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乒協主席劉國梁因推動乒乓球商業化與職業化改革而備受爭議,部分聲音質疑其過度市場化損害了競技體育的純粹性。對此,劉國梁接受《中國企業家》雜志采訪,首次公開對這一觀點進行回擊。
劉國梁坦言:“體育產業也是國家戰略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包括體育職業化商業化的這種推廣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也是體育的一個功能性。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難免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剛剛有一些進步有一點起色?!?/p>
中國《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國民經濟新增長點”。乒乓球作為國球,既承載著競技榮耀,也需在新時代探索產業化路徑,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劉國梁主導的WTT系列賽事,通過提高獎金、優化賽制、引入跨國組合等方式,顯著提升了賽事的觀賞性和商業價值。例如,WTT賽事獎金的大幅提升直接改善了運動員收入,吸引了更多國際選手參與,推動乒乓球從“小眾運動”向全球化職業賽事轉型。
劉國梁的夢想就是通過WTT打造全年賽事體系,增加選手曝光度,吸引全球贊助商,使乒乓球躋身網球、足球等成熟職業體育行列。當然,由于剛剛改革,而且乒乓球本身起步就遠不如網球足球,差距還是很大,但與自身相比已經顯著提升,比如能容納近2萬人的體育館場場爆滿,以前想都不敢想。
商業化進程中難免伴隨爭議,比如最受詬病的就是畸形飯圈文化。但若因噎廢食開歷史倒車,中國乒乓球或將錯失與國際職業體育接軌的機遇。說句難聽的,如果我們國球固步自封拒絕改革,永遠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觀眾席或是門可羅雀死氣沉沉,或是單位組織的一堆假球迷,就不會產生任何問題,更不要說飯圈了。
劉國梁的商業化改革遭受質疑,本質是傳統體育管理模式與現代產業邏輯的碰撞。他并未因質疑止步,而是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格局,推動乒乓球從國家榮譽符號向全球體育IP升級。商業化不是終點,而是手段——通過市場賦能,讓國球在新時代煥發更強生命力。正如劉國梁所述:“乒乓球要走市場化和職業化道路是必然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