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城的老茶客都知道,城東茶館的張瞎子說書有三絕:包青天的鍘刀、岳王爺的槍,最絕的還是周世宗柴榮的麥芒。您問麥芒有啥稀奇?嘿!當年這位爺頂著毒日頭,脫了龍袍給曬場的麥子遮陽,金線繡的袍子愣是扎滿麥芒。茶博士拎著銅壺湊過來:“您猜后來咋著?秋后糧倉堆得冒尖,老百姓都說這是'龍袍借日頭,麥芒換金秋'!”
一、商販子坐龍椅,打算盤比耍大刀還利索
柴榮十五歲跟著姑父郭威販茶葉,江陵碼頭上練就一身本事。有回在襄陽遇著劫道的,他抄起算盤當盾牌,銅錢當暗器,硬是把土匪砸得抱頭鼠竄。后來郭威當皇帝,讓他管國庫。那幫貪官還當是軟柿子,結果柴榮頭天上任就逮著糧官老劉:“去年陳糧摻新糧,今年新糧摻沙子,當老子茶湯里泡大的?”
這爺們兒搞錢是真狠。春耕時親自帶御史下鄉,專查“犁頭稅”“牛糞稅”。河北老農王石頭記得清楚:“那天官家蹲我家地頭啃饃饃,瞅見里正來收'看青稅',當場就把那龜孫的賬本撕了喂驢!”轉頭就頒了新規:敢巧立名目收雜稅的,先挨三十殺威棒再說。
二、練兵比熬鷹狠,收拾兵痞有絕活
高平大戰那日,北漢騎兵黑壓壓撲過來。右軍統帥樊愛能褲子都沒提利索就要跑,柴榮抄起鼓槌跳上糧車:“你們看好了!”掄圓膀子把戰鼓捶得震天響。親兵老趙后來說:“官家腦門插著箭還在吼'給老子沖',血糊了半張臉,活像閻王殿里爬出來的煞星。”
打完仗更絕。七十多個逃將排成串跪在黃河灘,柴榮拎著鬼頭刀挨個問:“家里幾口人?”問完手起刀落,血濺三尺還不忘交代:“每家送二十貫撫恤金,娃娃養到十八歲。”從此禁軍流傳句話:“寧闖閻王殿,不犯柴家規。”后來整軍搞考核,有個河北兵能開五石弓,柴榮當場解下玉佩賞他:“好漢子!比那些酸秀才強百倍!”
三、砸菩薩救蒼生,銅錢里刻民生
相國寺那尊丈八觀音像倒地時,濺起的銅渣子崩了老方丈一臉。柴榮抹著汗珠子笑:“您老別瞪眼,佛祖割肉喂鷹的故事聽過吧?今兒這銅身救萬民,功德簿上您排頭功!”轉頭就把廢銅爛鐵拉去鑄錢,還特意讓匠人在錢模子上刻穗子:“這叫周元通寶,得讓百姓摸著錢就想起糧倉。”
有回科舉放榜,柴榮瞅見進士文章滿紙“之乎者也”,氣得拍桌子:“寫的什么驢糞蛋子!去把修汴河的王大錘給我找來!”后來工部衙門里常坐著穿短打的匠人,尚書大人還得陪著笑臉倒茶。老百姓編了順口溜:“柴官家,眼光毒,不要酸丁要匠戶,修得黃河水倒流,氣死龍王不償命!”
四、北征路上留遺恨,黃河千年說遺憾
眼瞅著要打到幽州城,柴榮卻栽在“病龍臺”。親兵說昏迷前他還攥著地圖念叨:“過了拒馬河...就是漢家地...”趙匡胤后來撿現成便宜,倒是學了個乖,每逢大軍出征,必讓士兵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據說就是從柴榮“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軍規改的。
您要說這柴榮虧不虧?開封城賣炊餅的老孫頭說得在理:“好官家就像新麥饃,管他圓饃方饃,能頂餓就是好饃!”您看那大相國寺的銅鐘,早些年讓金兵熔了鑄炮,唯獨“周元通寶”還在古玩市上流轉。藏家拿袖子擦著錢上的麥穗紋:“這可是柴官家給百姓打的欠條,遲早要兌的!”
結語:
如今站在黃河大堤上,還能看見當年三十萬民夫打的夯樁。老輩人說樁子底下埋著木牌,上頭歪歪扭扭刻著:“鄭州李三娃,日得米三升,鹽二十錢”。柴榮當年曾許下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用三十年復興華夏的偉大宏愿!
您說這柴榮圖啥?茶館里說書先生把醒木拍得山響:“人家要的是青史不留名,百姓心里自有一桿秤!這道理,比那龍椅可沉得多!”
參考文獻:
《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隋唐五代史》
張其凡:《五代政權遞嬗之考察——兼評周世宗的整軍》,《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
李曉:《王樸、周世宗、宋太祖統一戰略比較》,《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