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交流不迷路
近來看到一則言論說:“我國財政供養超過8000萬公職人員,費用占全國財政40%以上。”
細看來,有數據有真相。甚至令人齒間生恨。
什么是財政供養人員,狹義上,指的是公務員。廣義上,包括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也包括軍隊和武警人員、基層公共服務人員、離退休人員等。
根據公開數據,2023年,廣義上的財政供養人員,總數突破 5600 萬,2023 年全國稅收約 18.1 萬億元,財政供養人員工資福利支出約 7.04 萬億元,占稅收總額的 45%。
但是這個說法并不準確,因為我國財政供養人員承擔著廣泛的公共服務職能,如教育、醫療、科研等領域的事業單位人員,他們為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公共服務,不能簡單地將其全部視為行政供養范疇。
在另一則統計口徑中,這類人員的工資福利支出,可以完全算公共服務范圍。
但總體而言,這樣的算法,確實是觸目驚心,也必然暴露了一些問題。
這種現象的存在,我認為是兩個方面造成的。
1.計劃經濟的殘余。我們真正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從1992年開始算,不過33年,依據人的壽命看,很多人甚至剛退休甚至沒有退休,吃體制飯的人,還需要時間來淘汰。
2.大政府下的必然。我們的國情,注定和西方不同,大基建、醫療、教育必須掌握在政府手里,而城市發展中的點點滴滴,都需要政府去參與,做好公共服務。
這兩方面,造成了我國財政供養人員基數變得如此之大。
當然,如果從財政供養人員占總人口的比例來看,中國仍然低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
有數據顯示,中國財政供養人員占總人口的比例約為 3.7%,而英國為 9.1%、加拿大為 8.3%、美國為 7.7%、法國為 8.2%、德國為 5.3%。
但這個數據到底有多準確,誰也說不清。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疫情以后,隨著經濟周期慢慢觸底,政府一直在堅持過緊日子,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嚴控財政供養人員規模。
各地這兩年也在陸續縮編、清理編外人員。
最近我聽到很多人說,一方面政府在清理編外,怎么一方面又在擴編、大量招募合同工呢?
其實很好理解。北宋年間,天災人禍造成災民無數,政府把他們編入禁軍,給他們一份差事,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
當下就業形勢不景氣的情況下,企業需求有限,政府此時站出來,多招募一些沒有工作的年輕人,也不失為一種緩和之法。
所以,事情要辯證的看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