錢可以花在債務剎車允許的預算之上。這5000億歐元中的一些將隨著通貨膨脹而流失,但規模仍然很大。
其政治目標非常重要:解決目前運作不佳的一切問題。這包括鐵路、學校、電網、數字基礎設施等。此外,聯邦一級的支出將超過4000億歐元,州和地方一級的支出將超過1000億歐元,從而更容易快速進行投資。
機構預測,此次德國版的“四萬億”投資避免了為增加軍費而大幅削減其他領域預算或加稅對經濟的打擊,使德國能更好地平衡國防建設與經濟發展,會顯著帶動相關產業的需求增長,如建筑、原材料等行業,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活動,促進德國經濟復蘇。
“隨著公共支出加速增長,德國經濟可能回暖,不過我們仍然認為歐盟輸美商品被全面加征關稅的威脅可能給經濟增長帶來短期下行風險。”高盛經濟學家寫道。
美媒更為樂觀一些,其援引經濟學家的評價稱,“最重要的是德國回來了,德國得到了資金支持,昨晚我們看到的這一舉動確實很了不起。你知道,德國人有時會行動遲緩,有時會在需要采取重大措施時拖延,但這是一大步,而且他們采取這一措施時非常徹底。”
德國上一次面臨如此嚴峻的經濟挑戰是在1990年代晚期,當時政府與工業界和勞工界合作進行了意義深遠的改革,包括一項關鍵的結構性轉變:德國工業部門轉戰供應鏈的高附加價值環節,而其他環節則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國家。到了2006年,德國的經濟表現已超越其他歐洲大型經濟體,這種態勢一直持續到2017年。
這一次,大撒錢的德國經濟能夠重回歐洲巔峰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