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20日,吳曉波頻道與華商出海產業服務聯盟將在新加坡舉辦“生而全球·共融共建”第二屆出海全球峰會。我們將邀約到各國政府相關負責人、學者、知名出海企業家等,與2000名出海企業負責人及高管,齊聚獅城,共同探討中國出海從“產能遷徙”到“文明共生”的新路徑。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在華為每年新員工培訓的西方禮儀課上,培訓老師常常會講一個“一杯咖啡丟掉大單”的故事:
華為在剛開始國際業務時,某個海外代表處經過長時間努力,終于拿到一個大合同。就在要簽字落單前,雙方一起喝咖啡休息一下。
當咖啡端上來后,華為員工拿起咖啡杯碟邊的小勺子,在杯子里攪了攪,然后像喝湯一樣,用小勺子舀著咖啡來喝。
歐洲客戶看到這一幕,心想自己接下來要和一幫“土老帽兒”做生意、打交道,太掉身價了,于是決定放棄合作。
這件事情發生在何時已不可考,但經過一屆一屆華為員工的口耳相傳,它已經成為了華為出海初期遇到的文化問題的一個縮影。
通過這個故事,甚至可以倒映出第一批出海的中國企業先行者們,在剛剛踏出國門,面對完全不同的交流方式、商業文化時,那茫然無措又略顯尷尬的面容。
??全球化的“三重變奏”
如今,數十年前開啟國際化的第一批出海先鋒們,早已學會穿西裝、打領帶,品嘗西餐、咖啡,并主動融入當地文化,“用咖啡勺喝咖啡”的故事已經漸行漸遠。
但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投身出海大潮時,踏浪者們面對的是比“一杯咖啡”更為復雜的挑戰。全球化3.0時代,帶給中國出海企業的是“三重變奏”:
◎地緣變局:美國關稅大棒的四處揮動,帶來了貿易不確定性,倒逼越來越多的企業加速“中國+n”的戰略落地。
◎技術變局:AI大模型正重構全球供應鏈,中國企業需在技術變革與產業鏈重構中找到平衡。
◎文明變局:從“中國制造”到“在地化創造”,中國企業需完成從“產品輸出者”到“文明參與者”的身份轉型。
當我們在“走出去”的同時,如何真真實實地把我們的根扎在當地的土壤中,成為商業生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土化,已經成為擺在中國出海企業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2024年6月,我們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舉辦了首屆“生而全球”出海全球峰會,以“定力未來”為主題,匯聚了千余位企業家,邀請了20多位來自各國的政府官員、學者、知名企業家作為分享嘉賓,一起共同探討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路徑、展望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趨勢。
在首屆峰會結束的數月時間里,中國企業出海的浪潮愈發洶涌,在國際局勢的變幻中,中國企業們用“定力”堅守著全球化之路。
“生而全球·定力未來”首屆出海全球峰會
而在今年6月,我們依舊希望與大家重聚獅城,討論中國企業“走出去”之后的重要命題:如何融入當地,如何共建新的商業生態?
故而,我們將第二屆出海全球峰會的主題定為——“生而全球,共融共建”。
本屆峰會我們將分為四大篇章:
◎全球化3.0,逆全球化與新全球化
◎共創共建,全球供應鏈的重構與創新
◎護航前行,多生態賦能中資全球化
◎共融共利,國際化即本土化
全球化3.0,逆全球化與新全球化
盡 管這一年來,“去全球化”“世界貿易碎片化”“脫鉤”“去風險”等等詞語不斷在被熱議,但全球化從來沒有結束,它正在以全新的姿態繼續深化。
如果說全球化1.0時代是貿易的全球化,2.0時代是資本的全球化,3.0則是生產的全球化。在日益嚴峻的關稅大棒的沖擊下,中國企業通過“中國大腦+全球手腳”的模式突破限制,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開啟生產。
在這一篇章中,我們將邀請到知名全球經濟學者,有數十年出海經驗的先行企業家以及“生而全球”的新模式新技術的代表企業家,來探討他們所看到的風向,他們所親身體會過的浪潮。
共創共建,全球供應鏈的重構與創新
當前,供應鏈正在全球進行分散重組,中國企業不能錯失這輪全球化格局重塑中關鍵的卡位時間點。
這一輪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正在從“市場拓展”升級為“生態重構”,企業需要完成從“全球工廠”向“全球創新網絡”躍遷。
202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1772.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8.7%,連續12年列全球前三。
中國企業不僅在帶著設備、技術、人才、資本出海,也同時帶著產業鏈上下游共同出海,在海外逐漸搭建起全新的供應鏈體系。
甚至在不遠的未來,中國企業需要有在“游牧”狀態下,不斷重構供應鏈的能力。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將邀請全球管理學家、中國出海研究學者、產業龍頭的海外布局者等來到峰會,從各自的角度闡述在供應鏈重構與創新方向上的經驗與前行方向。
護航前行,多生態賦能中資全球化
這一次中國企業的大規模出海,除了面對傳統的資本、法規、土地、人才組織、本地化、政商關系等等挑戰,還疊加了數字化浪潮帶來的產業革命、更激烈的貿易摩擦帶來的政策風險、以及各國對ESG日益提高的要求等等因素。
與二三十年前第一批開啟國際化熱潮的多為大型企業不同,這一批投身出海浪潮的主力軍更多是中型企業、小型企業甚至創業者。
大企業本身能調配的資源更多,風險承受能力也會更強,而中小企業則需要更多外部力量的支持與協同。
在這一次的出海峰會中,我們也將鎂光燈聚焦于那些出海企業背后的護航者們,他們有的是將自身產業龍頭優勢資源進行開放的鏈主企業,有的是以專業能力深耕服務出海企業的行業專家,也有的是以新技術幫助出海企業更高效地掌握當地市場的科技領軍者……
共融共利,國際化即本土化
在去年出海峰會上,財經學者秦朔老師在演講中提到,歐洲人不能理解中國人的“卷”,在德國的中國企業,禮拜五下班后還要加班,被強制斷掉辦公樓的電,不久這段演講視頻片段還被頂上了熱搜,成為了全民熱議的話題。
正如開頭我們所提到的“咖啡”的故事,在中國企業出海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將會遇到我們的管理方式、企業文化乃至思維方式與當地的文化、習俗、工作方式產生沖突的地方。
但正如吳曉波老師在預見2025年終秀中所說,這一次中國企業的出海不再是一次野蠻創業,而是需要理性、建設性、避險性。
中國企業出海的過程,也將是不同文明形態的碰撞與共生。在尊重差異中創造價值,在價值共享中贏得認同。
這或許就是中國企業出海的終極答案:不是征服,而是成為文明網絡中的節點;不是輸出標準,而是參與制定新規則。
我們將見證并親歷這一次產業轉移浪潮,并看到那些撞擊在一起的浪花,最終交融成新的海洋。
長按掃碼▼共赴盛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