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醫 行 業 的 良 心 和 大 腦
■口述 | 陳飛芳 撰稿| 桔梗
當千年古方遇上z時代個性化浪潮,當中醫不再是“苦口良藥”,當大眾認知發生了從“治已病”到“治未病”的巨大躍遷。在消費降級浪潮下,有一個賽道卻在逆勢狂飆——中醫食養,正上演著一場改寫14億人健康劇本的靜默革命。
01
政策紅利疊加國潮復興,中醫藥產業的黃金拐點
親歷藥食同源市場從默默無聞到持續擴容的過程,陳飛芳表示,“首先要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其次,做任何事情一定是要順勢而為。”
回望從2006年提前布局藥食同源市場至今的發展歷程,她表示,胡慶余堂之所以能保持持續增長的原因,一是背靠自身悠久的中醫藥積淀,二則離不開宏觀政策的大力支持。
近年來,各種中醫藥利好的政策紛至沓來,為藥食同源市場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回溯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其中提出,到2030年,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要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服務,這為藥食同源產業奠定了政策基礎。
而2017年印發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是配套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具體的落實措施,比如其中提出建立傳統養生食材監測和評價制度,開展食材中功效成分、污染物的監測及安全性評價,進一步完善我國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品名單,推進傳統食養產品的研發以及產業升級換代。
而2024年9月,衛健委在《關于大力發展“功能標識食品”加快推動健康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建議》有關建議的公開回復中表示,“考慮先從已批準的食藥物質目錄物質入手,探索采用食品數字標簽的形式來體現‘健康標識’”,預示著藥食同源產品未來或可規范標識健康功能,突破傳統食品宣傳限制,推動產業規范化發展。
02
消費降級VS健康升級,逆勢崛起的中醫新賽道
健康是最重要的,是人生之本,如今食不果腹的人已然不多,在溫飽之余,人們最大的追求莫過于健康的身心,因為只有擁有健康的身心才能盡享生活的富足。
后疫情時代,越來越多人的健康意識正逐漸覺醒。親歷病痛時方知健康的可貴,尤其三年疫情的陰霾的籠罩下,人們的健康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腦霧”后遺癥更是讓很多人困苦不已。
消費降級中的“健康剛需”
在消費降級的趨勢下,很多禮品的購置都出現了削減,但隨著全民健康意識的上升,人們在健康產品方面的消費意愿逐漸加強。
以2024年的中秋節月餅購置情況為例,月餅糕點的季節性銷售主要依賴于送禮需求,月餅高油、高鹽、高糖且脂肪含量偏高,不利于健康等原因是月餅自用購置減少的重要致因,然而,送禮的需求也出現了逐漸削減的現象。
去年中秋過后,往年價格只升不降白砂糖和冰糖同樣反常地出現了價格下降,無獨有偶,人參、蟲草、燕窩等高檔禮品在近年的消費占比也在下降,采購量不斷削減。
但是,一兩百元左右價位的調養型食養類產品的銷量卻只漲不減,由此可見,即便在消費降級的背景下,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并未降低,而是更加注重實際的健康效益,愿意為健康產品和服務買單,以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健康需求。
藥食同源的四大黃金圈層
在藥食同源市場中,兒童、青少年、中老年群體、女性是核心消費群體,也是產品研發和運營的目標客群。
兒童與青少年群體是家庭關注的核心,亦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所在;50 - 70歲的人群在退休后擁有穩定的退休金,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且時間充裕;女性在家庭中扮演著主要管理者的角色,負責家庭收入的支配,她們的決策往往影響著整個家庭的消費走向。
03
食養日常化,從治病邏輯到生活美學的升維戰
俗話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僅是精神、品德要常新常養,養生也應融入日常生活,而不能僅在疾病出現時才匆忙應對。雖然患病時去醫院治療是必要的,但這更像在汽車出現故障后進行大修,日常的保養和維護才是保持健康、預防疾病的關鍵所在。
多維度的中醫養生
中醫不僅僅是“難喝的中藥”“把個脈,施個針”,而是一門生活學問。中醫養生是多維度的,除了藥物調理,還涵蓋了飲食、作息、運動、情緒的調養等。
(1)健康飲食
五色應五行,青、紅、黃、白、黑分別對應木火土金水。比如若想養肺,需少食辛辣,少曬大太陽。肺為金,火克金。秋應肺,肺病容易高發,秋季氣候干燥宜多攝入白色食物以潤肺,如蓮藕、豆腐、茭白、白菜和梨等。
(2)合理作息
若做不到“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但是也應該在23點前入睡,此時膽經運行。再不然,也應該在24點前入睡,此時為兩天之間陰陽交割之時,不入睡將嚴重影響陰陽平衡,若經常熬夜到1-2點對肝經會有影響。
(3)適度運動
日常適度的運動也能提升陽氣,推薦每周進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達到適當的心率,早上為佳。
(4)調節情緒
“七情”為致病的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均可致病,如怒傷肝、思慮傷脾、悲憂傷肺。
在當下高壓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中,甲狀腺結節和抑郁癥的發病率上升,與長期情緒失控密切相關。盡管外部壓力難以完全避免,但個體應增強自我覺察,盡可能主動調節情緒,避免不良情緒反噬身體,引發疾病。
食養的核心競爭力
陳飛芳表示,身為中醫,她深知中藥調養雖療效顯著,但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很多人難以接受中藥的口感和氣味,能接受用于短暫的治療,但難以堅持長期服用達到調養的目的;其次,對癥的醫師不好找,即便有資質醫生能開出對癥處方,門診因為自煎可直接觀察藥材,煎煮更透徹的原因可能會要求患者自煎,但患者一般難以掌握煎藥要求且多無空閑時間。
相比之下,食養是最佳的調養方式,擁有安全、方便、適口、有效等優勢,這也是食養產品研發需著重關注的幾個方面。
(1)安全
首先組方有據可依,經方有出處,名老中醫坐鎮,營養學家把關。如胡慶余堂食養產品的組方基本上都來自于胡慶余堂1876年堂簿,且有老中醫與營養學家把關。
其次是生產合規化、規模化,生產執行國家標準,制定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如2012年胡慶余堂便擁有了鐵皮石斛膏保健食品的GMP生產線,所有膏劑均在此類車間生產,遵循“就高不就低”原則。同時,制定了行業、企業及地方標準,如杭州市本草膏標準。
(2)方便
產品便于運輸、攜帶,有明確服用方式、服用時間、禁忌癥且消費者可開袋即食。
(3)適口
在保留藥材功效基礎上,調整口味使藥味要適度、無刺激以便長期服用。
(4)有效
以組方為基保障有效性。有效是產品經久不衰的前提,產品若無效是難以產生復購的。因此,堅持產品有效性這一原則至關重要。
(5)經濟
需考慮消費者購買能力,確保產品價格合理,使其能夠承受,這也是堅持服用的基礎。
04
選擇大于努力,在快消紅海中構筑品質護城河
在當今競爭激烈且紛繁復雜的商業環境中,智慧選擇遠勝于默默無聞地埋頭苦干,苦干往往難以取得顯著成效。而且在做抉擇時,應把品牌與質量放在首位。
品牌是質量的保障,它源于優質質量的長期積累,歷經多年口碑沉淀而形成。品牌與質量相輔相成,品牌對質量具有約束作用。
那些歷史悠久、聲譽良好的品牌,通常不會做出損害品牌形象的行為。不貼牌、不加盟、不合營實際上是對品牌品質的一種保障措施,一旦品牌被隨意授權于加盟、貼牌、合營,品牌將變得廉價,品質難以把控,這也是胡慶余堂一直堅持不加盟、不貼牌、不合營的原因。
除了產品劑型的考慮,產品的選擇還要基于市場,高于市場,不能脫離自身實際盲目跟風。
回顧近幾年,人參、蟲草、燕窩等關鍵詞熱度持續攀升,尤其是燕窩一直名列前茅,那么,是否所有人都適合投身燕窩生產領域呢?
對企業而言,這顯然非明智之舉,決策時應基于對市場的深入理解和調研,同時具備獨到且理性的分析與見解,如自身專業能力、生產能力、資金能力、人才資源等綜合情況是否比競爭對手更具優勢。
I 版權聲明
本文原創 ,口述/陳飛芳,撰稿/桔梗,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編輯|桔梗 視覺|花椒
??
茯苓|17675458287(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