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常說,通貨膨脹會搶走你的錢。但是在今天,這個事失效了….今天搶走你的錢的,反倒是價格太低了。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CPI數據,像一記重錘砸在了市場的心坎上。2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下降0.7%,創下了近十年來的新低。這個數字背后,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暫時的我們,仍然處在通縮當中,沒有改變
可是,這一次的CPI為負值公布出來之后,中國的資本市場不僅沒有大跌,反而在同時面對美國暴跌的利空之下,走出來了低開高走的現象。
這一次,是哪些地方不一樣了嗎?
通縮會怎樣?
今天,我們可以很坦然地來談論通縮。這個曾經只存在于經濟學教科書里的概念,如今正在我們的消費市場上演。從豬肉到手機,從汽車到家電,價格戰此起彼伏。但奇怪的是,物價越跌,老百姓反而越不敢花錢。
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上被稱為"通縮螺旋":物價下跌→消費減少→企業利潤下降→裁員降薪→人們消費能力進一步下降→使得物價繼續下跌。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一旦啟動,其實是不太容易剎車的。
今天的一切都是歷史的重現。
在1990年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后的日本,CPI也曾連續多年呈現負增長。從1999年到2012年間,日本核心CPI有近10年是處于負值的。日本央行也將利率降至零,甚至推出了負利率政策。但即便如此,依然難以扭轉通縮的局面。數據顯示,日本家庭儲蓄率從1991年的15%上升到2000年的25%,消費意愿持續低迷。
而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此前日本的房地產和股市,讓居民增加了太多的負債,家家戶戶的負債率都很高,再加上負債在宏觀爆了之后,直接影響到了企業的利潤、每個公司職員的收入,所以大家對未來感到極高的不確定性,如此,錢包里的錢就拿得越來越緊了。
所以呈現在資產價格上,我們看到日本從1990年之后,日本的股市持續了很多年的下跌(如圖),但是不得不說,日本也是比較倒霉的,其實在90年代末的時候,日本股市已經開始出現企穩現象了,但是亞洲金融危機、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美國次貸危機等等利空的全球大事件接踵而至,也導致日本的資產價格,下跌的時間持續的年頭更為長久。
價格戰和消費緊縮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走負值,反應在前端的資產價格上會更多的呈現出上漲無力的情況,但其實對于老百姓的影響,更多則體現在實實在在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當市場需求開始出現一定的見頂的時候,各行各業開始了更激烈競爭,IDC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約為2.71億臺,同比下降5%。
所以為了在市場中競爭,某手機品牌去年推出旗艦機型,起初定價5000元附近,而三個月后為了跟競爭對手競爭,就降價了1000元,首批購買的用戶不僅損失了1000元,還失去了對品牌的信任。
這樣純粹的價格競爭,導致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暫時持幣觀望,同時,因為價格戰的后端需要對應著強有力的供應鏈,很多沒有強供應鏈的企業就只能偷工減料,進一步減弱了消費者對于各家企業的信任,從而變得消費數據更差。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雷軍能在這個時間點這么受歡迎,因為大家知道,他有實力,也有底線。
這樣的現象在一些大宗類的消費上,會更明顯。比如房產,美國在2008年次貸危機發生后,市面上仍然有很多新的房子在不斷推出,但是房子的出售價格,卻是隨著當時市場的不斷發酵,價格一路走低。而很多在2007年前后的購房者則變成了“接盤俠”。
再就是汽車,2023年,國內新能源車市場爆發了一場慘烈的價格戰。有的企業直接推出7萬元的汽車,將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價格站推向頂峰。
當時市場上流傳著一個段子,說一位司機在兩年前花十幾萬買了一輛車,在開了兩年滴滴之后,當時買車的錢減去賺到的錢,正好等于現在的一輛新車。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汽車銷量同比下降2.3%,而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37.9%。新能源車市場的增長并未能完全抵消傳統燃油車市場的萎縮。
所以,老百姓雖然都盼著價格降低,但是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因為經濟有傳導效應,價格的持續下降并不是一件好事。消費者看到價格大起大落后,也會對市場信心降低。從而最終影響每個人的收入。
正在走出通縮
大家剛剛應該也有發現,我們舉例看到的一些數據,普遍都是2023年的數據,為什么?因為在本輪與通縮作斗爭的過程中,2024年,四季度,我們出現了一些轉機。
2024年政府開始推出了一系列的促進經濟的政策,希望改善CPI,所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里面,對于樓市股市都提到的是兜底。因為這種環境下,想讓它暴漲,不太容易的。
同時,政府對于改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很急切,所以報告里對于今年的貨幣政策,也提到說要在必要的時候也會降準降息。
其實,當前到底還要不要降息,也是一件很考驗政府的事情。美聯儲在過去的經驗表明,降息確實可以刺激經濟復蘇,但當前的情況比較復雜,過度降息可能加劇資產泡沫,重新推高金融風險。而且面對外界降息放緩的情況,也不能過度讓利差擴的太大。
可如果不降息,未來是否還會像這次一樣,呈現出CPI為負值的情況呢?如果真的持續下去,企業不敢投資,消費者不愿消費,那走向經濟復蘇所需要的時間可能就要更久一些了。
所以暫時政府的主要任務,就是一切維穩。
同時,如果我們看看其他國家的經驗,比如日本在1990年之后,CPI連續多年負增長。日本央行把利率降到接近零,甚至推出負利率,但日本依然沒有在短時間內走出來。一味的量化寬松在這種時候是不夠的。
而美國在當年次貸危機之后,美聯儲實施三輪量化寬松,同時還疊加了大規模的購買國債和MBS,并通過財政刺激計劃向居民發放現金補貼。
美國的這一次,奇跡般的成功避免了通縮螺旋,經濟在2010年就開始恢復了增長。
走出通縮:2023vs 2025
我們今天看到的,是2025年2月的CPI數據,相較于上一次出現負值,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年(如圖)。
在上一次的時候,我們還比較悲觀,但是這一次,很多事情都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2024年的924政策,是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在一年前的時候,大家還不知道政府的態度是怎樣的,但是從去年924政策到后續陸陸續續的財政會議。政府已經傳遞出了很清晰的政策信號,政府已經做好了很多的兜底工作,并且將此前一直棘手的房地產債務和地方債務問題,也都逐步的開始進入展期和降本階段。
其次,從居民端,去年下半年,政策在各領域的消費補貼力度也都開始加大,稅收優惠、增加新能源汽車消費補貼,智能家居、3C等領域也在全國各地有著不同的檔位補貼。
還有一件更主要的是,從今年年后回來,中國市場,一段AI+的科技革命進程開始加速了。這件事情也是近一段時間,中國資本市場上漲的主要原因。
資本市場不一定是經濟的晴雨表,但是一定是信心的壓艙石
所以,當2025年二月再次出現CPI走負的時候,市場給出的反饋變了。包括疊加了昨天晚上,美國資本市場出現大跌的利空因素,但是中國市場在低開后高走。這都體現了當下資本對于中國未來的信心。
在2023年的時候,大家沒有看到這片土地上有非常明顯的科技革命,大家也不知道未來如何走出通縮,今天,大家能看到一些希望了,本輪的AI技術革命,在未來會給企業帶來利潤提升,給社會各方面帶來效率改善,生產力變了,那么走出困境,也就有望了。
結尾
通縮確實是個麻煩事,但它也提醒我們,經濟增長不能只靠投資和出口,必須依靠消費和科技創新。
歷史上,很多地區都曾經歷過通縮,通縮之后經濟也會經歷轉型,轉型成功的地方,便會迎來新一輪的經濟上行周期。
目前來看,人工智能為首的科技,正在成為中國未來新的增長引擎。眼前數據的悲觀并不可怕,人們相信有希望的未來才是關鍵。
希望,也是當下中國資本市場價格最主要的支撐因素。
我是老丁,朋友們,下期見!
本文數據來源:
國家統計局
Wind數據
日本總務省
美國勞工統計局
中汽協
IDC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