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青春期家長成長營,作者:暖爸老白
當聽到醫生說女兒抑郁的時候,我根本不敢相信:“她一個小孩子,有什么可抑郁的呢?”
但看著手里的報告單,我卻不得不逼自己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
回家的路上,女兒問我:“媽媽,你說我是不是真的有病啊!精神病嗎?我是不是個瘋子啊?”
我心一抖,趕忙說:“當然沒有,誰說你有病!沒什么大事,休息一段時間就好了。”
但我沒想到,過去快一年了,女兒依然沒有好起來。
這一年多來,我一直都焦慮不已,報了很多心理學的課程,也去看書學習,也參加了很多家長沙龍,都在說要“接納孩子,愛孩子,才能拯救孩子”,我也照著去做。
為了讓她開心,我們已經不在乎她的學習了,她想要什么,我們基本都會滿足,可她還總說我們父母不理解她。
每天就想多陪陪她,能夠讓她開心一點,情緒好一些,以至于我每天都要看她臉色行事,小心伺候,她還是一天到晚喪著臉,總是不滿意。
每天小心翼翼地和她說話,生怕她不開心,生怕哪件事做得不對了,讓她感覺不舒服。
但我做了這么多,怎么就看不到孩子的變化,感覺孩子根本不領情。
我真的快堅持不下去了,因為我感覺自己也快要抑郁了。
也許是老天看到了我的無助,聽到了我的祈愿,讓我在一年后的今天,終于明白,為什么我做了這么多,卻依然沒讓女兒好起來的真正原因。
有太多父母和我一樣,因為孩子出現問題,一下子變得特別討好孩子,以往這樣是對孩子好。
實際上,這一番良苦用心不見得對孩子是真的好,反而可能是一種愛的綁架,會帶給孩子更多的愧疚感。
一般抑郁的孩子,性格都比較內向敏感。父母為了幫助自己好起來,做出的改變與努力,她都看在眼里。
她會覺得順著自己情緒、每天小心翼翼的父母很辛苦,她覺得很內疚、羞恥,會認為是自己讓父母變成了這樣,也非常心疼父母的付出,會怪自己“為什么不能快點好起來!”
另一方面,父母的這種態度,又讓她覺得壓力很大,壓力一大,她心里就會非常煩躁,甚至有時候會責備父母:“誰讓你們這樣的!我又沒有要你們一天圍著我轉,你們可以不用管我!”
要知道,這些話都是我女兒經常跟我們說的,每次我都會特別傷心,都想要放棄了。
但現在我才終于明白,這一切都是孩子焦慮、無助的表現:
很多孩子這樣做其實是焦慮、無助的表現,你可以看作是她的一種發泄方式。
往往在發泄之后,孩子又會非常自責,覺得自己“怎么能這樣想?”,“太沒有良心了”,“自己簡直罪該萬死”。
于是,她每天就會在這樣的情緒中反復消磨、內耗,不斷煎熬著自己,無法解脫。
所以,這也解釋了,孩子為什么很難真正走出抑郁的泥潭!
圖源pixabay
面對孩子無助的狀態,我們家長到底該怎么做,才能幫助孩子擺脫這種內耗的困境呢?
以前我可能也不知道答案,但現在,我想要分享給你:“父母要做好自己,不要為孩子過度犧牲,把自己活好了,孩子不再為父母擔憂,孩子才有力量去調整自己!”
具體而言,可以從下面4個方面著手去做。
1、接受孩子抑郁的事實,保持平常心,不要把抑郁當成洪水猛獸,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孩子出現問題了,我們一定不能亂,不能慌,我們父母如果慌亂不堪,又怎么能夠去幫助孩子呢?
我不由想到去年得知女兒抑郁的時候,我整個人都懵了,非常慌亂地想要找一些方法,讓女兒快點好起來,結果卻事與愿違。
所以一定要保持平常心,孩子現在出了問題,需要時間去調整,我們陪著她一起調整。
請記住一句話:家長越著急,其實對孩子越不利。
圖源pixabay
2、發自內心地愛孩子,而不是想著孩子快點好起來,快點回學校學習
我做了一件事——靜下心問問自己,我討好女兒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她快點好起來,回到學校?還是單純希望她健康快樂?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我內心是希望女兒快點好起來,回到學校學習,避免錯過學習的關鍵期。
我雖然一直都和女兒說,我們不在乎你的學習,只希望你能夠好起來,但女兒是很聰明的,她能感受到我們心里真正的目的——快點好起來,回學校學習。
如果我們所有小心翼翼的陪伴,就是為了讓孩子去上學。這會帶來2個負面效果:
(1)孩子看穿了你的目的,會認為:“你們對我的好,就是為了我能快點回去學校,而不是真的愛我,陪伴我,我就偏不如你們的意!”如此,孩子就會一直待在原地。
(2)孩子感知到我們的期待,她一邊也想滿足父母的期待,但她此時又做不到,她就會想:“我怎么還不能回學校呢?我怎么能這樣子呢?我真的好沒用,我活著有什么意義呢......”
當我看到我內心功利性的想法之后,我用了整整一天時間去思考,我真正想要的,其實不是孩子去上學,而是未來長大成人后能夠生活的幸福快樂。
當我想通這一點,我發現我整個人都變得輕松起來,焦慮也消失了很多!我能夠更加坦然地面對女兒待在家里。
當我不再焦慮著急,我說的所有話,做的所有事,面對女兒的表情和神態,都發生了很大改變,有時候做飯還會不自禁地哼起了歌!女兒還說: “我怎么發現你變了,每天都都很高興的樣子? ”
我也笑著問她:“你喜歡媽媽這個樣子嗎?”
女兒說:“那肯定是喜歡啊!你以前整天愁眉苦臉的,我看著都煩,現在看著你開心,我心里也很輕松。”
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話,我也分享給大家:“媽媽活出自我,是讓孩子快樂的良藥!”
圖源pexels
3、父母要做好自己,做真實的自己,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才能影響孩子,帶動孩子向好向上
心理學博士洪蘭也曾說:“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媽媽不快樂,孩子又怎敢快樂起來呢?
只有父母克服因孩子生病而焦慮、憤懣的情緒,才能給孩子賦能,更好地幫助孩子逐漸恢復健康。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活好自己,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重新拾起自己的愛好和夢想,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我對女兒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事情,爸爸媽媽也一樣,我們都各自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你也可以嘗試,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什么需要,隨時可以找我們,我們都會幫你。”
我也開始約閨蜜喝茶、吃飯、逛街,再不濟,也要關上房門給自己一段獨處的時光,看看書,刷刷劇。
我這樣做了一個星期,我發現女兒也不再整天看手機刷劇了,而是出門買了畫板和紙筆,開始畫畫,這是她小學時候的愛好,自從上了初中,已經很久沒有畫過了。
我真的明白了一句話,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比不過父母的放松狀態,帶給孩子的安心!
4、帶孩子走出家門,建立與外部世界的鏈接,撬動孩子的內在行動力
以前,我內心一直覺得女兒抑郁,是一件非常難以啟齒的事情,根本不敢讓別人知道。
一年多來,我都不敢走親戚,也很少和身邊的朋友走動,每天都是公司、家兩點一線。
女兒也每天待在家里,幾乎很少出門,鄰居問女兒為什么不上學,我都是遮遮掩掩搪塞過去。
現在,我發自內心接受了女兒抑郁的事實,我也可以做到坦然面對外界的一切。
我把女兒畫的畫拍成照片發到朋友圈,發到家族群,讓大家一起欣賞,大家都為她點贊。
帶女兒出門的時候,走親戚的時候,去朋友家的時候,我也大大方方講出實情。
女兒也能感受到,我們對她的全然接納,她自己也接受了“生病”的事實,她的內在力量也變得越來越強,跟我們說:“我現在也想通了,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不就是生病了嘛,慢慢調整就能變好!”
圖源pixabay
就這樣,在我們的陪伴下,現在女兒的狀態越來越好,抑郁表現基本消失了,遇到什么困難了也懂得向我們傾訴、求助,一起討論解決方案。
而且她自己也開始準備安排學習計劃,還要我們聯系老師幫她補一補落下的學習內容。
走過這一切,我深刻地發現,我們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快樂、溫馨的家庭,而不是費盡苦心的犧牲與付出!
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尋求專業幫助,先關愛好自己,幫助自己變得輕松、快樂、平和,幫助自己成長起來,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放松、調整、走出黑暗。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