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秋天,中國的抗日戰爭全面打響。在這場關乎民族存亡的戰爭之中,一支裝備稍顯簡陋、兵力相對不足的軍隊,卻在敵后戰場締造出了以少勝多的驚人戰績。這支軍隊乃是八路軍。其實八路軍為何能在極其艱難的境況之下,牽制住眾多日軍,而且贏得廣泛的民眾擁護呢?他們究竟是怎樣達成這一切的呢?
八路軍的誕生源于1937年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的改編,隨后在9月11日被正式命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雖然在名義上歸屬于國民政府,不過八路軍實則是由中國共產黨單獨地予以指揮。這種獨立性使得八路軍能夠靈活應對復雜的戰場局勢,同時保持其政治目標的一貫性。在改編之初,八路軍下轄三個師,分別是林彪指揮的第115師、賀龍指揮的第120師和劉伯承指揮的第129師,總兵力約為4.5萬人①。不過與那些裝備精良且訓練有素的日軍相比較而言,八路軍在武器裝備以及后勤保障這兩個方面,處于相當明顯的劣勢狀況。面對這樣的挑戰,他們選擇了一條與傳統正面作戰不同的道路。
抗戰初期,日軍借助著極其強悍的軍事力量,且以一種迅猛的態勢,快速地占領了中國東部的廣袤領土。此間其實蘊藏著日軍彼時強大的軍事優勢以及他們急速推進的戰略企圖。為了應對這種局勢,八路軍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戰略。這一戰略,強調利用地形優勢,而且通過分散作戰,以及靈活機動和出其不意的攻擊,來消耗敵人,其實這個時候,要避免與日軍進行正面的交鋒。這種游擊戰術,在1937年的平型關戰役里,初次展現出了極為強大的威力,而且,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發揮著作用,在那場戰役中顯得格外突出。在這場戰役里,第115師借助伏擊這種戰術,輕松愉快地成功將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的一部分給殲滅了,而且還擊毀了百余輛汽車,順帶繳獲了數量很多的武器裝備②。這一勝利,不僅極大地鼓舞了,全國抗戰士氣,也讓世界,看到了八路軍的作戰能力。
不過在戰爭持續,且不斷深入的期間,日軍逐步對他們的策略,作出了調整。他們修建公路網,以此來加快據點之間的聯系。這個時候,通過“掃蕩”行動試圖去摧毀八路軍根據地的經濟基礎以及民眾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八路軍進一步拓展了游擊戰術,而且還把這種戰術跟根據地建設,牢牢地結合起來。八路軍很巧妙地讓游擊戰術與根據地建設,融為一體,這樣的話,就發揮出了更大的作用,并且也對抗戰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他們不單在軍事層面打擊敵人,而且;還借助政治工作以及群眾動員去穩固根據地。1938年以后,八路軍逐漸在華北地區構建抗日根據地,這些根據地的面積,曾一度達到90萬平方千米,人口大約將近1億③。通過減租減息政策,而且實際上動員農民參與抗戰,八路軍居然贏得了廣泛的民眾支持。
減租減息這一政策,是八路軍與國民黨在抗戰那個時期的重要差別之一;其實它對于團結廣大民眾、推動抗戰進程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在抗日根據地內,八路軍積極推行“減租減息”這一政策。而且實際上,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有效地減輕農民所承受的負擔。這一政策,不僅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而且為根據地,提供了穩定的人力資源以及物資支持。通過這一政策,共產黨希望,農民能夠“報恩”參軍從而形成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模式。這種政策實踐,給抗日戰爭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支持,而且也為之后的土地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國際社會十分關注八路軍。美國的埃德加·斯諾和史沫特萊等記者去到延安和根據地,對八路軍展開了實地的考察。他們將這支部隊的狀況,給記錄了下來,察覺到這支部隊,不但英勇善戰,而且格外注重和民眾構建起緊密的聯系⑤。斯諾在《西行漫記》里夸贊八路軍是一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部隊這樣的評價讓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有了嶄新的認識。
八路軍的發展,實際上并非一直都頗為順遂。從1941年起,鑒于國共關系趨于惡化,國民政府逐漸終止了給八路軍供給物資。而且即便如此,這也未能阻擋八路軍持續地發展壯大。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際,八路軍的總兵力已然超過了90萬人⑥。他們依靠靈活多變的游擊戰術,不但牽制了眾多日軍,還為中國共產黨積攢下了極為寶貴的人力與物資資源。
八路軍在抗日戰爭里的表現,不單是一場軍事方面的較量,更是一場有著深遠意義的社會變革呢。靠著推行“減租減息”的政策八路軍把農村的社會結構,給改變了;而且還積極地開展宣傳工作,讓共產黨的政治影響力,大幅提升。這樣的舉動,讓根據地成了中國共產黨力量的重要根基,與此同時也為后面的解放戰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回顧這段歷史,其實能夠覺察到,八路軍取得成功的關鍵存在于三個層面:靈動并且富有新意的游擊戰術;廣泛且深厚的群眾根基;還有堅定不移的政治目標。他們以實際行動表明,在現代戰爭中,軍事力量不單取決于武器裝備,而是在于戰略思維、組織能力以及群眾的擁護。
今日當我們再度審視那一段烽火連天的歲月之時,不僅要看到八路軍于軍事層面所取得的成就,更需領會,其背后的社會動員以及政治實踐。這般全面且深入的認知,有利于我們更為精準地知曉中國現代史,并且為我們思索當代社會里的國家建設與人民關系,給予了珍貴的啟示。
①《中華民國史·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書局
②《平型關大捷:歷史與真相》,人民出版社
③《解放戰爭前奏:抗日根據地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
④《土地革命與中國現代化》,北京大學出版社
⑤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蘭登書屋
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牛津大學出版社
本人承諾:圖片素材全部來源于真實素材的原創,所有圖片素材及文章都是真實的
本文基于歷史檔案與研究資料撰寫,旨在客觀分析歷史事件,其中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平臺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