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第109條
第109條條文的原文: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橫”這一字,許多人把這個字念作héng。因為縱和橫,長期是在一起出現的,張仲景把縱和橫列在這里,是為了區分縱和橫。因為縱它屬于克的太厲害,我們上節課講的是木克土,木克土克得太厲害稱之為縱,縱行無度。這里的橫,為什么讀hèng呢?因為它更厲害了,它反克。金本來是克木的,但是由于木氣太旺,而金又相對過弱,于是就出現了反克的這種現象。
我們仲景稱之為橫(音hèng),或者你讀橫(héng)也行。
如果我們只從字面意義來把它用白話講出來的話,應該是這么個意思:患者感受了傷寒,出現發熱怕冷,非常的口渴,想要喝水,腹部脹滿,這是肝木反侮肺經的表現,名曰橫,應當用刺期門的方法來進行治療。如果在治療后出現了自汗、小便通暢的表現,那么疾病即將痊愈。
通過我們用白話解來解讀這一條條文,就發現這條條文出現了倒裝結構。“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應該是在“刺期門”以后。如果我們把這個倒裝結構完整的恢復,應該是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
我們通過分析就會發現,這109條的條文里面的臨床表現,除了發熱惡寒,大渴欲飲水,腹滿這些癥狀以外,一定會有無汗,小便不利這兩個癥狀。為什么?因為他說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也就是說可以流汗了,小便通利了,這個病就好了,因此,可以推斷臨床表現是有無汗以及小便不利。出現發熱,惡寒、無汗。那么發熱,惡寒無汗,這應該是非常典型的傷寒表實證。又出現了大渴欲飲水以及小便不利,單從這個臨床表現看,我們就會發現應該是一個太陽蓄水證。
膀胱氣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于是就大渴欲飲水。我們在講五苓散的時候,說五苓散是一個假白虎湯證,大渴飲水并非是真的有熱,而是膀胱氣化不利。白虎湯和五苓散在臨床當中的鑒別要點就是看小便利與不利,既然這里有小便不利,又有大渴欲飲水,很顯然是典型的五苓散證。
我們接著往下看,其腹必滿。如果單從腹滿這兩個字來看的話,又屬于太陰病的主證。問題來了,同時出現了太陽傷寒表實證,太陽腑證的太陽蓄水證,還出現了太陰病的主證,用六經的角度搞不明白了,太復雜了。
怎么辦呢?于是仲景就從臟腑辨證的角度來分析這些臨床表現,最終得出的結果是,肝乘肺,刺期門就解決了。
我們從這些細節來看的話,第一,說明了109條條文和108條條文一樣,用的是臟腑辨證,而且用的是針灸的治療方法。它的機理是什么呢?
既然我們要用臟腑辨證的角度來解讀這條條文的話,那么我們一定得搞清楚臟腑在人體的生理功能。
我們通過《黃帝內經》總結出關于肺的特點。這里是臟腑辨證,既然是肝乘肺,那就是肺出現問題之后會有哪些臨床表現,為什么會有這些臨床表現呢?《黃帝內經》對肺臟是怎么描述的呢?如果我們把這些問題搞清楚的話,那這條條文豈不是非常好理解了?
關于《黃帝內經》對肺的描述,散見于各章節,因此我們無法將所有的條文有序地連接起來跟大家分析,但是我們可以總結出肺在人體的生理功能。
肺主皮毛,司呼吸,主宣發肅降,治節,通調水道等,既然肺有這么多的生理功能,如果肺出現問題,那么它在人體所發揮的這些生理功能失調會出現什么樣的臨床表現?
剛才我已經說過了,肝乘肺是指肝氣旺,反克肺金。肝屬木,本來被肺金所克的,現在肝太旺而反克肺,說明了第一肝確實很旺,第二肺不強。肝再旺,如果肺沒有任何問題的話,它也不會被反克到這個地步。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這里是肝強而肺弱。我們看肺金被肝木所欺負之后,它自己的生理功能失調,會出現哪些臨床表現呢?
首先肺太弱,會失于宣發。肺主皮毛、司呼吸,肺的宣發作用是向外向上來宣發、來交換氣體。但是肺太弱了,宣發功能異常了,就會出現毛孔閉塞而無汗。毛孔一旦閉塞無汗,那么內外的交換出現問題,可能郁而發熱,所以會出現發熱,惡寒無汗的表現。
為什么惡寒呢?肺主皮毛,司呼吸。肺太弱了,根本經不起外界的任何的邪氣侵襲,按照西醫的說法就是免疫力抵抗力下降,所以動不動就感冒了。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邪氣,立刻就能表現出類似于感冒的癥狀,因此會有發熱、惡寒、無汗的表現。
從臟腑辨證的角度去分析,肺弱了,如果不是由于肝來乘肺,是由外邪來襲肺,比如說風寒襲肺,風寒襲肺如果是偏于發燒的表證的話,那么后世要用荊防敗毒散,或者荊防達表湯治療;如果風寒襲肺,以咳嗽咳喘為主的,從臟腑辨證的角度可以用三拗湯合止嗽散的加減。當然如果從六經的角度的話,那就不是從肺治療了。
從六經的角度叫太陽表實證,太陽傷寒表實證是麻黃湯。可惜這里并非是由外界邪氣引起,而是由是肝乘肺,是以內傷為主的,而不是以外感為主的臨床表現,很有可能脈象就是弦脈。
接著往下看,肺還有肅降,還有治節,還有通調水道的作用。如果肺被肝所反克,它的肅降、治節和通調水道功能失司,就會出現水液的代謝失常。
因為水、氣,包括血的治理調節功能都要靠肺,如果肺的治節功能,通調水道功能失司,水液代謝失常,那么這些液體就不能更好的下達膀胱,而下達膀胱的液體是濁液,就是要以小便的形式尿出去的,那么濁液不能下達至膀胱,膀胱不能充盈,當然就小便少。
小便少反過來會引起膀胱的氣化功能不利,津液不能上承,就會出現大渴而欲飲水。由于毛孔被閉無汗,小便又少,喝了這么多水,水液無法正常代謝,就只能停留在胃腸之間,由于肺的治節和通調水道、肅降作用失司,它不能將濁液下行至膀胱,因此這個水就在胃腸積的越來越多,當然就會出現其腹必滿。
所以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說白了吧,通通都是肺的問題。
如果通過六經的方法去剖析這些臨床表現的話,根本就是無從下手,但是如果從臟腑的角度去分析的話,那就非常的簡單。
既然是肺有問題了,那么仲景可能通過脈法,或者通過其他的推斷出不是外感所引起,而是內傷所引起,可能脈出現了弦脈,這里沒說,判斷此肝乘肺也。意思就是說,肺本臟并沒有大問題,而是肝氣太旺,反克肺金,而肺金被侮,功能失施,出現了一系列以肺臟失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這種情況。所以從臨床表現看,標在肺,但是從醫理上看,本卻在肝。因此仲景說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瀉肝經募穴期門,肝氣一泄,那么肺就恢復了宣發肅降、治節以及其通調水道的功能。這些功能都恢復了之后,自然就可以汗出、小便利,而諸證自解,所以說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這個病就將要好了。
通過這108條和109條兩條條文,我們就會發現,如果在臨床當中用六經辨證的思路去分析疾病的時候,發現矛盾重重,甚至各條經的病都出現了,無法用六經去剖析的時候,我們可以從臟腑辨證的角度去分析臨床表現,而且也給了我們思路,臟腑辨證除了可以用藥,還可以用針刺穴位來解決問題。
關于這條條文,由于它涉及到臟腑辨證,臟腑辨證很多傷寒大家是不精通的,但是很多中醫全才是精通的,因此我們各種辨證法都要學習,而且還要知道如何去將各種辨證法之間能夠靈活的轉化,這樣才能夠在臨床當中無往而不利。歷史上有很多醫家,比方說葉天士、吳鞠通,他們這些人是精通傷寒六經辨證,精通臟腑辨證,還精通衛氣營血辨證,吳鞠通還創立了三焦辨證。
辨證法之間在很多時候都是可以互用,用這種辨證法不方便的時候,用另外一種辨證法就很簡單,特別是中醫大家對各種辨證法的靈活變換、轉化可以無縫銜接。有些人只學傷寒,沒有學習溫病,沒有學習臟腑辨證,在臨床當中,他們看的病就比較有限了,因為連張仲景他都用兩種辨證法,一種是六經,一種是臟腑,甚至八綱這種辨證也是從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里面總結而來。
在臨床當中很多比較復雜的疾病,你單用一種辨證法是不夠用的。比方說白血病,白血病有的就是溫病,就用溫病就能搞定;有的就是傷寒,用六經辨證就能搞定;但是有的時候,當它涉及到多個臟腑的時候,又必須要用臟腑辨證,所以這些辨證法必須都得學。我在這里強調的是必須都得學。
有的人可能就要說了,張老師,你講過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寫過一本書叫《張勝兵解讀<溫病條辨>》,你已經把《金匱要略》解讀完了,今年又在講《傷寒論》,而你在大學的時候以臟腑辨證為主,你各種辨證法都學了,你當然希望我們都學,以顯示自己的高明和全才。其實我并非此意,我只是在臨床當中發現,有時候臟腑辨證不好用,使用六經辨證就好用。有的時候六經辨證不行的時候,用臟腑辨證又行,有時候還用溫病的。
比如說白血病,淋巴癌,腫瘤或者其他疑難雜癥等等,它都需要各種辨證法一起來。有時候適合六經辨證,有時候適合臟腑辨證,有時候適合溫病辨證。你如果看病看多了,你就明白,我今天所說的,只要臨床時間超過十年的人,不可能不理解我現在所說的話,我并非是為了炫耀自己博學才這么說。
2、其他醫家的解讀
如果不信的話,我們看一下其他醫家對109條的解讀。
我們看《醫宗金鑒》,他說:傷寒發熱,嗇嗇惡寒,無汗之表也。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停飲之滿也。若自汗出,表可自解,小便利,滿可自除,故曰其病欲解也。若不汗出,小便閉,以小青龍湯先解其外,外解已,其滿不除,十棗湯下之,亦可愈也。此肝乘肺,名曰橫,刺期門,亦與上文義不屬,似有遺誤。你看,《醫宗金鑒》他還在用六經的方法來解讀臟腑辨證的癥狀。
就算是你用六經的角度來解讀這109條條文,你也不該用小青龍湯和十棗湯,你也應該用麻黃湯和五苓散。十棗湯一般用于肝硬化腹水,癌癥腹水或者是癌性胸腔積液,搞這么厲害的方子下去,所為何事啊?刺期門就能搞定的問題,有必要用十棗湯嗎?
他直接指出肝乘肺和上下文不屬,這條條文不對,是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從臟腑辨證的角度去分析。
我們再看一下柯琴的《傷寒來蘇集》,他說:發熱惡寒,寒為在表,渴欲飲水,熱為在里。其腹因飲多而滿,非太陰之滿,亦非厥陰之消渴矣,此肝邪挾火而克金,脾精不上歸于肺,故大渴肺氣不能通調水道,故腹滿。是侮所不勝,寡于畏也,故名曰橫,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得自汗則惡寒發熱自解。得小便利則腹滿之除矣。
這樣講我也不反對,但是誰告訴你渴欲飲水是熱為在里呀?剛才已經分析的很清楚了,如果渴欲飲水是熱在里的話,那是白虎湯證,如果非要用經方,那就是五苓散證。為什么?白虎湯證和五苓散證都有渴欲飲水,一個是小便不利,一個是小便利。重點說的很清楚,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就已經證明了本身就有小便不利。
總結一下第108條和第109條,是《傷寒論》里面出現臟腑辨證的條文,是為了提示大家,有時候用六經分析不出來問題,可以用臟腑辨證的角度去分析,在《金匱要略》里面臟腑辨證的更多,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傷寒論》是一部以六經辨證為主,貫穿了臟腑辨證、八綱辨證在里面的大百科全書,你要從一條條文甚至幾個字當中去領會張仲景的中醫思想,我們更要明白它的12字箴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這12字箴言不僅僅是針對于六經辨證,它是針對所有辨證法。法無定法何妨以不法法之。世界上哪有真正的規律?沒有規律才是規律,有的規律只是小范圍的總結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