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改造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旨在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促進城市經濟發展。隨著近二十年來青島老城區的改造建設, 居民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大規模和高強度的舊城改造沖擊下,很多老城區的整體風貌遭到了較為嚴重的破壞,不僅僅是破壞了 歷史 街區的真實與完整,對島城文化遺產和原生態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更是造成了大的損失。
老城改造是一個長期糾結矛盾的話題,民間同樣如此, 這邊專家學者呼吁保護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遺產、老建筑風貌群,那邊原住百姓一直盼著拆遷,住進寬敞明亮的新居。 城市更新往往需要對老舊建筑進行改造或拆除,這就引發了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更新之間的矛盾。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城市記憶,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 也考量著主管部門的規劃決策。
遼寧路,2009年
遼寧路朝向熱河路的轉角,那座精致的小塔樓,許多年里成為“小鮑島”的標志。從圓頂,到沒有頂,再到尖頂,2009年還是難逃最終消失的命運,現在已成為一處停車場和中防地下商城的入口。在這處老建筑拆除之前,它的旁邊已矗立起一座將近三十層高的高樓大廈。
或許很多青島人還會記得,從熱河路下了大坡,看到這個塔樓,就知道來到“小鮑島”了……
遼寧路,2009年
2002年7月開始,隨著挖掘機陣陣的轟鳴聲,“小鮑島”老街區的老建筑陸續被拆除,成為城市發展改造歷史的一頁,這片曾經繁華的老商業中心被高科技電子產業所取代。2009年4月,“小鮑島”街區最后的一塊遺存歷史,位于遼寧路、樂陵路、包頭路之間的老房子開始拆遷......
相對于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如火如荼的“大鮑島”,“小鮑島”的命運是可惜可嘆,可謂是 天壤之別 。
遼寧路,印刷廠,2013年
遼寧路,2013年
遼寧路上工業企業林立,位于遼寧路95號的青島印刷廠就是其中的代表。隨著遼寧路不斷地城市改造,這座當年輝煌的老企業,連同這條街上的同泰橡膠廠、印染廠、絲織廠、第三針織廠、球拍廠、第二面粉廠等等,陸續消失......
青島印刷廠曾經帶動了這一片區域的經濟發展,在老青島印刷廠周圍,出現了不少從事印刷行業的門店,經過幾年發展,這里逐漸成了青島名副其實的“印刷街”,隨著遼寧路老印刷廠拆遷、青島廣告制作產業的集散地也隨之消失。
遼寧路,2012年
遼寧路、泰山路區域,2014年
2010年4月,吉林路、泰山路舊城改造項目拆遷工作啟動,此次拆遷由市北區政府主導進行。該項目位于泰山路兩側,北臨遼寧路、東臨吉林路、西臨臨淄路,占地4.54公頃,涉及拆遷居民1500戶,舊房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地上規劃建筑面積19.8萬平方米。隨著拆遷大幕的開啟,這片位于市北區遼寧路、吉林路與臨淄路圍合的區域,泰山路、錦州路、錦州支路、吉林支路......,那些記憶里的街巷、老屋,逐漸消失在了城市改造的大潮中。
2008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場旁新建起一座漂亮的仿古牌樓,該門樓寬8米,高8.5米。但僅過了兩年,隨著快速路的建設,連同周圍一些老建筑便被拆除了。
2006年第三公園開始改造,臨清路小學消失了, 當年第三公園位于臨清路出口處還曾有兩個別致的花崗巖正門,也一并成了歷史。2008年在這里建起了富地商城,商城頂上改造成了新式的人工草皮燈光球場,小學位置成了富地廣場。
龍口路 ,2012年
平陰路區域,2007年
青島火車站,2006年
2006年 9月8日,隨著 膠濟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的 全面竣工,列車運行時間進一步縮短。但沿線周邊部分老建筑也在此期間被拆除,其中包括河北路北端的“東海樓”。
青海路區域,2013年
歷經風雨滄桑的老建筑,是居住在這里幾代人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長順里(邱縣路58號),成德里(邱縣路16號),鴻福里(邱縣路25號),元曾里(邱縣路48號),德盛里(邱縣路10號)。邱縣路一帶,曾是青島傳統市街生態模式的代表。
曲阜路區域,2009年
2004年,隨著中山路的又一次改造,青島飯店最終離開了伴隨其成長的百年老街。3月15日,青島飯店老大樓被爆破拆除,這一年消失的還有紅星電影院......
莘縣路區域,2008年
四川路,2008年
2012年4月12日,承載無數人記憶的臺東郵電局主樓在轟鳴聲中倒下,這座臺東的地標性建筑就此說了再見。 這片由威海路、郭口路、臺東一路與山口路合圍的區域,隨后建起了當代廣場。
泰安路,鐵路大廈,2007年
2007年1月7日,作為青島火車站改造工程的一部分,高達73.5米的24層建筑,青島鐵道大廈被爆拆除,這是青島火車站改造中最大的拆除工程,也是全國爆破樓層最高的工程。曾被稱為“當年青島的標志性建筑之一”的這座建筑,僅存在了不到十六年的時間。
泰山路與錦州路交叉口,2013年
小鮑島一帶多為日式建筑,有獨門獨院的小樓房,也有里院狀的兩層民居,成為這片區域的特色。如今的這一片區域,已逐漸被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所淹沒,曾經的老街、老樓、老院,皆成過往。
小港區域,2007年
1901年10月,膠海關在小港設立分關(亦稱大鮑島分關),這一帶因位于"膠海關"后面,故被老青島俗稱為"海關后",這個從民間口頭流傳起來的地名,在很長時間里成為了一個公認的城市地標,成了泛指冠縣路以西靠近膠州灣一帶的總稱,也陪伴了在這里生活的幾代人。
延安路,2007年
新世紀初,隨著東西快速路組成部分延安路高架橋的建成,延安路兩側多被淹沒在高架橋之下。隨后明霞路至延安一路段、延安路南側的建筑開始拆除,這些建筑多為六七十年代所建的“筒子樓”,居住條件較差。這是東西快速路一期改造項目,市重點“兩改”項目之一,如今的延安路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延安路區域,2007年
2007年,青島新一輪舊城大改造的開始。老臺東區域也有多處較大規模的拆遷改造,其中主要有尖山路周邊、人和路拆遷等。2007年夏該片區域開始拆遷,尖山路,包括周邊幾處道路的許多筒子樓及老舊住宅,在這次改造中徹底成為歷史。
作為東西快速路一期改造及市重點“兩改”項目之一,拆遷工作于2007年5月全面啟動。其位置在市北區延安路以南,延安一路以東,明霞路以西,上清路以北這片區域,是青島市區規模比較大的舊城改造之一,后來建成的這一片商務住宅區,建成了現在的“十五大街”。
禹城路,2009年
2009年,隨著膠州路—禹城路舊城改造項目的啟動,這方極具 特色的建筑片區開始了拆遷 , 觀象山北麓一帶, 禹城路、福建路、臨清路、膠州路等 許多老建筑一并拆除。 那條曾經直通觀象山的禹城路大樓梯,也隨之消失。雖然很多市民希望能保留下這處充滿記憶的老臺階......
中山路、曲阜路區域,2004年
2003年底,按照青島市人民政府對中山路進行整體改造的規劃的要求,天主教堂附近計劃打造集特色餐飲、咖啡廳、酒吧為主的休閑區。2011年元旦,悅喜客來購物廣場開業,曾經的這里,是商業局幼兒園、中華商場、紅星電影院、青島飯店......
滋陽路區域,2007年
對很多人來說,老城區充滿煙火氣的街道,哪怕是老宅里一面山墻、一座照壁、一棵老樹,都維系著他們的記憶和情感。但是,在老城區改造建設的進程中,很多傳統的歷史文化和文明印記被現代的高調藝術所替代,讓諸多有著歷史記憶的老青島人覺得不知所措。
2020年8月20日,住建部發文要求,各地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決制止破壞行為。 確保舊城改造不破壞其歷史風貌和文脈,實現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的結合,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該拆的拆了,是順應民心;不該拆的拆了,卻傷了民心”,一位熱心讀者的留言,代表了很多市民的呼聲。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就是守住城市文化之根、留住城市之魂。
熱烈祝賀吳正中《他的城:1978—2024年青島》在第二屆像素攝影書獎中,獲得年度攝影畫冊獎。
【獻給青島的時代記憶】
由蕓廷藝術空間、時空圖景影像工作室策劃,歷時三年編輯整理,“我記得:蕓廷當代紀實攝影收藏系列”首部出版物《他的城:1978—2024年青島》上線首發。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