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大成國的記載資料,前篇聊到 呂國公覃乞兒晚 ,總覺得這個名字有點奇怪。
因為按對古代人名的理解,一般是姓+名+字,文雅一點的,還有+“號”,如三國時的諸葛亮,姓(諸葛),名(亮),字(孔明),號(臥龍)。
即使按最低層生活的人,被朝廷官方所敵視的人,加上地方的方言稱呼習慣,一個人的名字,再怎么也不會“覃乞兒晚”這么叫,這么記的。
那這位大成國呂國公怎么就被文獻記為這個名字了呢?這就是清末時期,廣西區域內的一段動蕩歷史了。
現在相關地方文獻中記載,覃乞兒晚,平南人,一般又記為覃晚,亞兒晚,乞兒滿;按地方方言發音來說,“晚”和“滿”是有一點近音的,所以認為,覃乞兒晚的大名,應該叫覃晚,或是覃滿,只不過是由于地方的口語稱謂習慣,加上一些“江湖”性質,他又是一位頭目,所以,加點混名,花名,“覃乞兒晚”就被記住了。
但是,這個觀點好像是錯誤的,因為查閱同時期的地方文獻記載,名字帶“晚”的人可真不少。
以清官府的角度來說,廣西很多地方文獻在記載清道,咸,同年間的“會匪”,“黨匪”,“土匪”事件中,那些首要人物,人物記載以“姓+晚”的名字,出現頻率相當高。
這是一種名字起名巧合嗎?
當然不是的,“晚”,這其實是那個時代的天地會反清武裝常見的一種組織結構名目稱呼之一,也算是一種身份地位的代名詞。
鴉片戰爭以后,種種天災,人禍,社會體系由上到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社會生活不確定增加,社會中官府和民間百姓間關系動蕩加劇,矛盾加深,加上“滿清”政權在民間社會中有著非正統的認知,民間有著很深的“反清”意愿。
但由于時代的種種局限因素,人們并沒有很多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的意識,只是想單純的“反清”,推翻“滿清”政權恢復以前的“大明”政權,即“反清復明”,正好天地會這樣的組織幾百年來就是傳播這樣的思想,于是,各地就有了“剿滅清國,復回明主疆土”的天地會組織統一思想。
但天地會是一個山堂林立,分散性,排他性很強的聯合體。各地的人,只要心中信奉天地會的主張,不必要經過誰批準,一幫人湊一起就可以聯合起來建立一個信奉天地會的堂會,進行反清活動。這個說起來很是長篇大論,難扯得清,簡單說就像金庸小說的天地會一樣,總舵下面有很多分舵,分舵下面又有很多分堂,分堂才是主要的武裝隊伍。
清末時期,天地會這樣的思想,在兩廣地區有了很大的發展,各地涌現出的堂會眾多,但最后只發展了“分堂”,各干各的,而沒有形成統一的分舵,更沒有統一的總舵,更不用說有統一的領導人了。說白了,每個堂會都是獨立的,每個堂主都是老大,都當老大的人了,干嘛還要選個人來領導自己。
這也是清末時期,天地會建立的大成國,升平天國,延陵國都沒有成功的原因之一了,三個“國”都是屬于天地會架構,而清末的同一段時期,在廣西各地加起來有好幾百個天地會“堂會”,但所有堂會只是“為利益而進行臨時聯盟”,完事主散,保持獨立性,不會誠心融入各個政權,各個堂會。
這些黨會里的架構,那些職位,官位可不像小說里說的那樣,叫堂主,幫主,副堂主,副幫主之類,而另有一套組織架構的稱呼說法。
各地自我組織的每一個獨立的堂會,都會選出一個當頭人,領導人,一般直接稱為某大,大哥,如姓林,就叫林大,姓李,就叫李大,即類比堂主,幫主;
堂會也有副手,二把手,一般稱為某晚,晚哥。如姓覃,就叫覃晚;姓蕭,就叫蕭晚;姓何,就叫何晚,即類比副堂主,副幫主。這就是“晚”字的真正意思了。
堂會中還有分有眾多的小組,小頭目,一般稱為先鋒,類比大隊長,大組長,小組長,小隊長。
最底下沖在一線的,具體執行的人員,一般就稱之為打手了,類比幫派小弟。影視劇,日常認知的“打手”一詞,就是從這里發展流傳下來的了。
正是如此,大成國呂國公覃乞兒晚,應該是以前的某支隊伍的二把手,是“晚哥”,只是后來發展起來,加上他干的事是反官府的,在官方記載中自然不被認可,也就被后人記為覃晚,亞兒晚,乞兒滿之類,他的真名反倒失傳了。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