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條: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發熱而渴,不惡寒者,陽明也。此太陽受邪,知為溫病,非傷寒也。積溫成熱,所以發熱而渴,不惡寒也。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傷寒發汗已,則身涼。若發汗已,身灼熱者,非傷寒為風溫也。風傷于上,而陽受風氣,風與溫相合。則傷衛。脈陰陽浮,自汗出者,衛受邪也。衛者,氣也。風則傷衛,溫則傷氣。身重,多眠睡者,衛受風溫而氣昏也。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者,風溫外甚,而氣擁不利也。若被下者,則傷臟氣,太陽膀胱經也。《內經》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癃者,小便不利也。太陽之脈起目內眥?!秲冉洝吩唬和痈哒?,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小便不利,直視。失溲,為下后竭津液,損臟氣,風溫外勝。經曰:欲絕也為難治。若被火者,則火助風溫成熱,微者熱瘀而發黃,劇者熱甚生風,如驚癇而時瘈疭也。先曾被火為一逆,若更以火熏之,是再逆也。一逆尚猶延引時日而不愈,其再逆者,必致危殆,故云促命期。
方有執《傷寒論條辨》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發熱,溫亦陽,故熱亦即發也???,熱傷血也。不惡寒,無陰寒之讎也。溫,春令之氣也。氣之于時,或則未應至而至,或則應至未至而不齊,故冬夏雖有溫,要必以春為正。是故必也證候顯見有如此者,始可以言是觸犯于溫而病也。此揭溫病之名實,而不出其治者,論溫以辨明傷寒,故不之及也。說者以為有論無治而不自滿。吁,烏足與論經之大旨哉。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鼾,音旱。溲,音小。癇,音閑。瘈,音熾。疭,音蹤。
灼熱謂熱轉加甚也。風溫,謂觸犯于溫而有風也。陰陽俱浮,太陽本浮而風溫皆陽,故上下皆見浮也。自汗出,亦衛受傷也。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者,風擁則氣昏,熱甚則氣郁也。小便不利者,太陽主膀胱而風溫皆陽。下則反攻陰,徒亡其津液,而膀胱之氣傷也。直視者,太陽之筋,支者為目上綱,故不轉睛而上竄也。失溲,言小便甚失其常度也。火,灸熨之類也。微,言攻之微,則變亦微。發黃者,火熱則土燥,故其色外奪也。劇,言攻之劇,則變亦劇。如驚癇時瘈疭者,火甚熱極而生風也。熏,亦火劫也。一逆,言乍誤也。尚引日,言猶可以俄延。再逆,言復誤也。促命期,言天枉人之天年,其致警之意深矣。
喻嘉言《尚論篇》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昌按:溫者,春令之氣也。冬夏秋雖有氣溫之日,不如春令之正且久也?!安粣汉比郑瑑扔袏W義。蓋時令至春,則為厥陰風木主事,而與太陽之寒水不相涉矣。故經雖從太陽,而癥則從春令而不惡寒也。
再按;溫病或有新中風寒者,或有表氣虛不禁風寒者。衛虛則惡風,營虛則惡寒,又不可因是遂指為非溫病也。然即有之,亦必微而不甚,除太陽一經,則必無之矣。
論春溫大意,并辨叔和四變之妄
喻昌曰:春溫之證,《內經》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此論溫起之大原也?!秱摗吩疲禾柌?,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此論溫成之大勢也。仲景以冬不藏精之溫,名曰風溫。其脈陰陽俱浮,正謂少陰腎與太陽膀胱一藏一府同時病發,所以其脈俱浮也。發汗后,身反灼熱,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一一盡顯少陰本證,則不可復從太陽為治。況脈浮自汗,更加汗之,醫殺之也。所以風溫證斷不可汗,即誤下、誤火,亦經氣傷,而陰精盡,皆為醫促其亡,而一逆再逆,促命期矣。于此見東海西海,心同理同,先圣后圣,其揆①一也。后人不察,惜其有論無方,詎知森森治法,全具于太陽少陰諸經乎?晉王叔和不究仲景精微之蘊,栽風種電,為不根之談。妄立溫瘧、風溫、溫毒、溫疫四變。不思時發時止為瘧,瘧非外感之正病也。春木主風而氣溫,風溫即是溫證之本名也。久病不解,其熱邪熾盛,是為溫毒,溫毒亦病中之病也。至溫疫則另加一氣,乃溫氣而兼瘟氣,又非溫證之常矣。今且先辨溫瘧。溫瘧正冬不藏精之候,但其感邪本輕,故止成瘧耳。黃帝問;溫瘧舍于何藏?岐伯對曰;溫瘧得之冬中于風,寒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于腎,其氣先從內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后寒,名曰溫瘧。此可見溫瘧為冬不藏精,故寒邪得以入腎。又可見溫瘧遇溫,尚不易發,必大暑大汗始發之也。叔和反以重感于寒立說,豈其不讀《內經》乎?抑何不思之甚耶?今且再辨風溫。春月時令本溫,且值風木用事,風溫二字,自不得分之為兩,凡病溫者,悉為風溫。即如初春,地氣未升,無濕溫之可言也;天氣微寒,無溫熱之可言也;時令和煦,無溫疫之可言也;其所以主病之故,全系于風。試觀仲景于冬月正病,以寒統之,則春月正病,定當以風統之矣。夫風無定體,在八方,則從八方;在四時,則從四時。春之風溫,夏之風熱,秋之風涼,冬之風寒,自然之道也。叔和因仲景論溫條中,重挈風溫,故謂另是一病,不知仲景于溫證中,特出手眼,致其叮嚀,見冬不藏精之人,兩腎間先已習習②風生,得外風相召而病發,必全具少陰之證,故于溫字上加一風字,以別太陽之溫耳。叔和妄擬重感、重變,乃至后人作賦云;風溫濕溫兮,發正汗則危惡難醫。又云;因知風溫汗不休,當用漢防己。隔靴搔癢,于本來之面目安在哉?今且再辨溫毒。夫溫證中之有溫毒,一如傷寒證中之有陽毒、陰毒也。傷寒不以寒毒另為一證,則溫病何得以溫毒更立一名耶?況溫毒復有陰陽之辨:太陽溫證,病久不解,結成陽毒;少陰溫證,病久不解,結成陰毒。叔和不知風溫為陰邪,故但指溫毒為陽毒,以致后人襲用黑膏、紫雪。陰毒當之,慘于鋒刃,其階厲③亦至今未已耳。其溫疫一證,另辨致詳。
① 揆:原則,準則。
② 習習:微風和煦貌。
③ 階厲:禍害。
張志聰《傷寒論集注》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冬傷于寒即病者,名為傷寒;不即病者,至春隨陽氣而發,變為溫病。溫病者,熱病也。邪病太陽之標陽,故但發熱而渴,不惡寒。所謂"冬傷于寒,春變為溫"者是也。此言寒邪伏匿而變為溫病也。夫寒邪伏匿,汗出必解,若發汗已而身反灼熱者,此非寒邪伏匿,乃風邪伏匿而名為風溫也。風邪從內以出表,故脈陰陽俱浮。腠理開,故自汗出。身重者,風傷通體之肌肉也。多眠者,風邪壅滯而神機不出也。邪薄于陰,致頏顙①不通,故睡息必鼾。邪薄于陰,致生氣不達,故語言難出,此風溫危險之證。若被下則水津內竭,始則小便不利,繼則津液不濡于上,而目直視矣,水道不約于下而小便失溲矣。若被火攻,風火交熾,微則身必發黃,劇則火熱傷神,故如驚癇病之手足時瘈疭也。此被火為一逆,火熏為再逆。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由是而知風熱之證,當滋養其血液,不宜汗、下、火攻也。
①頏顙:咽喉。音航嗓(hang sang)。
張錫駒《傷寒論直解》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注】此伏氣之為病,與傷寒卒病之不同也。《經》云:冬傷于寒,春必溫病。太陽病發熱而渴者,邪從內出,得太陽之標熱也;不惡寒者,無太陽之本寒也。此寒邪伏藏于中,蘊釀成熱,為溫病也。溫病宜清涼發汗而解,若汗出不解,身反灼熱者,此非寒邪伏藏之溫病,乃風邪伏藏之風溫也。脈浮者,浮則為風,風邪自里出表,故陰陽俱浮也;自汗者,風從內出而腠理開泄也;身重者,風行于周身而肌肉重著也;多眠者,風傷衛而衛氣行于陰也;睡息必鼾者,風傷肺而肺氣壅滯也;語言難出者,風客會厭,而頏顙不開也。此風熱熾盛,陰液消亡之危證。若妄下之,則津液竭于下而小便不利,津液竭于上則目系急緊而直視,始則不利,繼則不約,故失溲;若被火者,以熱攻熱,微則見于皮膚而發黃,劇則傷其筋脈,故如驚癇而時瘈疭。若火熏之,即申言所以被火也。被下為一逆,被火為再逆,一逆尚可引日,再逆則促其命期矣。或炙或熏皆是被火,未曾說明,故又申言所以被火者,若火熏之是也。
尤在涇《傷寒貫珠集》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此溫病之的證也。溫病者,冬春之月,溫暖太甚,所謂非節之暖,人感之而即病者也。此正是傷寒對照處。傷寒變乃成熱,故必傳經而后渴;溫邪不待傳變,故在太陽而即渴也。傷寒陽為寒郁,故身發熱而惡寒;溫病陽為邪引,故發熱而不惡寒也。然其脈浮,身熱頭痛,則與傷寒相似。所以謂之傷寒類病云。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癲疚。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此風溫之脈證也,亦是傷寒反照處。傷寒寒邪傷在表,汗之則邪去而熱已。風溫,溫與風得,汗之則風去而溫勝,故身灼熱也。且夫風溫之病,風傷陽氣,而溫損陰氣,故脈陰陽俱浮,不似傷寒之陰陽俱緊也。風泄津液,而溫傷肺氣,故自汗出身重,不同傷寒之無汗而體痛也。多眠睡者,熱勝而神昏也。鼻息鼾,語言難出者,風溫上壅,湊于肺也。是當以辛散風而涼勝溫,乃不知而遽下之,則適以傷臟陰而陷邪氣,臟陰傷,則小便難,目直視。邪氣陷,則時復失溲也。被火,如溫針灼艾之屬。風溫為陽邪,火為陽氣,以陽遇陽,所謂兩陽相熏灼,其身必發黃也。然火微則熏于皮膚,而身發黃色;火劇則逼入心臟,而如發驚癇。且風從火出,而時時瘈疭,乃所以為逆也。若已被火而復以火熏之,是謂逆而再逆,一逆尚延時日,再逆則促命期,此醫家之大罪也。仲景示人風溫溫病之大戒如此。按傷寒序例云:從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至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從立春節后,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外,冬時伏寒變為溫病。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又曰: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當依壞證病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于寒者,變為溫瘧;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于風,變為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更遇溫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變為溫疫,夫所謂冬溫寒疫者,皆非其時而有其氣,即所謂天行時氣也;所謂變為溫病者,乃是冬時伏寒,發于春時陽氣即春溫也;所謂變為溫瘧者,本是溫熱之病,重感新寒,熱為寒郁,故為瘧也;所謂變為風溫者,前風未絕,而后風繼之,以陽遇陽,相得益熾也;所謂變為溫毒者,前熱未已,而又感溫熱,表里皆熱,蘊隆為患,故謂毒也,所謂變為溫疫者,本有溫病,而又感厲氣,故為溫疫也。夫治病者,必先識?。挥R病者,必先正名。名正而后證可辨、法可施矣。惜乎方法并未專詳,然以意求之,無不可得,在人之致力何如耳!
柯琴《傷寒來蘇集》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太陽病而渴,是兼少陰矣。然太、少兩感者,必惡寒而且煩滿。今不煩滿,則不涉少陰。反不惡寒,則非傷寒而為溫病矣。溫病內外皆熱,所以別于中風、傷寒之惡寒發熱也。此條不是發明《內經》"冬傷于寒,春必病溫"之義,乃概言太陽溫病之癥如此,若以春溫釋之,失仲景之旨矣。夫太陽一經,四時俱能受病,不必于冬,人之溫病,不必因于傷寒,且四時俱能病溫,不必于春。推而廣之,則六經俱有溫病,非獨太陽 一經也。
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此正與《內經》伏寒病溫不同處。太陽中暑,亦有因于傷寒者,雖渴而仍惡寒。太陽溫病,反不惡寒而渴者,是病根不因于寒,而因于風。發熱者,病為在表,法當汗解,然不惡寒,則非麻黃桂枝所宜矣。風與溫相搏,發汗不如法,風去而熱反熾,灼熱者,兩陽相熏灼,轉屬陽明之兆也。
風濕①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疭②。
脈浮為風,陰陽俱浮,自汗出者,風濕相搏于內也。濕流骨節,故身重;濕勝則衛氣行陰,不得行陽,故好眠也;睡則氣從鼻出,風出而濕留之,呼吸不利,故鼻息必鼾;濕留會厭,則重而難發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矣。法當汗解而反下之,大便利則小便必不利。心肺之氣化不宣,胃家之關門不利,脾土之承制不行,故直視失溲也。若以火劫之,受火氣之輕者,濕不得越,因熱而發黃;受火氣之重者,必亡陽而如驚癇狀,液脫而時見瘛疭之形矣。
①風濕:宋本作"風溫"。
②瘛疭:此下宋本有"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瘛疭,音chi zong,手足抽搐。
吳謙《醫宗金鑒》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注】發熱不渴,惡寒者,太陽證也。發熱而渴,不惡寒者,陽明證也。今太陽病始得之,不俟寒邪變熱,轉屬陽明,而即熱渴不惡寒者,知非太陽傷寒,乃太陽溫病也。由于膏粱之人冬不藏精,辛苦之人冬傷于寒,內陰已虧,外陽被郁,周身經絡,早成溫化,所以至春一遇外邪,即從內應。感寒邪者,則無汗,名曰溫病,當以河間法用水解散,審其表里以解之。水解散,即天水六一散、防風通圣之合劑也。感風邪者,則有汗,名曰風溫,當以水解散減麻黃,加桂枝,倍石膏,令微似汗以和之。若大發其汗,則益助蘊熱,必令身熱如火灼也。蓋風溫為病,乃風邪外盛于表,故陰陽六脈俱浮。熱邪內壅于胸,故多眠睡,鼻息鼾也。風邪傷衛,表氣不固,故自汗出。壯熱傷氣,故身重倦,聲微語難出也。若被下者,則愈奪陰液,故水泉竭而小便不利也。太陽腑氣將絕,故目直視也。少陰臟氣不固,故遺失溲也。若被火者,則以火益火而陽氣熏灼,將欲發黃,故微發黃也;劇者熱極生風,故如驚癇時瘈疭也。微黃,病深色漸加黑,故若火熏之也。溫病、熱病不惡寒者,表熱也;口渴引飲者,里熱也。表熱無寒,故不宜汗;里熱無實,故不宜下。表里俱熱,尤不宜火。曰一逆者,若汗、若下、若火也;再逆者,汗而復下,下而復火也。一逆已令陰竭,尚可延引時日;再逆則陰立亡,故曰促命期也。傷寒者,傷冬月之正寒也。溫病、熱病者,傷三時之暴寒也。非時暴寒乃異氣也,以其兼令氣而為病也,故春兼風溫,即以風溫名之;夏兼暑熱,即以暑熱名之。世人通名曰傷寒,又名曰時氣。醫工見其傳變六經,表里情狀皆同,故同乎一治也。其溫病、熱病無汗者,宜大青龍湯;時無汗、時有汗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有汗者,宜桂枝合白虎湯。內熱者,防風通圣散。表實者,倍麻黃;里實者,倍大黃。量其病之輕重,藥之多少而解之,三日之前,未有不愈者。其有外感邪重,內早傷陰,已經汗下而不愈者,則當審其表里,隨其傳變所見之證,治之可也。此法惟西、北二方四時皆可行之,無不隨手取效。若江淮間地偏暖處,冬月初春乃可用之。若春末秋前,即脈證允合,當用麻、桂、青龍等湯者,亦必輕而減之,隨證消息,適可即止,慎不可過,過則反致變逆。經所謂同病異治者,此之謂也。
【集注】程知曰:溫病熱自內出,故發熱而渴不惡寒。風溫內外交熱,加之自汗,故有身重多眠諸證,有輕重死生之分。醫者當以有汗、無汗為辨別之大要,亦即以可汗、不可汗為救治之微權。又曰:仲景之青龍、白虎神矣!得此意而推廣之,可以應用于不窮。蓋溫病宜于發散中重加清涼,風溫不可于清涼中重加發散也。
程應旄曰:太陽初得之一日,即發熱而渴不惡寒者,因邪氣早已內蓄,其外感于太陽,特其發端耳。其內蓄之熱,固非一朝一夕矣。蓋自冬不藏精而傷于寒時,腎陰已虧,一交春陽發動,即病未發,而周身經絡已莫非陽盛陰虛之氣所布[插圖]。所云至春發為溫病者,蓋自其胚胎受之也。
音切
鼾音旱 癇音閑 瘈音熾 疭音蹤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注】且夫太陽病之即發者,有中風、傷寒之異。至于不即發者,《內經》謂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為伏邪蘊釀成熱,邪自內出。其證脈浮,頭項強痛,故亦謂之太陽病。但初起即發熱而渴,不惡寒者,須于中風、傷寒之外區別,為溫病。治宜寒涼以解散,順其性以導之,如麻杏甘石湯之類。若無頭項強痛之太陽病。但見發熱而渴、不惡寒之證,是太陽底面少陰為病?!秲冉洝分^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是也。若心中煩不得臥者,黃蓮阿膠湯主之,稍輕者,陽盛陰虛之人,周身之經絡渾是熱氣布護,治法只宜求之太陽署之里,陽明署之表。職所云心中懊惱。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渴欲飲水、口干舌躁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之類,切不可用辛溫以發汗。若醫者誤用辛溫之劑汗之,其內蘊之熱得辛溫而益盛。不特汗后身不涼靜,而且發汗已,身反灼熱者,是溫病為風藥所壞,遂變重證。名曰風溫。
風溫之為病,若何?其脈陰陽俱浮,其癥自汗出,猶為太陽中風之本象,而大可患者全顯出少陰之危象,腎主骨,熱在骨,故身重,熱入陰分,故神昏而多眠睡,鼻息必鼾,為腎熱而壅于肺;語言難出,為腎熱而壅于心,以腎脈上連心、肺也。若被誤下者,津液竭于下,而小便不利,津液竭于上,則目系緊急而直視,且既竭之余,腎氣將絕,不能約太陽之氣而失溲。危乎,危乎!
若被火炙或燒針者,以熱攻熱,腎敗而現出克攻之象。微者皮膚發黃色,為土克水。劇則熱亢攻心,如驚癇,熱極生風,時瘈疭。其皮膚不止發黃,競若火熏之,現出黃中帶黑之色,是被下主一逆,被火再為逆。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推而言之,凡服一切消導之藥,皆犯被下之禁;凡服一切辛熱之藥,皆犯被炎之禁,醫者可不慎樂哉?
此言太陽病中有溫病,誤治即變風溫也。
陳伯壇《讀過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寒之溫也,屬個人之病。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風之溫也,屬時行之病。仲景互文見.義而兩及之,何以仍書太陽病耶?蓋太陽僅存一線,亦猶《春秋》郭公夏五,書其闕耳。以發熱尚有標陽之勢力,所異者渴不惡寒,則為溫病。醞釀成熱之詞也,慎勿發汗。若發汗已,身熱如灼者,則溫焰愈揚而愈肆,當與時行之病同論,易其名曰風溫。風溫之由,冬行春令,寒水不蟄,陽根不秘,風木發揚,蒸為厲疾,直是風溫為病耳,尚得謂之太陽病哉?太陽又何至有陰陽俱浮之病脈哉?雖不發汗,亦自汗出,發汗云乎哉?夫汗生于谷,安有太陽自有之汗耶?正惟保障太陽之精氣不足以自全,汗源不續可知,觀其一身無大氣為提攝,一若谷氣先盡而軀重,則趺陽之脈,奚自資生?其靜而眠也又多睡,一若無動以生陽,其動而息也又必鼾,一若無靜以生陰,則少陰之脈,奚由資始?其艱于出語也。又喉舌之官不靈,一若百脈不榮于氣口,則寸口之脈,奚由大會?如是者誤汗自汗為一逆。若被下者,小便不利,寒水之經先絕矣。于是病格太陽之陽精則直視,太陽亡,諸陽亦立亡,病逼少陰之陰精則失溲,少陰亡,諸陰亦立亡,如是者被下為再逆。若被火者,勢必風乘火勢,與溫相逐,劫太陰則濕竭,微現發黃,劫少陰則熱亢,劇如驚癇,劫厥陰則風引,時癇瘋,既劫之后,火色復呈,若火熏之,則三陰殆矣。如是者被火為再逆。無論自汗誤汗,一逆尚引日。無論被下被火,再逆促命期。此與傷寒正比例?!督洝分^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溫病,后夏至日為暑病,溫與暑皆得自傷寒,《熱論》已連類及之,本篇未引暑熱為陪客,先引溫病為陪客,非恐人謂傷寒非溫病,恐人謂溫病非傷寒,故特冠"太陽病"三字,即《論》末中熱、中喝三書太陽之義也。
曹穎甫《傷寒發微》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發端便稱太陽病,是必有脈浮、頭項強痛之見證,則溫病不由少陰傳出,確無可疑。按:溫病之輕者,其始亦必惡寒。近世蜀醫張子培著有《春溫三字訣》,言惡寒之時,用麻絨二三錢于桑菊飲中,視原方尤妙。所以發熱而渴者,其人冬不藏精,當春氣發生之時,內臟失其滋養也。所以不惡寒者,則以津液素虧,里氣本燥,益以外感之溫邪,而表里俱熱也。此證正宜清營泄熱,醫者反發其汗,以致津液重傷,風乘毛孔之虛而倍益其燥,于是遍身灼熱,一如熾炭之灼手,是為風溫。脈左主營而右主衛,左右俱浮,故曰陰陽俱浮。自汗者,表疏而陽熱外泄也。身重者,脾精不濡肌肉,肌肉無氣而不能轉側也。試觀垂死之人,身重如石,此非肌肉無氣之明證歟?脾陽受困,肢體無力,故多眠睡。且以風引于上,熱痰上蒙清竅,不能受清陽之氣,故白晝一如昏暮也。風著腦中,咽中痰涎吸作聲,故息必鼾。風痰阻塞咽喉,故語言難出,此風溫挾痰之變,起于誤汗者也。病溫之人,精液本少,渴飲不惡寒,則有似陽明實證。若誤認陽明而下以承氣,勢必因津液內亡而小便不利,目系不濡,因而直視。且始因誤下而氣并于腸,牽制膀胱氣化,而小便不利,繼則硝、黃藥力一過,氣脫于前,而為失溲,此風溫化燥之變起于攻下者也。但溫病之始,必微惡寒。溫病之成,汗多而渴。汗下雖誤,然猶有說以處之也,至如燒針及隔姜而灸、隔蒜而灸,則庸妄之至矣。夫津液充足之人,遇火則汗出,故冬令圍爐,猶不免里衣沾漬,盛夏執爨,則更無論矣。若皮毛肌腠絕無津液留遺,以火攻之,迫肌理血液外附皮毛,而微見黃色。黃色者,津液不能作汗,而血色代見于外也。三陽之絡,皆上于頭,血受火灼,為炎上之勢,所挾絡脈之血,一時上沖于腦,時見牽掣指臂,瘈疭如驚癇狀。若火從下熏,輕微之毛羽紙片,時上時下,而不能定,則必死無疑矣?;蚝够蛳聻橐荒妫换馂樵倌?。一逆則尚及救治,再逆則朝不保暮,此真越人所謂醫殺之也。予謂此證初起,即宜人參白虎湯及竹葉石膏湯,使其熱勢漸殺,或當挽救一二。門人劉仲華治安徽林振羽病親見之。始由某醫誤汗誤下,諸證皆備。劉用白虎湯加西洋參、生地、犀角,二劑后始有轉機,十余日方見霍然。治法差謬,生死攸關,是不可以不慎也。又按:犀角、生地,能清腦中上述之熱血。惲鐵樵治王鹿萍子腦中熱痛,用之奏效,亦其一證也。
惲鐵樵《傷寒論輯義按》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玉函》無“者”字。)
《醫宗金鑒》云:發熱不渴,惡寒者,太陽證也;發熱而渴,不惡寒者,陽明證也。今太陽病始得之,不俟寒邪變熱,轉屬陽明,而即熱渴不惡寒者,知非太陽傷寒,乃太陽溫病也。由于膏粱之人冬不藏精,辛苦之人冬傷于寒,內陰已虧,外陽被郁,周身經絡早成溫化,所以至春一遇外邪,即從內應,感寒邪者,則名曰溫病。
程應旄云:太陽初得之一日,即發熱而渴,不惡寒者,因邪氣早已內蓄。其外感于太陽,特其發端耳,其內蓄之熱,固非一朝一夕矣。蓋自冬不藏精,而傷于寒,時腎陰已虧,一交春陽發動,即病未發,而周身經絡已莫非陽盛陰虛之氣所布濩。所云“至春發為溫病”者,蓋從其胚胎受之也。此證初治,可用辛涼治標,一經汗下后,芩連梔膏,只增其熱。王冰云:“寒之不寒,責其無水?!表毚髣┝兜攸S湯,重加生地、麥冬,救腎水為主。若干嘔煩逆者,加山楂、貝母,折其沖勢。金水兩虧者,宜二地、二冬加人參,為固本湯,滋水之上源。若見斑衄等證,此為上竭,宜四物湯倍生地、赤芍,加山楂、丹皮,復營分之虧,以生陰氣。煎法俱用童便,或加金汁和服。蓋病源得之冬不藏精,故滋陰可以退火,而涼血即能清熱。余以此活人多矣,因附志于此。
錢璜云:其見證之初,以大青龍湯之涼解,為治溫之首劑,而作一大柱石也,然無汗者宜之耳。其有發熱而渴,不惡寒而汗自出者,不宜更汗,則有桂枝二越婢一湯之法也。其無表證,但熱而渴,不惡寒者,為已入陽明,又有白虎湯可用也。
丹波元簡云:《活人書》“溫病渴而不惡寒者,主以竹葉石膏湯”。蓋其方清涼潤補相兼也。又按錢氏主用石膏,陳氏主用地黃,不知孰是。嘗驗溫病亦不能無虛實之分,虛者宜從陳法,實者當依錢法。學者要須參諸脈證,匆令誤也。
鐵樵按:傷寒之外,有中風,又有溫病、風溫。而溫病、風溫兩條,仲景又不出方。求之《內經》,又因此中風、溫病、風溫三個名目,不甚整齊,無可比擬。又不肯闕疑,則除卻牽強附會,更無他法。見《內經》“冬不藏精”“冬傷于寒”兩語,以為溫病之來源,不外此二者。然何以仲景不說?于是以為傷寒自傷寒,溫病自溫病,仲景之書乃專言傷寒者。不然,仲景必更有《溫病論》,年久書佚耳。此其蔽在未通《內經》。后來又有仲景白虎、梔豉、芩連,必是治溫病之方,則溫病又似包括傷寒之內。于是有對仲景而懷疑者,浸乃有蔑視者,漸漸變更古法,畏辛溫而用苦寒,變苦寒而為膩補。河間、丹溪之學,盛行于世者數百年。至方、喻則大放厥詞,尊仲景辟叔和,改定《傷寒》章節。后來陸九芝復攻方、喻,袒叔和。自今視之,諸家所得者實少,而于所爭之點,終竟不能明了,此其蔽在好上人。就吾解釋者觀之,凡哆口談溫病者,皆妄也。此當本之《內經》,參用西說,證之實驗,然后能為比較真切之談。今且不暇多說,他日《內經講義》中,當詳言之讀者。但能知理論未明,用藥必多妄?,F在當注意醫理,勿輕談用藥,則可以寡過矣。
上節因是函授初期,恐讀者不明了,故如此說?!秲冉洝贰岸瑐诤?,春必病溫;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謂逆冬之藏氣,則無以應春之生氣。自來讀者,未深思其故,不過引此以壯門面。余所釋者,散見于《內經講義》及《溫病明理》與本書厥陰篇,茲不贅?!稖夭∶骼怼芬殉鰡涡斜?,可參觀也。戊辰二月,鐵樵自注。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成本“名”前有“曰”字;張卿子本無“鼻”字;《玉函》“被下者”作“下之”,無“火者”之“者”,及“色”字;“瘈疭”作“掣縱”,下有“發作”字;“若以火熏之”作“復以火熏之”。)
成無己云:傷寒發汗已,則身涼。若發汗已,身灼熱者,非傷寒,為風溫也。風傷于上,而陽受風氣,風與溫相合,則傷衛。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者,衛受邪也。衛者,氣也。風則傷衛,溫則傷氣。身重多眠者,衛受風溫而氣昏也。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者,風溫外甚而氣擁不利也。若被下者,則傷臟氣,太陽膀胱經也?!秲冉洝吩唬喊螂撞焕麨轳患s為遺溺。癃者,小便不利也。太陽之脈,起目內眥。《內經》曰: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小便不利,直視失溲,為下后竭津液,損臟氣,風溫外勝。經曰:欲絕也,為難治。若被火者,則火助風溫成熱,微者熱瘀而發黃,劇者熱甚生風,如驚癇,而時瘈疭也。
方有執云:灼熱,謂熱轉加甚也。風溫,謂觸犯于溫,而有風也。
程應旄云:冬時傷腎,則寒水被虧,是溫病源頭。誤治溫病,而辛溫發散,是風溫源頭。風溫,即溫病之壞病,非溫病外又有溫也。一逆者,若汗、若下、若火也;再逆者,汗而或下,下而或火也。溫乃陽盛陰虛之病,一逆已令陰竭,況再逆乎?甚矣,溫熱病不同于風寒治也。
錢璜云:陰陽脈俱浮,則以寸口為陽,尺中為陰,即關前為陽,關后為陰之法也。陽脈浮,則風邪傷衛,毛孔不閉,故汗自出;陰脈浮,則熱傷陰分,溫邪熏灼,郁冒神昏,故身重多眠。而昏睡中之鼻息,必齁鼾也。其語言難出者,非舌強失音喑啞之病,乃神昏不語也。溫病得火,內外充斥,浸淫于臟腑肌肉筋骨之間,所以時時瘈疭也。瘈疭者,筋骨瞤動,十指抽掣,臂胻堅勁,轉側而不自知也。
汪琥云:“小便不利”四字,當在“若被下者”四字之上,否則,既云“不利”,又曰“失溲”,悖矣。
丹波元簡云:諸家以溫病風溫為二證,特程注以風溫為溫病之壞證。今考宋板及《玉函》,溫病風溫,連接為一條。且據“若發汗已”之“若”字,則程注為得矣。龐安時《總病論》云:病人素傷于風,又復傷于熱,風熱相搏,則發風溫。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厥陰少陰,不可發汗。汗出則譫語內煩,擾不得臥,善驚,目光無精,治之復發其汗,如此者醫殺之耳。風溫之為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默默但欲眠,下之則小便難,發汗則譫語,加溫針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尿,宜葳蕤湯。按諸家以風溫為別證,昉出于斯。
鐵樵按:諸家以風溫為別證,以風溫為溫病之壞證,均未能徹底明了。須知“風溫為病”以下共十六句,只言汗下火熏之非,未言風溫若何證狀?!懊}陰陽俱浮”一句,非風溫所獨有,溫病亦有之。上文云:太陽病,身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是有脈浮在內。是風溫若何證狀,仲景簡直未言。既未言,即可知風溫治法,包括本書之內。何以知之?以本節之首,冠以“太陽病”三字知之。因凡太陽病,皆屬外感,皆由外之內之病。本論即是外感論,斷無更向書外求治之理。仲景所以不言者,以讀者茍能明白《太陽篇》理論,治法不言自喻也。此處所以獨提下與火熏不可者,明熱病中有此一種,即是古來相傳之風溫,汗后當清,不可攻下與火熏也。所以未言其他者,因當日時師,慣用瀉藥與艾火之故。第觀本論中救逆法,強半是救誤下,即可推知巴豆小圓子及溫針,等于今日最時髦之石斛保赤散也。各注家之所以誤,在崇古思想太過,而疏于醫理。何以知之?諸家以為仲景為醫圣,治病當如《史記·扁鵲傳》所云,見垣一方。豈有必待汗后身灼熱,方始知為風溫之理?即程注,明明指出汗后始見,又以為必非仲景自用汗藥,故有“壞病”二字,豈知即此已自誤誤人不淺。以今日實驗所得,凡發熱之病,細別之,可分為十數種。如西醫籍所謂急性傳染病者,其初起強半皆相同,無從辨別其為何種。如小兒出痧子,有風痧,有白面痧,風痧雖重無危險,白面痧卻有危險。而當其第一步,疹點未見之時,能斷定出疹,即是高手,誰又能預知是風痧、是白面痧者?夫所謂壞病者,必經誤治之后,外邪深入,病型悉亂,不可條理之病。今乃以“若發汗已”一句,竟武斷名之,豈非疏之甚者。且上文“脈若靜者為不傳”,“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兩條,仲景非明明自言有第一日即可知其傳不傳,有必待二三日之后,觀其證狀,然后可定傳否乎?仲景之圣,固不能一例于病之初起,逆料其將來。乃于前條不懷疑,于風溫獨加以鑿說,何邪?本節當參看《溫病明理》。
冉雪峰《冉注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柯韻伯曰:太陽病而渴,是兼少陰矣。然太少兩感者必惡寒。而且煩滿,今不煩滿,則不涉少陰,反不惡寒。則非傷寒。而為溫病矣。溫病內外皆熱,所以別于中風傷寒之惡寒發熱也。此條不是發明冬傷于寒,春必病溫之義,乃概言太陽溫病之證如此。若以春溫釋之,失仲景之旨矣。夫太陽一經,四時俱能受病,不必于冬。人之溫病,不必因于傷寒,且四時俱能病溫,不必于春,推而廣之,則六經俱有溫病,非獨太陽一經也。
方中行曰:灼熱,謂熱轉加甚也。風溫,謂觸犯于溫而有風也。陰陽俱浮,太陽本浮,而風溫皆陽,故上下皆見浮也。自汗出,衛亦受傷也。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者,風壅則氣昏,熱甚則氣郁也。小便不利者,太陽主膀胱,而風溫皆陽,下則反攻陰,徒亡其津液,而膀胱之氣傷也。直視者,太陽之筋,支者為目上綱,故不轉睛而上竄也。失溲,言小便甚失其常度也,火,灸熨之類也。微,言攻之微,則變亦微。發黃者,火熱則土燥,故其色外奪也。劇,言攻之劇,則變亦劇。如驚癇時瘢這者,火甚極而生風也。熏,亦大卻也。一逆,言乍誤,尚引日,言尤可俄延,再逆,則復誤也,促命期。言天枉人之天年,其致驚之意深矣。
程郊倩日:冬時傷腎,則寒水被虧,是溫病源頭。誤治溫病,而辛溫發散,是風溫源頭。風溫即溫病之壞證,非溫病外別又有風溫也。一逆者,若汗若下若火也。再逆者,汗而或下,下而或火也。溫乃陽盛陰虛之病,一逆已令陰竭,況再逆乎,甚矣。溫熱病不同于風寒之治也。
丹波元簡曰:諸家以溫病風溫為二種,獨程注以風溫為溫病之壞證。今考宋版及玉函,溫病風溫,連接為一條,且據若發汗已之若字,則程注為得矣。龐安時總病論云:病人素傷于風,又復傷于熱,風熱相搏,則發風溫。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厥陰少陰,不可發汗,汗出則譫語而煩擾,不得臥,善驚,目無精光,治之復發其汗,如此者醫殺之耳。風溫之為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默默但欲寐,下之則小便難,發汗則諺語,加溫針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尿,宜姜蕤湯。按諸家以風溫為別證,昉出于斯。
冉雪峰曰:此節舉出溫病為五種傷寒之一,明標出太陽病三字,而以溫病及風溫,脈象證象治療,隸屬于下,其所以示人者至深且切。原書上文五節,辨傷寒中風略告一小段落,故此節特標出溫病。連接比鄰,三峰鼎時。所以然者,風寒一閉一開,為兩兩對峙。寒溫一寒一熱,亦為兩兩對峙。但風與寒的性質各別,寒與溫的性質更各別。性質既別,脈證即異;脈證既異,治療更別。太陽病提綱,不列發熱,此則初病即熱,不寧發熱,而且口渴。太陽病熱有已發未發,寒則必惡,此則不惡寒,實開太陽病未有變局。細玩條文,汗下火均在所忌,治療方法,惟有清之一途待商,只看用什么清法。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辨析何等明晰,垂戒何等森嚴。乃歷唐宋金元以來,寒溫混治,千年長夜,于此項條文,似若未睹。對于古人,殊為汗顏,不得謂非中醫歷史上的一個大污點。明末吳又可著溫疫論,獨辟鴻蒙,劃清寒溫界畔,頗中肯要。但處處將寒溫對峙,矯枉過正,反生隔閡。硬謂傷寒由皮毛入,溫病由口鼻人,傷寒講六經,溫病究三焦,于溫為太陽病的義蘊,絲毫未解,于五種傷寒有溫病亦絲毫未解。清初各家肆力溫病,清涼透邪,辛涼解表,酸甘化陰,咸寒勝熱,芳香宣竅,柔潤息風等等,開出無限法門。而溫病始銀翹,仍是從太陽區域,解外治法,雖病理未全了徹,而療法已漸切合,整個會通,更上一層樓,與學者共勉。
冉氏又曰:溫與寒性質既各別,何以謂溫為傷寒,又何以謂傷寒溫病,傷寒太陽病。蓋溫熱之邪,與六淫寒疾的寒邪,固各攸分。而寒溫由外層太陽寒水區域內犯,則同為傷寒水的皮毛,即同為太陽,同為傷寒,寒溫如是,余各氣亦如是。此即為五種傷寒的體現?;蛑^傷寒從皮毛人,溫病從口鼻入,此是絕對錯誤。寒不可與溫混,溫亦不可與疫混。疫從口鼻入,六淫從皮毛人,若謂風寒暑濕,俱從皮毛人,而溫獨不從皮毛人,豈復有理由可說。學者須知寒與溫的性質,固當分辨,寒與溫同犯太陽,其區域部位,并無分辨,此種關鍵,極易誤會,此種關鍵,又極當剖明。此可看出兩種道理:(一)區城不僅統風寒言,風寒不過舉以為例,亦不僅統風寒溫,其他各氣亦統括在內。所以中濕中暍,均稱太陽病,明得整個太陽病,方進入傷寒的大門。(二)六淫犯太陽,各有各的證象,各有各的脈象,各有各的治法。此節所敘,多與太陽提綱相反。蓋六淫各有性質,性質各有宜忌,這就是說明區域可以統括性質,性質亦可以改變區域(指改變區域的性質言)。學者尤須知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病者,傷寒之類也。寒化熱,熱化寒,此是以天的氣化,合人的機體,深一層解說。究之寒熱是二氣,寒是寒,熱是熱,不得以未化的寒,強派為已化的熱,亦不得以已化的熱,又混同未化的寒。溫不在六氣內,暑為濕熱二氣化合,溫為水熱二氣化合,均就時令言。知此,則寒溫真實的性質可明,寒溫同為太陽病,同為傷寒太陽病的義蘊,無不可以大明。
胡希恕《胡希恕傷寒論講座》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這個病形似太陽病,也頭項強痛,脈浮,很像太陽病,但主要的是它渴。這個渴是內熱的一種表現,像陽明病白虎湯證就渴呀,它里頭有熱。里熱的這種病啊,它不惡寒,這是什么道理呢?它也身熱,身上不是不熱,根據我們剛才講的:太陽病,身上熱,加大外邊(溫度)差距,它要惡寒的。
這個為什么“不惡寒”?里熱刺激很強烈,人身上的條件反射,是巴甫洛夫說的,我認為解釋得很好。這種刺激過于興奮,則另外一種刺激就被抑制。巴甫洛夫很有意思,他用狗試驗,用很熱的電線燙狗,狗當然叫喚了,甚至咬他,那時候喂它什么它也不吃,可是每要燙它就給它好吃的。過的日子多了,狗一見到拿電線燙,它就淌哈喇子,它就老老實實的。后來(狗的皮膚)都給燙破了,它也不動彈,還(歡快地)打滾。為什么呢?(狗知道好吃的來了)它這個食欲過于亢奮了,把燙得這種疼的刺激反倒抑制了。這(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彩堑?,里熱刺激得相當厲害,尤其對于大腦。要不陽明病的人說胡話,譫語煩亂呢!所以(雖有)惡寒(但感覺)它倒不惡寒了,它是光惡熱了,就是惡熱的這種刺激過于亢奮,而惡寒的刺激就被抑制了,所以就不惡寒了。
溫病就是這樣,“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里熱,這說得很清楚了。你看這個地方還這樣子:與上面的“中風”“傷寒”的文法不一樣,那個“名傷寒”“名中風”,這個是“為溫病”。那個中風、傷寒都是太陽病的一種證,這個“溫病”是沖著太陽病說的,太陽病才叫病,溫病不是太陽病的一種證,它(溫病與太陽病)是對等的看法。這是另一種病,叫溫病。
所以它(《傷寒論》)的文章就是這樣,你要細心讀就能夠知道了。那么既然是溫病,就不能根據太陽病的方法來治了。太陽病的治療方法是發汗,溫病不屬于太陽病,就不能發汗了,里熱是不能發汗的,這個千萬要注意。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假若發汗的話,發汗最傷人津液。里頭有熱,就怕發汗,你越發汗,它越熱,像壺在爐子上坐著似的,火蒸著它,你再一撤這水,這壺熱得更快。溫病就是如此的,它是熱病,里頭有熱,不能發汗。
假若發汗之后,“若發汗已”,就是發汗之后,假若(實為溫病,但)你當作太陽病了,而誤發其汗之后,那不是一般的熱了,“身灼熱”,身上干熱干熱的,灼熱,像火烤的那樣子,這就是由溫病變成風溫了。“風溫”這個詞怎么起的呢?它就是根據底下的證候,我們前面不是有個太陽中風嗎?(太陽中風是)發熱汗出,它這個(風溫)也汗出,也發熱,但是它不惡風也不惡寒,它是熱盛啊。類似中風那種情況(汗出、發熱)的這么一種溫病,它是這個意思,所以它叫風溫。
那么,它(風溫)的證候是什么樣的呢?底下就解釋了,“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就是上下的脈全浮,這個浮呀,也主表也主熱,在這兒就主熱。
“自汗出”,身灼熱、自汗出,我們講陽明病的時候就有了,它這個熱(陽明之熱)是由里往外蒸的,里熱往外出的這個熱就是蒸蒸身上熱而汗出,它(陽明之汗)是這么一種汗出。不像前面那個中風證,它(中風之汗)那個汗出得有限,并沒透,所以肌肉還是不解。這個(陽明之汗)不是,它是由里往外出汗,它是熱。
“身重”,這個身重也很重要,說明身體有濕,皮膚肌肉的組織里頭,濕挺重的。這說明什么問題呢?雖然里頭熱,身上還有這么多的濕,說明里面不實,這個在陽明病里頭就有了。凡是陽明病的里熱最傷人津液,熱實到極點了,津液就枯燥了,所以大便也干了。水、火這兩個東西是互相排斥的,火盛了,水就少了,水多了,火就要熄。所以從這個里熱程度上看,身還重,里還不實。
由于這個熱往上涌,“鼻息必鼾”,出氣呼哧呼哧的,有聲。“語言難出”,這都是熱往上涌的反應。這就是說溫病加重了。
假若要是發汗,吳鞠通《溫病條辨》還說用桂枝湯,這個用不得啊。溫病里頭有熱用桂枝湯是絕對不行的,不但桂枝湯不能用,就是銀翹散、桑菊飲也不可以用。這個咱們要注意了,要記得。這個病就是白虎湯,它里頭熱,不是表熱,解表沒用,越解表越壞。桂枝湯更不能用,那是甘溫的藥。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上邊隱伏這個“身重”,就告訴你辨證(的奧秘)了,中醫不辨證不行?!爸币暿т选?,下后傷津液,吃瀉藥、發汗藥,都傷人津液、傷血液。而且里頭不實,身還重嘛,濕還盛嘛,你為什么給他吃瀉藥?。恳怀詾a藥,更傷津液了,小便沒有了。小便不利,這就是津液喪失得太甚了。吃下藥為什么也喪失津液?下藥這東西就是把胃腸里頭應該消化的東西,不等吸收就都拿藥催下去了,可不就是喪失津液了?所以下、發汗都是亡津液亡血液的。津液亡失多了,小便也就少了,同時眼睛也發直,眼睛失去血液的濡養,就發直。
同時下藥傷臟氣,如果里頭是熱實的,像陽明病大便秘結,下是不傷人的。里頭不實,下則臟氣虛了,不但小便不利,由于津虛,膀胱有點尿還憋不住,就會流出來了,失溲,這個病就比上面那個風溫更重了。失溲者,就是腎功能失去收攝作用了。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若被火者,就更不行了。它是溫病,是熱病,這是以火濟火,如抱柴救火,這火燒得更厲害了。“微發黃色”,微,有點,所以說要“被火”呀,頂輕為臉上、身上都是黃的,這個黃不是發黃疸,就是微黃的樣子,一點血色都沒有。那么要是“劇”呢?劇就是厲害。所以說這都是誤治啊,誤治的結果,吃瀉藥與火攻,輕者微發黃色,要是重者,那就了不得了,“劇則如驚癇,時瘛疭”,就是一陣一陣地發驚恐,時常地抽,身上的顏色就不只是發黃了。“若火熏之”,就是拿火烤過的那個顏色,所謂黃褐色了,就是熏肉那個顏色。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就是指瀉下和火攻。這個火攻是古人治病的方法,有很多種火攻的方法,(比如)扎火針;再如把地面用火燒得非常熱,人躺到上頭,當然墊些稻草等東西,也就是捂大汗,這也是火攻的一種;再有就是熨背,后背拿熱東西敷,這都叫作火攻,火攻是必須大汗的。
“一逆”是指誤下,人還能活些日子;“尚引日”,但是已經是很重了;“再逆”就是指火攻,活不了了,真像如火熏色那個樣子,那就是促其命期了。
那么這一段呢,有人就說張仲景不講治溫病,這段(仲景講溫病治法就)很清楚。所以溫病不能發汗,又不能吃瀉藥,更不能用火攻?;鸸ヅc吃涼藥都是對待(疑為“對癥”)的看法了,火攻能到這樣子(誤治),就得清解了,沒別的辦法了??梢姕夭≈荒苡冒谆?,根據他這個條文,絕不能發汗,瀉藥也不行,它沒有實,實可以(瀉下)。
那么后世,像陳修園他們,主張真正的溫病實證可以用大量的麥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黃,這我試驗過,非常好使,但是得實。什么是實???人說胡話,大便干了,那么這種溫病你也說不能下嗎?那該下就得下,但是只是攻不行,你得用強壯滋陰解熱的藥,就是麥冬、生地這類藥,相當好使,得大量地用,我用麥冬都是一兩,不用生地用人參也行。
那么《傷寒論》里講不講溫病呢?講的。這一段是在太陽病中提出來了,你不要把它當成太陽病來治療,后來我們在陽明篇里就有了。陽明篇里講“外證云何”呀,那就說的是溫病,“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那就是溫病,就與這個(“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相比)一點不錯嘛。那個(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用什么治?就用白虎湯,渴呢,就用白虎加人參。這在原則上都是對的,怎么不講治溫病啊?
讀書,你得前后看。但是溫病不屬于太陽病。也有人把中風、傷寒、溫病都放到太陽病里邊,這就錯了,根本不是太陽病,不是在表呀!所以他(張仲景)特意拿出一節來,講的是太陽病,恐怕醫家也拿這個(溫病)當太陽病來治,一治就壞了。
(溫?。┍孀C要點就是“渴而不惡寒”,“不惡寒”就與(太陽病)提綱沖突了。前頭說了,“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為了)加重惡寒的語氣,才在后面擱個“而惡寒”。那么這個(溫?。┎粣汉筒皇翘柌 K^的提綱,就是太陽病的起碼癥狀,它必須具備這些條件,尤其是惡寒。
任應秋《傷寒論語譯》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校勘】《玉函經》:“惡寒”下無“者”字。成無己本:從“若發汗已”句起,析為另條;“名風溫”句,作“名曰風溫”;“息”字上無“鼻”字?!队窈洝罚骸氨幌抡摺弊鳌跋轮?;“被火”下無“者”字;“發黃”下無“色”字;“痸疭”作“掣縱發作”。成無己本:“痸疭”作“瘈疭”。《玉函經》:“若火熏之”句,作“后以火熏之”。
【音義】鼾,音憨,臥息也,鼻聲為鼾。溲,音搜,小便也。痸,音赤。疭,音縱。痸疭,是小兒驚風病,乍掣乍縱,抽搐不安的狀態。引,延長也。促,迫也、近也。
【句釋】“灼熱”,方有執云:“熱轉加甚也”“脈陰陽俱浮”和第3條“脈陰陽俱緊”句同。“身重”,體溫升高,肌肉弛緩,脊神經疲乏,便見身重?!岸嗝咚保X神經疲乏,因而多眠睡?!氨窍⒈伧保w溫太高了,營養消耗過甚,氧氣不夠,肺呼吸加強,所以“鼻息必鼾”?!罢Z言難出”,舌咽神經疲乏,患者感覺說話吃力,不想多講話?!靶”悴焕保⒉皇切”悴煌?,而是神經疲乏,不能完全隨意的意思。“直視”,是由眼運動神經的失常,仍為高熱的刺激所引起?!笆т选?,乃因于誤下,而使膀胱括約肌麻痹,尿道的知覺消失的緣故?!盎稹?,是古人治病方法之一,如“燒地臥炭”(見第48條句釋)、“燒瓦熨背”等類的方法都是?!拔l黃色”,持續不斷地加以高熱,可能使血球破壞,色素溢于膚表,而成為溶血性黃疸?!绑@癇”“痸疭”,為腦神經癥狀,古時小兒稱“驚”,大人曰“癇”,“痸疭”即抽搐,也就是痙攣?!盎鹧?,亦為發汗法之一,見第48條句釋。
【串解】柯韻伯云:“太陽病而渴,是兼少陰矣,然太、少兩感者,必惡寒而且煩滿,今不煩滿,則不涉少陰,反不惡寒,則非傷寒,而為溫病矣。溫病內外皆熱,所以別于中風、傷寒之惡寒發熱也。”又云:“發熱者,病為在表,法當汗解,然不惡寒,則非麻黃桂枝所宜矣,風與溫相搏,發汗不如法,風去而熱反熾,灼熱者,兩陽相熏灼,轉屬陽明之兆也?!?/p>
溫病的主要癥狀為發熱、口渴、不惡寒,再加上出汗,便叫“風溫”,與發熱、惡風、出汗,叫作“中風”,同一意義,仍以風的流動性比附于“出汗”的現象的緣故,并不是真有“風與溫相搏”。無論溫病和風溫,都為高熱病,所以用輕重手法診察脈搏,都有充血的浮象,由于高熱不斷的刺激,影響于脊神經則“身重”,影響于腦神經則“多眠睡”,影響于呼吸道則“鼻息必鼾”,影響于舌咽神經則“語言難出”。已經高熱出了很多汗,不能再用奪取水分的下法,以致動眼神經失掉營養而“直視”,小便不正常而“失溲”。已經高熱,再不能用高熱的“火法”刺激它,以致有“發黃”和“驚癇”等的演變。
【語譯】患太陽病,發高熱、口渴、并不惡寒,這是溫病的癥狀。如經過發汗的治療,出了汗熱反而升高了,這是風溫壞證。風溫的主要癥狀是:脈搏浮大,出汗,周身有沉重的感覺,沒有精神,喜歡睡覺,呼吸迫促,鼻腔時作鼾聲,不愛說話等。這時在治療上假如錯用了瀉下法,便會引起小便的不正常,甚至遺尿,兩眼直視;假如錯用了“火法”,輕的可能發現黃疸,嚴重的還會引起驚癇般的腦癥狀發作,時而痙攣抽搐;假如更錯誤地用“熏法”刺激它,即或是偶然用過一次,也會影響機體,延誤病程,假如是一而再地錯誤治療,患者就會發生性命的危險了。
劉渡舟《傷寒論詮解》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解析】
本條是太陽溫病脈證提綱。
太陽表病,無論中風、傷寒,均不應見口渴和不惡寒之證,若見口渴而不惡寒,則標志著邪氣已內傳陽明。今既見此證,卻又稱太陽病,則知非為風寒,而屬“溫病”。溫病為溫熱邪氣傷人,溫為陽邪,化熱疾速而最易傷陰耗液,因此在發病的開始階段(即衛分階段),在發熱的同時便出現了津液傷損的“口渴”,這是與傷寒有別的證候之一。由于溫熱傷人重在耗陰故多不惡寒。但在臨床上,溫熱初犯肺衛之時,也有短暫而輕微的惡寒,此時切不可認為是風寒傷表而誤用辛溫發汗,以致助熱傷陰,貽患無窮。
溫病屬廣義傷寒的范圍,本條舉出其脈證特點,是作為同狹義傷寒進行鑒別而設的,因為溫病屬于傷寒類證之一,故臨證當注意鑒別。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解析】
本條提出風溫脈證,治療禁忌及誤治后的變證,以資與風寒外感證相鑒別。
風溫是風陽與溫熱邪氣合并侵犯人體而造成發熱的病證,它與風寒束表,陽郁發熱的傷寒證完全不同。傷寒用辛溫發汗,則汗出邪退熱減;風溫若用辛溫發汗,則風邪雖可去,但溫熱卻反增,致使發熱灼手較前更甚,因此風溫應禁忌使用汗法?!懊}陰陽俱浮”是寸關尺三部脈都見浮象,不言緊,說明與傷寒之脈不同。風與溫熱都是陽邪,陽邪襲表,氣血外應,故脈浮。風性疏泄,熱迫營陰外越,故自汗出。溫熱邪氣壅遏,使陽氣被郁則見身重,它與傷寒的身疼痛有寒熱的不同。熱擾心神,精神昏憒,則見多眠睡。心主言,心神被擾,則見語言難出。溫熱上壅,肺竅不利,則鼻息必鼾。上述一派溫熱耗氣傷陰之證,治當辛涼解熱、甘寒滋陰,切忌用辛溫發汗,苦寒瀉下,以及火療劫汗等法,否則將變證叢生。若誤下重傷陰液,則小便短少而不利;肝腎陰傷,陰精不能上榮于目則直視不眴;關門不固,則二便失禁。若誤用溫針、熏熨等火攻劫汗,火熱之邪加于溫熱,熏灼肝膽,輕則身發黃色,重則火邪內攻,心神失守,發如驚癇之狀,或引動肝風而見時時抽搐。若誤火之后,又以火熏法取汗,更是一誤再誤。一誤尚有圖治之機,再誤則促人以速死,切不可不慎。
本條列舉風溫脈證,以便與風寒之證鑒別。其中誤火之各種變逆,實際也可以看成是溫病不同階段的臨床表現,以示溫熱之邪傷陰與風寒之邪傷陽的證候迥然不同。
倪海廈《傷寒論》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內經:“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所以溫病跟時疫有關系,譬如夏天的霍亂瘧疾,在中醫再推衍到因此冬天傷于寒,冬天本來是要保護收斂的,結果不小心傷于寒,病沒有好,到春天就變成溫病,這是內經上講的。如果我們用二十四節氣來計算,從霜降到來年的夏至之前,這一段時間發出來的有熱證的病,是因為傷于寒所產生的溫??;如果是夏至以后所發出的有熱證的病,才能算是熱病、或濕熱病。
臨床上看到,如果大量汗流失的時候,例如運動完或工作環境大量流汗的,在這身體水份很少的時候,得到的感冒都是溫病,像小兒感冒多是如此,因為病的來源就是太皮了,小兒好動所以津液流失很多。所以張仲景治療溫病的處方,一定都加上很多生津液的藥、把津液補足,病人發熱而渴,不惡寒者,自身津液本來就不夠了,濾過性病毒進來的時候,殘余的津液都跑到表面上去了,而津液就是我們的抵抗力,為什么發熱而渴?因為津液跑到表面來和病毒相抗的時候,體內津液不夠就會令人覺得口渴。為什么不惡寒?人的身上,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和百分之三十的血,人的體溫都是在血里面,所以如果失血過多的時候,會發冷,所以血量不足的時候,會怕冷,如果血里面的水不夠,病人會發熱,就不會惡寒了。所以太陽病分三種,一為中風,一為傷寒,一為溫病
若發汗已(若自汗出),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如果人一直流汗,體液一直在喪失,摸他的身體很燙,這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就是風溫。過去環境不同,是因體力透支造成,例如在我在佛州有一個案例,一個木工在傷寒快痊愈的時候,結果因為工作出汗很多,于是得到風溫?,F在看到的風溫,多是醫生開給病人發汗去水的藥太重了,補足津液的藥太少了,才會看到這種脫水的現象。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語難出。若發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陰陽脈都浮起來的時候,代表病在表,是風溫,病人津液本來就比較少,血比較多,在水份少的狀況,病人會出現表熱,所以陰陽脈俱浮的時候,左右手的脈都浮緩,病在表上面,而且是熱;人的水源,當吃了食物到胃里面去的時候,因為胃很熱,所有的水會氣化掉了,胃是土,土生金,肺主皮毛,水氣到了肺,馬上就發到表面了,所以喝水、喝熱湯的時候會流汗,另外成形的食物會到小腸去,食物中的水到達小腸之后,才能被吸收成為血液循環系統中的養分。身重,為什么身體感覺到很重?脾臟主四肢、主肌肉、身重是脾臟受到影響了,水和血是同源的,身體里面的水有一定的比例,要由水來帶動血里面的營養,到身體的關節組織末稍去,如果水不夠、血的循環速度就會減緩,人就會感覺到身體很沉重,精神下好,睡覺會打鼾,話都懶的講了,這就是為什么多眠睡。西醫只有驗血報告、沒有驗水報告,所以光看驗血報告不是很準。中醫如果看驗血報告來看病,也是不對的。傷寒論里有汗、吐、下三法,當病在表的時候,屬太陽證取汗法,如果病在里的時候,取下法,吐法用的不多,一般病在膈上,就是胸膈以上的時候,才會采用吐法。
若發汗者,小便不利,如果這時候再發汗、病人的水本來就已經不夠了,汗流太多,當然津液不足,尿就少了。
若被下者,直視,失溲,張仲景傷寒論的精神是,病人有表證的時候,一定是先解表再攻里,發表發太多的話,津液會傷到,攻里攻太快的話,津液也會傷到,沒先解表卻先攻里,結果把胃、小腸、大腸里面所有的東西都清出來,營養頓失,一下子身體里面的營養都沒有了。保持在身體的食物一直在消化,一直在提供我們能量,人的身體在慢慢用它的能量,一下子清出來,源頭沒了就會沒有體力,病人眼睛就直了,小便流出來,失溲,這小便,不是小出來的,是漏出來的,肝主血,肝藏神,肝在管眼睛。我們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里面,這血不是固定在里面,而是一直在循環的,突然源頭沒有了,肝血就枯掉了,眼睛能看到,都是靠肝臟的血供應的,結果眼睛就直直的不會轉動了,很危險的。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北方的人睡在炕上,如果生病了沒有用藥,用火烤一烤讓汗出來,烤出來的汗和用藥攻出來的汗是不一樣的,用火烤出來的汗。只有津液出來了但是病毒還在里面,所以不要用烤的,火一烤,病人的皮膚表面發黃色,看起來是黃色,其實是血的顏色,血管里看血液是紅的。經過一層皮膚,看到的血液的顏色會是黃的,這就告訴你血里面的水沒有了,透過皮膚看到的是血的顏色?所以這種發黃,不是肝膽病的發黃,不要弄錯了,這種是失水導致的發黃,嚴重的話,津液喪失太多的時候,腦里面得不到正常的血來滋潤,會發驚癇。肝主筋,筋也靠血來養,沒有充份的血來供應,就會抽筋,會時瘛瘲,抽搐一下又松開來,抽搐一下又松開來,瘛就是筋松開來,瘲就是收緊。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錯了也罷,還可以救,如果再用火去烤他,血里面的水如果完全沒有就完了。打點滴,只能暫時緩解,水還是會從小便流失,一定要從嘴吃下去食物中的水,由腸胃吸收后人體才能受用。
張勝兵《張勝兵品傷寒》
第6條: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以下解讀內容為精簡版,詳細解讀請查看:
第11講:張勝兵品《傷寒》之太陽?。?-6條文)
意思是:當太陽病表現為發熱、口渴且不畏寒時,這被界定為溫病。溫病是由溫熱病邪侵襲所致,因此,辛溫發汗、攻下以及火攻等療法均屬禁忌。若不慎誤用辛溫發汗法,會導致熱勢加劇,身體灼熱難耐,脈象在寸關尺三部均顯浮象,患者可能自發出汗,身體感到沉重,嗜睡癥狀明顯,呼吸時鼻息粗重,甚至伴有鼾聲,言語表達也變得困難,這種狀態被稱為風溫。
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的風溫并非后世溫病學中所指的風溫病,而是特指太陽溫病在誤用辛溫發汗后所出現的一種病變。若采用攻下法治療溫病,會進一步耗傷陰液,導致小便短少、不暢,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兩目直視等嚴重癥狀。而火攻法則會使邪熱更加囂張,輕者肌膚發黃,重者則可能出現陣發性抽搐,如同驚癇發作,膚色也會變得像煙火熏過一樣黯淡無光。
對于溫病的治療,后世醫家提出了更為精細的辨證方法,如三焦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并認為銀翹散是治療溫病的理想方劑。雖然麻杏石甘湯也是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及的方劑,且在臨床上應用廣泛、效果顯著,但它并非專為溫病而設。
在此條文中,張仲景詳細描述了風溫病的癥狀表現,包括脈浮、自汗出、身重、嗜睡、鼻息粗重、言語困難等,這些都是太陽溫病誤用傷寒方(如麻黃湯、桂枝湯)后所出現的病變。這些病變若處理不當,極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其中,“多眠睡”指的是患者處于嗜睡狀態,與正常睡眠截然不同;“鼾”并非指睡眠時的打鼾聲,而是指呼吸時鼻子中發出的異常聲響;“失溲”則是指大小便失禁,這是由于陰液嚴重耗傷所致。
此外,“若被下者”指的是誤用攻下法,“若被火者”則是指誤用火攻法。而“時瘛疭”則描述了患者陣發性抽搐的癥狀,這是由于熱極生風所致。至于“若火熏之”中的“若”,既可理解為“如果采用火熏法治療”,也可解釋為“像……一樣”,即患者的膚色像被火熏過一樣黯淡。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逆和順相對,正確的治療為順,而誤治則為逆。所以,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的逆是指誤治,意思就是一次誤治尚且還能夠有的救,你多次誤治就很有可能讓病人去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