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筍是春季菜市場最水靈的蔬菜之一,這種富含鉀元素和維生素的莖類蔬菜,含水量高達95%。萵筍在古時候被稱之為"千金菜",南宋詩人陸游曾寫"園蔬綠甲待春盤",說的就是萵筍青翠如玉的模樣,這種自帶詩意的蔬菜,涼拌脆爽、清炒鮮嫩。但相信不少朋友在選購時,面對攤位上粗細不一的萵筍,不知如何挑選,導致經常踩坑,買回家的萵筍要么空心發柴,要么苦澀難咽。
我昨天就在菜市場,看見兩位姐姐就為了挑萵筍而爭論不休:一個專挑粗壯的,另一個非要細小一點的。其實買鮮嫩好吃的萵筍并不是比粗細,而是掌握以下五個小技巧,讓您輕松挑到鮮嫩好萵筍,這也是老菜農教我的,一起來看看是哪五個小技巧吧!
第一個,看表皮辨新鮮度
新鮮好吃的萵筍表皮顏色看起來是均勻的青白色,表面覆蓋著自然形成的細微白點,像撒了層糖粉。要是發現表皮出現片狀黃斑或褐色紋路,表明已存放超過兩天,趕緊放下去。注意觀察表皮反光程度,新鮮萵筍具有自然光澤,存放過久的會顯得暗淡無光。避免選擇表皮有破損或擦傷的個體。老菜農常說"七分看顏色",青中透白的才是正當季的好萵筍,那些蔫巴巴的就像隔夜的饅頭,水分早跑了大半。
第二個,摸硬度知水分
上手按壓萵筍中,新鮮萵筍會立即回彈不留凹痕,緊實彈手的準沒錯。按壓后出現明顯凹陷且無法復原,并且摸著軟綿綿像熟透的柿子,里頭多半空心。記得避開表皮發粘或滲液的萵筍,那不新鮮的表現。有經驗的買家常說:"好萵筍摸著像十八歲小伙的胳膊,既柔且韌。"直徑比成人拇指長度長一點的萵筍(約5厘米)肉質最佳,過粗的纖維較硬,過細的生長不足。
第三個,觀切口看采摘期
翻看根部切口,新鮮的切口應濕潤且白中透青,滲出清亮汁液,邊緣帶淺綠色環。干燥發灰的橫截面說明采摘超過36小時,這種就趕緊繞道走。切口直徑也有講究,硬幣大小的最合適,過粗的可能纖維粗糙,過細的又嫌肉薄。
第四個,掂重量測含水量
手各持一根相似大小的萵筍掂量,選擇明顯更重的那根。輕飄飄的往往含水量不足或存在空心。注意檢查表皮是否平整,出現皺縮或凹陷的個體通常已失水變質。有句老話叫"好筍沉手,孬筍飄輕",挑的時候不妨左右手各拿一根比比分量。
第五個,觀葉子識辨鮮度
頂端的嫩葉是天然的"新鮮指示劑",保留完整葉片的萵筍更新鮮,新鮮的葉片應直立舒展呈鮮綠色。發黑打卷的葉片表明采摘時間超過48小時,這樣的萵筍易產生苦味。記住"葉若精神,筍必水靈"的買菜經準沒錯。
萵筍的烹飪技巧:
挑回家的萵筍也別急著下鍋,去皮時記得用刀背輕刮,保留那層透明的嫩膜。切段后泡冰水十分鐘,脆度能翻倍。涼拌時加勺芝麻油,熱炒時配兩片臘肉,簡簡單單就能喚醒春日滋味。
萵筍常見兩種類型的烹飪做法:
尖葉種莖細長適合清炒,圓葉種肉質肥厚宜燉煮。紫萵筍含花青素,涼拌時加醋會變粉紅色。
萵筍的保存技巧:
整根萵筍用廚房紙包裹根部,套保鮮袋冷藏保存期可達5天。切開的萵筍在切口涂蜂蜜比涂鹽保鮮效果延長12小時。緊急情況下,將萵筍泡在冰水里能恢復部分脆度。
小總結:
二買二不買:買中等個頭不買超大號的,買葉片完整不買剃光頭的。記住萵筍不是越重越好,長度25-30厘米、重量400克左右的性價比最高。下次逛菜場,不妨按這"望聞問切"四字訣試試,保管挑的萵筍脆生生、水當當,炒出來連湯汁都透著清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