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被批“全面落后”?一場口水戰背后的行業暗戰
最近,上汽大眾一款新車的發布會,意外成了汽車圈的“吵架現場”。3月15日,上汽大眾高管傅強在途昂Pro發布會上,把日系車、BBA(奔馳、寶馬、奧迪)和新勢力車企全懟了一遍,尤其點名日系車“全面落伍”,引發軒然大波。被點名的東風日產新能源品牌總經理王騫直接回擊,稱這是“五十步笑百步”,并放話自家新車的智能化水平領先大眾一代。
一場發布會引發的“群嘲”
傅強在發布會上主要拋出三個觀點:
1. 日系車“全面落伍”:認為日系品牌創新不足,競爭力下滑,難以應對中國市場激烈競爭;
2. BBA“智能化落后”:底盤和動力雖強,但智能化水平被新勢力甩開;
3. 新勢力“跑不遠”:增程式電動車在電量耗盡后性能大降,不如燃油車穩定。
這番話被業內解讀為“地圖炮式營銷”——通過貶低對手來抬高自家新車。但效果似乎適得其反,王騫次日直接發文反駁,稱日產N7的智能化技術比大眾ID系列領先一代,甚至領先大眾燃油車12到18個月,并質疑傅強的發言“缺乏依據”。
技術對比:誰在“紙上談兵”?
雙方爭議的核心是“智能化水平”。根據公開信息:
途昂Pro:搭載高通驍龍8155芯片,支持6屏聯動(包括中控、儀表盤等),車機接入了文心一言和DeepSeek雙AI引擎,輔助駕駛為L2+級,但部分低配車型甚至缺少360°全景影像。
日產N7(未上市):宣稱使用高通8295P芯片,搭載Momenta高階智駕系統,支持高速領航和城市記憶泊車,車機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
從參數看,日產N7的芯片和智駕系統更先進,但途昂Pro作為燃油車強調智能化已屬突破。不過,網友對此并不買賬:“8155芯片是新能源車兩年前的配置”“大眾的L2+輔助駕駛連自動變道都做不到”。
口水戰背后的行業焦慮
這場互懟看似是兩家車企的“嘴仗”,實則反映了傳統合資品牌的集體困境:
日系車的銷量下滑:2024年日系品牌在華市場份額跌至13.8%,三大品牌減產甚至退出中國市場;
大眾的轉型壓力:2024年上汽大眾銷量下滑2%,ID系列電動車雖增長但基數低,燃油車仍是主力;
新勢力的沖擊:比亞迪等本土品牌憑借電動化和智能化快速崛起,擠壓合資品牌生存空間。
傅強的“群嘲式營銷”,更像是試圖用燃油車的“全能性”(能跑長途、不依賴充電)對抗新勢力的智能化優勢,同時踩日系車以爭奪市場份額。但現實是,消費者對燃油車的興趣持續下降——2024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已超40%,且用戶更關注智能體驗而非“全能性”。
行業反思:競爭該靠“踩人”還是“拼技術”?
這場爭議也引發網友兩極評價:
支持者認為:“市場競爭就該真刀真槍,虛情假意的互夸沒用”;
反對者吐槽:“自己智能化不如新勢力,油耗比不過日系,哪來的底氣噴別人?”
事實上,無論是大眾還是日產,都面臨同樣挑戰:如何平衡燃油車基本盤與電動化轉型。例如,日產計劃2026年前推5款新能源車,大眾則試圖將燃油車“智能化”以延長生命周期。但現實是,燃油車的智能化升級成本高、迭代慢,很難追上電動車的步伐。
結語:吵架不如練內功
車企高管“互撕”雖然熱鬧,但消費者更關心實實在在的產品力。比如,大眾途昂Pro的9L/100km油耗,能否說服用戶放棄增程車的低能耗?日產N7的智駕系統,是否真能碾壓對手?這些問題,最終要靠市場檢驗。
說到底,汽車行業的競爭早已過了“喊口號”的階段。無論是合資還是自主品牌,少點口水戰,多搞技術突破,才是贏得用戶的正道。畢竟,車好不好,消費者試駕完心里自有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