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收費亂象:服務費貴過電費,車主“充電焦慮”難消
最近,不少新能源車主發現,雖然充電樁越建越多,但“充電貴”的問題反而更讓人頭疼了。一位特斯拉車主在北京某商圈的超級充電樁充電半小時,總費用高達80多元。仔細一看,電費才30元,服務費卻收了50元,服務費單價(1.36元/度)比電費(0.83元/度)還貴了六成多。這種“服務費比電費高”的現象,在商圈、交通樞紐等人流密集區域尤為突出,車主們直呼“看不懂”。
收費名目五花八門,車主算不清賬
目前充電樁的收費項目主要分為三塊:電費、服務費、停車費,部分站點還可能疊加“超時占用費”或分時電價。以北京某小區為例,電動自行車充電樁標價“電費0.29元/度”,但服務費高達2.1元/度,兩者相差近7倍,用戶吐槽“充個電也沒見啥服務,錢倒是花得心疼”。
更讓人困惑的是,不同運營商收費標準差異巨大。比如特斯拉的充電樁,服務費通常不超過電費的20%,但在北京核心商圈,服務費單價可達1.94元/度,比電費貴一倍多。而第三方運營商如小桔充電,部分站點超時占位費甚至上不封頂,高峰時段每分鐘收取6.4元,一小時費用超過380元。
亂象背后:成本高、監管缺、盈利難
運營商抬高服務費,背后是難以回避的成本壓力。建設一個8個120kW充電樁的場站,綜合成本約1.3元/瓦,回收周期長達4.9年。頭部企業特來電過去幾年持續虧損,2024年上半年再度陷入虧損。部分運營商為回本,只能通過提高服務費、停車費等方式“找補”。
另一方面,全國性統一收費標準至今缺失。目前各地政策“各自為政”:??趯Ψ召M設上限0.65元/度,北京則完全由市場定價。監管空白導致“充電刺客”頻現,車主投訴集中在收費不透明、退費難等問題。
行業如何破局?專家提了這些建議
要緩解車主的焦慮,關鍵在“透明”和“規范”。專家建議:
1. 強制價格公示:要求運營商明確拆分電費、服務費、停車費,避免“打包收費”模糊成本;
2. 制定全國性指導標準:限定服務費上限,防止區域差異過大;
3. 優化成本結構:通過政策補貼、電網升級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減少對服務費的依賴。
海南已試點取消充電服務費,僅按電費成本收費,北京部分企業也開始探索類似模式。這類嘗試若推廣,或能倒逼行業擺脫“靠服務費賺錢”的路徑依賴。
結語
充電樁本該是新能源車普及的“助推器”,如今卻因收費亂象成了車主的“新痛點”。說到底,充電服務不是“一錘子買賣”,運營商若只顧眼前利益,最終可能失去用戶信任。行業要健康發展,既需要企業主動優化服務,也離不開政策引導和監管落地。畢竟,車主們要的不過是明明白白充電,安安心心開車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