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在5G市場上展現出強大的實力后,便成為了歐美的“眼中釘”、“肉中刺”。英、法先后宣布打壓5G設備。即使這樣打壓,最新數據顯示,依然是5G市場第一的存在。
眼看在5G方面超越不了,歐美決定搶先一步,押注6G賽道。除了組建“6G聯盟”,將其排除在外,馬斯克的SpaceX也是它們計劃中關鍵的一環。
據報道,馬斯克計劃發送4.2萬顆“星鏈”衛星上太空,形成龐大的近地網絡。表面上,這只是個簡單的商業行為,實際上卻暗藏深意。
眾所周知,6G網絡質量的好壞,與衛星的多少有著直接關聯。目前,已有4340顆衛星上天,前段時間他們做了一個測試,已經可以通過“星鏈”來發送了。
馬斯克本以為自己搶到了先機,但他萬萬沒想到,6G布局更早。早在2020年,就啟動了“GW”計劃,預計在2027年前,將12992顆衛星送到太空中去,
從6G專利方面來看,也絲毫不虛。據報道,以40.3%的占比,位于第一梯隊。無論是研發還是落地,都領先一步。
但在生物等其他領域,離美日等還有一定距離。2023年申請的生物科技相關專利中,排名前10的一家也沒有,全部被美日及歐洲包攬。
根據“GW”計劃的介紹,發射的衛星,將會分布在500km到2000km的地軌道上運行,并采用37.5-51.4GHz的高頻段,不僅數據傳輸速度得到進一步提升,而且還可以適應未來6G的需求。
與馬斯克的星鏈相比,GW衛星壽命更長,成本更低,覆蓋的頻段更廣。有外媒無奈表示:又成陪跑的了。
在6G方面的深謀遠慮,是踩過了無數坑后得到的教訓。一步慢,步步慢,生物科技方面,落后了近10年
當然,在6G發展方面,同樣不能掉以輕心,畢竟對手是6G聯盟,1v6還是稍顯吃力的。在成本方面,也并不占優。目前,SpaceX發射的“星鏈”衛星的成本極低,單次發射成本僅為3000美元/kg,不到30%,未來還會降至200美元/kg。
盡管提交“GW”計劃的申請比較早,但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發射數量要求,將被視為放棄軌道使用權。當年差點因為軌道和頻率問題胎死腹中。因此,發展6G并不是一家的事,而是大家的事情。
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在提交申請的次年,就成立了星網,一方面,整合各種資源,支持在6G方面的研發,另一方面,推動“GW”計劃的進展。
無論5G還是6G,必須搶到前頭。新能源和生物就是很好的例子,只有領先才能“吃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