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李嘉誠名下的長和集團突然宣布以228億美元賣掉全球43個港口,其中最扎眼的就是巴拿馬運河兩邊的兩個大港口。這事一開始看著是筆普通的買賣,但沒兩天就炸了鍋——國家相關部門直接點名批評,說這事“不簡單”。
為什么這么敏感?因為這兩個港口控制著巴拿馬運河39%的集裝箱運輸量。全球 6% 的海運貿易、中國 21% 的貨船通行量、拉美銅礦與亞洲消費品的物流命脈,都要經過這條 "世界橋梁"。
自 1997 年長和接手運河兩端港口以來,這份跨越半個世紀的特許經營權,如今卻在特朗普政府的 "運河美國化" 叫囂中戛然而止。要是美國借著買下港口的機會搞小動作,比如加收費用或者限制中國船只,中國每年將多支付500億到800億美元的物流成本。
更關鍵的是,買家貝萊德集團和特朗普關系鐵得很,其CEO芬克曾私下向白宮匯報交易進展。美國《華爾街日報》披露,這筆交易是特朗普“奪回戰略控制權”的關鍵一步。
李嘉誠這邊說“純屬商業行為”,但市場可不信這套。他家股票直接跌了5%,這筆看似劃算的買賣背后,卻是戰略資產的拱手相讓。
3 月 13 日,國務院港澳辦官網罕見轉載《大公報》評論《莫天真,勿糊涂》,直指交易背后的政治操弄。三天后,《大公報》再發《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以張謇實業救國、霍英東支援抗美援朝、任正非帶領華為突破技術封鎖的歷史鏡鑒,拷問當下企業家的脊梁何在。
回首過往,1950 年代,霍英東冒著港英當局的炮火,組織船隊為抗美援朝運送物資;2019 年,任正非在芯片斷供的絕境中啟動 "南泥灣計劃",用自主創新守護國家技術主權。這些企業家以 "茍利國家生死以" 的擔當,詮釋了 "錚錚愛國者" 的真正內涵。
反觀當下,李嘉誠的 "精準避險" 策略引發爭議。從 1997 年撤資英國、2015 年拋售內地房產,到如今的港口套現,其資本騰挪軌跡始終與國際局勢高度契合。但這種 "低買高賣" 的商業智慧,在中美博弈白熱化的今天,被賦予了截然不同的解讀。
官方輿論場的密集發聲,折射出事件的敏感性,數據顯示,美國掌控全球 10.4% 的集裝箱碼頭吞吐量后,可能通過 "政治附加費"" 選擇性限流 "等手段打壓中國航運。更令人警惕的是,這種" 交易范本 "可能引發全球港口并購潮,最終導致中國船舶" 無處可靠 "。
網友的質問一針見血:當資本與國家利益沖突時,商人的選擇暴露了 ' 唯利是圖 ' 的底色。
不過國家早有準備。中國在秘魯搞了個錢凱港,直通巴西,走這條線比繞巴拿馬省20%的路,去年試運行就效果不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也被中企接手,效率翻倍;北極航道更是猛增了三倍貨運量,連破冰船都自己造了。
現在就算美國想搞事,中國也有后手棋——美國自己70%的拉美貿易也得走巴拿馬運河,要是真對中國動手,他們自己物流成本直接飆40%,反而被反噬。
說白了,這事鬧這么大,國家就是要敲打一下那些“見錢眼開”的人。正如《大公報》所言:“國家給的碼頭特權,不是讓你給美國遞刀的。”在商業利益與國家大義的天平上,任何 "天真" 與 "糊涂",終將在時代浪潮中接受最嚴苛的審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