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社會,養老都是一個被關注的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的建議,“年輕人只要一進入職場工作,每天要給自己攢一杯咖啡的錢。按照這樣一個節奏,我們到60歲時通過保險的復利效果,未來保險金一定是比較充裕的。”
現實中的我們,果真如此嗎?
第一性原理要求,從問題的最基本、不可再分的要素出發,推導出解決方案。養老問題,其核心內容應當是“在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后如何獲取維持生存質量的資源保障”。關于生存質量,本文不做討論,下面從資源保障的來源進行要素的大致分解:
經濟來源:儲蓄、投資收益、養老金等;
健康保障:醫療、護理、預防性健康管理等;
照顧服務:家庭成員、社區服務、公共福利等。
上述幾方面的要素,從要素的來源來看,經濟來源中,儲蓄和投資來自個人,養老金來自國家(社會);健康保障幾乎完全依賴于社會;照顧服務可能一部分來自家庭成員,其他部分則來自社會(國家)。
在繼續分析之前,需要深入思考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圖片中觀點(以下簡稱“該觀點”)存在的一個隱含前提(假設):
養老是誰的主要責任?個人or社會(國家)。
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社會(國家),那么該觀點不成立。
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個人,該觀點可以繼續討論分析。
從該觀點的核心觀念及應用舉例來看,其隱含的前提(假設)是“養老是個人的主要責任”(注:從不正確的前提出發,得不到正確的結論)。
這個前提(假設)是否成立不進行分析。大家自己想吧。
下面以 “養老是個人的主要責任”為前提,對該觀點從邏輯思維和第一性原理的要求進行分析。
該觀點在現實中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1.儲蓄的可能性
假設一個人從30歲開始工作到退休年齡,有穩定的收入且能夠在保障生活質量的前提下,定期進行儲蓄,那么在喪失勞動能力(不考慮失業等因素)前,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儲蓄資金。(問題:這種假設真的能夠成立嗎?35以后失業的問題如何解決?)
現實困境之一:儲蓄的必要性。中國社科院預測,2035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可能枯竭,個人儲蓄和商業保險的重要性凸顯(文章開頭那個政協委員的建議涉嫌為保險站臺,大伙可以想想目前的保險是一個什么樣的現實狀況)。
現實困境之二:年輕人現實中面臨巨大的工作、生活和生存壓力。中國獨生子女一代(2016年放開二胎生育)需承擔“4-2-1”家庭結構(4位老人、夫妻2人、至少1個孩子)的養老加生活壓力,經濟情況與精力面臨雙重透支。如果再面臨就業或失業壓力,無法想像。(問題:這種情況下,年輕人能夠有足夠收入來規劃養老并進行儲蓄嗎?)
2.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面臨挑戰
城市化與生育率:2023年中國總和生育率降至1.09,家庭規模縮小,年輕人存在“工作or照顧老人”的兩難選擇,“養兒防老”的傳統模式幾乎沒有了可行性。
價值觀變化:年輕一代傾向于獨立生活,與父母存在著代溝,共同生活時會面臨各種觀念上的沖突;特別是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傳統文化中贍養義務的約束力面臨多重挑戰。
除了上述問題外,該觀點可能存在以下邏輯缺陷。
1.片面性強調經濟資源,忽視健康保障與服務取得。
沒有考慮因為健康帶來的風險,如果老人因失能、慢性病等需長期護理(如帕金森癥,假設患者每年需要進行一次手術,并且每月需要藥物和康復治療,那么年均護理成本可能超過15萬元),僅僅依靠個人儲蓄難以支撐。
現代文明社會中,基礎性健康保障和服務主要應當由社會(國家)來提供。通常是國家通過稅收來支撐公共養老體系,減輕個人儲蓄壓力;中國農村地區數億老年人,現實問題更為嚴重,比如社保薄弱、收入有限,完全不可能依賴個人規劃來實現。
2.少數人群可能通過家庭成員的支持來獲得照顧服務
必須承認存在著少數人群,父母與子女同住,子女可以提供一部分照顧服務,父母的儲蓄和其他資源能夠支撐其醫療費用。(問題:這是現實存在,都是哪些人群?有多少?另外還要考慮住房面積等因素)
3.儲蓄跑不盈通脹,投資存在風險
如果個人儲蓄依賴于銀行存款,當前的儲蓄利率(年僅1.5%左右),根本就無法抵御通脹。
另外商業銀行也存在著存款滅失的風險。比如河南村鎮銀行事件。
保險公司的理賠水平,只有呵呵了。你能信任那些和騙子差不多的保險公司嗎?
如果進行其他投資,則會面臨更多的投資風險,這種風險是否可以承受,值得考慮。
4.所有結論都建立在政策穩定性的基礎上。延遲退休、養老金賬戶稅收政策等等,以及相關的政策未來會不會發生變化,都會嚴重影響規劃效果。
5.長壽風險。隨著社會發展,人均預期壽命延長,某些個體存在長壽的可能性(超過80歲或更高),儲蓄可能無法滿足支出。
結論
該觀點建議在一個不可靠的前提(假設)基礎上,結論成立的可能性極低。
當前的社會現實,不足以支持該觀點完全成立。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社會養老負擔加重,僅靠子女贍養可能無法滿足養老需求;子女也有自己的生活壓力,如工作壓力、家庭責任等,不能完全依賴子女來養老。
對于大多數的普通人,養老的關鍵是社會(國家)提供兜底保障(滿足基本生活、健康及照顧,問題在于有多少人能夠享受到這種待遇?),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提前規劃才有可能能夠提高老年生活的質量。
另外,提前規劃養老不能僅限于經濟方面,還包括健康管理和社交關系的建立。例如,定期進行體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參與社交活動等,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關于養老,你規劃了嗎?
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