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建立后,沿用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丞相有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輔佐皇帝處理朝政。然而到了漢武帝晚年,卻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沒有讓丞相輔佐幼主,而是安排近臣霍光為顧命大臣。那么問題來了,按理說丞相才是百官之首,漢武帝為何棄用丞相,托孤于霍光呢?
一、打壓丞相
其實這是漢武帝有意為之,因為他從親政開始,就一直在削弱丞相的權力與地位。原來,在漢武帝親政之初,他的舅父田蚡擔任著丞相。田蚡仗著自己的身份驕橫跋扈,在入朝奏事時,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所言皆聽”。他所推薦的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漢武帝對此非常不滿,說道:“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
鑒于丞相的權力太大,會嚴重侵犯皇帝的權威,于是漢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打壓丞相的舉措。第一,頻繁更換丞相。漢武帝先后任用十二人為相,是西漢皇帝中最多的,任職最短的不到一年。第二,盡量選擇庸才為相。比如石慶、趙周這些人都沒有什么才能。第三,以嚴刑峻法來對待丞相。一些人只因一些小事,就被漢武帝處死。
二、扶持內朝
在削弱相權的同時,漢武帝又扶持了一批新的官員。這些人與漢武帝的關系非常特殊,他們大多來自民間,不是什么公侯子弟,但與漢武帝卻很親近,因為他們是皇帝身邊的近臣,有出入宮禁的自由,史書上稱他們為內朝官。比如衛青、霍去病這些人,雖然有外戚的身份,但都是從皇帝身邊的侍從做起的。
內朝官的權力不斷擴張,逐漸掌握了朝廷的軍權以及決策權。比如“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這些都是內朝官,大司馬以及將軍們掌握軍權,侍中、常侍這些人隨侍皇帝,參與各項問題的決策。因此,在漢武帝時期形成了內外朝制度,內朝官的權力超過了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
三、顧命大臣
漢武帝在臨終前,“以侍中奉車都尉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受遺詔輔少主”,同時還給霍光安排了兩位副手,分別是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這三個人無一例外,都是內朝官,而且長期在漢武帝身邊任職,以嚴謹厚重著稱,深受其信任。把年幼的漢昭帝交給他們,漢武帝是非常放心的。
當時的丞相是田千秋,他雖是齊國王室的后裔,但在漢朝只是一個高寢郎。巫蠱之禍后,田千秋假借漢高祖托夢之事,向漢武帝進言,從而得到了重用。田千秋為人非常謹慎,在霍光輔政后,“終不肯有所言”,完全聽從霍光的安排。因此,別看霍光不是丞相,但他的權力早就超越丞相,這也是漢武帝的安排。
參考資料:1.《史記》;2.《漢書》;3.《資治通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