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央視3·15晚會:從行業亂象看消費者權益保護
每年的央視3·15晚會都是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照妖鏡”,2025年的晚會以“共鑄誠信,提振消費”為主題,曝光了騷擾電話、高利貸、劣質商品等九大行業亂象。本文結合具體案例與法律條款,剖析這些行為背后的違法本質,幫助公眾理解如何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一、騷擾電話產業鏈:AI外呼機器人成“幫兇”
央視3·15晚會揭露,部分企業利用AI外呼機器人撥打營銷電話,通過虛擬運營商提供的“小號”規避實名認證,甚至通過非法手段獲取消費者電話號碼。這種行為已構成對消費者隱私權和生活安寧權的雙重侵害。
法律依據:
1. 《民法典》第1033條:明確禁止以電話、短信等方式侵擾他人私人生活安寧。未經同意撥打營銷電話屬于違法行為。
2. 《個人信息保護法》第10條:非法獲取、使用消費者電話號碼違反個人信息處理“合法、正當、必要”原則。
3.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第25條:虛擬運營商未落實實名制要求,需承擔連帶責任。
消費者應對:接到騷擾電話可保存錄音證據,向工信部或市場監管部門舉報;若造成損失,可提起民事訴訟索賠。
二、劣質商品生產:從衛生巾到一次性內褲的“信任危機”
央視3·15晚會曝光了翻新衛生巾、未滅菌一次性內褲等案例。例如,某企業使用“滌綸”冒充“純棉”,噴強力去污劑掩蓋衛生問題,甚至代工知名品牌產品。
法律依據:
1. 《產品質量法》第13條:禁止生產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標準的產品。
2.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構成欺詐,消費者可要求“退一賠三”。
3. 《刑法》第140條: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情節嚴重者可追究刑事責任。
消費者應對:留存購物憑證和商品包裝,通過12315平臺投訴;若涉及健康損害,可申請醫療鑒定并索賠。
三、電子簽高利貸:披著合法外衣的“金融陷阱”
部分借貸平臺通過電子簽協議掩蓋“砍頭息”,年化利率高達6000%,遠超法定紅線(民間借貸利率上限為一年期LPR的4倍,約14.8%)。
法律依據:
1. 《民法典》第680條:禁止高利放貸,借款利率不得違反國家規定。
2. 根據《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5條:超過LPR4倍的利息約定無效。
消費者應對:保留轉賬記錄和電子合同,向銀保監會或地方金融監管局舉報;法院可判決僅償還本金及合法利息。
四、網紅帶貨亂象:從“虛假宣傳”到“跨境洗白”
晚會警示了AI換臉主播、保稅倉洗白劣質商品等問題。例如,部分主播利用跨境監管漏洞,將劣質品偽造成“海外正品”,消費者維權困難。
法律依據:
1. 《電子商務法》第17條:要求直播內容真實、全面,不得虛假宣傳。
2. 《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第14條:平臺需對主播行為進行審核和監督。
3.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8條:虛構交易、刷單炒信屬于違法行為。
消費者應對:優先選擇有第三方質檢背書的產品;跨境購物注意留存物流和報關單,向海關或市場監管部門投訴。
五、法律思考:如何構建“共鑄誠信”的消費生態?
1. 強化平臺責任:依據《電子商務法》,平臺需完善審核機制,對違規商家和主播“連坐”追責。
2. 完善技術監管:針對AI外呼、虛擬主播等技術濫用,需制定專項法規(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
3. 提高維權意識:消費者應主動學習《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善用12315、法院小額訴訟等途徑。
2025年的3·15晚會不僅是一次曝光,更是一場全民普法課。從民法典到行業專項法,法律為消費者筑起了多層防線。面對亂象,我們既要依靠監管“利劍”,也要提升自身法律素養,讓“共鑄誠信”成為社會共識。
來源:本文借助DeepSeek創作,供普法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