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到伊拉克戰爭,橫跨兩世紀,生產7100萬支,僅次于AK-47,李-恩菲爾德步槍,堪稱槍械界的傳奇。
然而,就是這樣一款叱咤世界戰場的武器,在中國戰場卻意外“失寵”。究竟是性能問題,還是另有隱情?
“步槍之王”
詹姆斯·帕里斯·李,這位蘇格蘭老先生可能不太出名,但他發明的旋轉后拉式槍機和可拆卸彈匣,可大大改變了20世紀的戰爭面貌!
你想啊,他先搞出了李-梅特福步槍,后來又升級改進成一堆“李氏”步槍,其中最牛的就是李-恩菲爾德步槍!
這玩意兒厲害了,1895年就被英國軍隊當寶貝裝備,跟著英國到處打仗,從老早的布爾戰爭一直打到最近的伊拉克戰爭,整整經歷了兩個世紀!
更牛的是,這槍造了7100萬支,全球產量第二,僅次于AK系列,絕對是個傳奇級別的槍械!
李-恩菲爾德,全稱李-恩菲爾德短步槍,全長1.13米,槍管0.64米,重不到4公斤,子彈初速744米/秒,射程500米左右,打的是.303英寸,也就是7.7毫米R型步槍彈,用5發雙彈夾供彈。
在我國,大伙兒管它叫“英七七”,電影《集結號》里谷子地手里那把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家伙就是它。這槍在戰場上那是相當有名,不僅打得準,射程遠,關鍵是射速還快得嚇人。
而其射速之所以這么快,秘訣就在它的槍機設計上。它用的是后端閉鎖,拉機柄和扳機離得近,開閉鎖角度只有60度,士兵上膛速度自然就快。
跟同時期的其他栓動步槍比,李-恩菲爾德的射速優勢不要太明顯,老兵一分鐘能打30發,跟半自動步槍都快差不多了。
除了射速,它那10發的彈匣也讓它火力持續性超強,尤其在一戰的塹壕戰里,那火力壓制,對面一度以為碰上了機槍。從槍機、槍托到槍管,每個零件都設計得精巧,英文版的詳細參數解說里說得清清楚楚。
李-恩菲爾德步槍不光射速快,還有不少獨特之處。它設計了新穎的扳機保險和手動退殼裝置,讓射速更快。
它的刺刀也隨著戰爭不斷升級:一戰時用的是55厘米長的P1907,二戰換成了No.4“錐形刺刀”,后來又有了No.5。
No.5刺刀短小輕便,很多士兵直接拆下來當匕首使。
一把在世界戰場上叱咤風云的步槍,為啥在中國戰場上卻“水土不服”呢?難道是李-恩菲爾德的性能不行?
“不受歡迎的老槍”
其實啊,李-恩菲爾德在中國不受歡迎,真不是因為它不好使,而是有很多歷史原因在里頭。最主要的就是,我國人一直更喜歡德國的毛瑟步槍。
從清朝到民國,毛瑟槍簡直就是歐洲栓動步槍里的“頂流”,設計和性能都比李-恩菲爾德更勝一籌。
你看看,全世界都搶著仿造毛瑟,像美國的春田步槍、日本的38式步槍、還有捷克的VZ.24,都帶著毛瑟的影子。既然有更好的選擇,干嘛非要選李-恩菲爾德呢?
而且彈藥供應也是個大問題。中國軍隊主要用的是7.92毫米的毛瑟步槍彈,國內兵工廠根本不生產7.7毫米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彈。
從國外進口彈藥,成本高不說,抗戰時期海路被日本人封鎖,進口也變得非常困難。沒有穩定的彈藥供應,再好的槍也白搭。
更重要的是,李-恩菲爾德的設計也不完全符合中國戰場的實際情況。它的高射速在子彈匱乏的中國戰場上反而成了累贅,后勤壓力巨大。
抗戰時期,中國士兵子彈本來就少,高射速只會讓子彈消耗得更快。而且,李-恩菲爾德槍身短,刺刀也短,還不夠結實,這在白刃戰盛行的中國戰場上可是個大缺點。
跟日本人的38式步槍比,李-恩菲爾德拼刺刀吃虧,士兵心里肯定也沒底。
所以說,李-恩菲爾德在中國戰場的“失寵”不是偶然。雖然它性能不錯,但它不適應中國戰場的特殊環境和后勤條件。
而這也提醒我們,選武器裝備不能只看性能,還得考慮戰場環境、后勤保障和作戰理念。畢竟一把武器好不好,最終要看它能不能在特定的戰場上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