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月3月15日上午,淮安電信網操維黨支部20余位黨員走進了運河文明遺跡--板閘遺址公園,開展“根植歷史文明脈絡 助力數智浪潮未來”主題黨日活動,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探尋從古代漕運到數智未來的發展脈絡,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明確新時代黨員的使命擔當。
站在板閘遺址斑駁的石階上,觸摸著明代閘口被流水沖刷出凹痕的青磚,大家恍惚間仿佛聽見了運河上漕船競發的號子聲。這座六百歲的老閘口,這座曾掌控南北漕運命脈的水利樞紐,就像一本立體的歷史書,記載著淮安人的生存智慧,更藏著通向未來的鑰匙。
明代的淮安作為運河沿岸重要的漕運樞紐,年運糧可達 400 萬石,約 24 萬噸,每日吞吐量約 657 噸。當時創新的 “七級船閘梯級調度”“分段接力運輸” 等方式,以及漕船龍骨結構的改進,構建起龐大而高效的內河運輸體系,這與如今中國電信助力打造的 5G 智慧港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如今,中國電信可在運河沿線部署 “數字孿生航道”,借助 5G + 北斗技術實時監測水道,水位預警響應速度遠超明代 “石人水尺”;航運智能調度系統每天可以處理數萬艘船舶數據,效率遠勝于古代的紙質化管理。而當我觸摸到帶有歷史印記的閘磚時,感受到它如同古代版 “區塊鏈”,這不就是當年物流網絡的信用節點嗎?如今中國電信運用區塊鏈技術可為農產品溯源搭建 “數字糧倉”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源于歷史、超越歷史,歷史告訴我們,老辦法里往往有新答案,這些“土辦法”往往藏著大智慧。這場穿越600年的對話給予我們新時代廣大黨員干部啟示:真正的創新,始于對傳統的敬畏,成于對未來的想象。
大家紛紛表示,撫摸著閘口溫熱的青磚,入黨誓言中的 “先鋒作用” 在心中回響。作為新時代黨員,我們要做數智未來的“開閘人”,推動中國電信部署 “低空智聯網”、“量子護城河”;做數據要素 “擺渡者”,參與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優化供應鏈上下游產能,服務經濟發展;做技術攻堅 “龍骨匠”,用AI重構運維創新發展模式,解密數智未來。(崔斌 汪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