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位于亞洲中部,北鄰俄羅斯,南接中國。
按理說,作為鄰居,在有中國保護和外貿加持的背景下,外蒙古應該對中國心存感激才對。
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B站上有位叫做“烏鴉校尉”的知名UP主,曾經多次強調“外蒙古全民反華”的警示,以此警示國人不要對外蒙的民意心存幻想。
那么,如今的蒙古人到底是怎么看待中國的呢?關于這一切,還有著復雜的歷史背景。
外蒙對清朝的不滿
說到蒙古人對中國人的不滿情緒,主要源于清朝。
當時,蒙古在滿族征服天下的過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清朝政權穩固后,卻不再承認當初對蒙古的承諾了,讓蒙古貴族十分不滿。
甚至清朝為了自身的利益,還對蒙古采取了嚴密的控制與分化策略。
他們表面上宣揚“滿蒙一家”,甚至通過聯姻的方式來加強聯系。
但實際上卻通過設立眾多旗縣,將蒙古部落切割成無數小塊,巔峰時期達到了200多個旗,那樣一來,自然分化了蒙古部落的力量。
與此同時,清朝為了限制蒙古的軍事發展,限制蒙古部落的人口增長,在其統治期間,在蒙古部落大力推廣喇嘛教。
推廣歸推廣,但還設立了一個條件,其中規定喇嘛教徒不得從事社會勞動,不準娶妻生子。
這樣不僅限制了蒙古的發展,還從根本上解決了蒙古的人口問題,以至于300多年過去了,現在的蒙古一直還很落后。
外蒙古走向“獨立”
基于以上原因,外蒙古人對清朝統治時期極為憤恨。
那不僅在其眾多的影視作品中均有展現,也為后來的獨立埋下了伏筆。
外蒙古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地。
13世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強大的蒙古帝國。此后,蒙古地區經歷了多次政權更迭,包括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統治。
清朝時期,外蒙古被納入清朝版圖,成為重要的邊疆地區,但清朝的諸多做法,很背離蒙古人的意愿,使得蒙古人對清朝心生不滿。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清朝統治迅速瓦解,外蒙古看到有機可乘,于是就開始尋求獨立,當時蒙古內部政治局勢發生了劇變。
1911年12月,外蒙古宣布脫離清朝獨立,成立了“大蒙古國”,但那一獨立并未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
1915年,《中俄蒙協約》簽訂后,外蒙古被迫接受中國的“特別保護權”,其獨立地位受到限制。
1919年,北洋政府試圖恢復對外蒙古的統治,但隨著國內軍閥混戰的加劇,無力維持長期控制。
到了1921年,外蒙古在蘇聯的支持下,蒙古推翻了親中國的政權,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
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1945年,蘇聯、美國和英國在雅爾塔會議上達成協議,同意外蒙古維持現狀。
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各種條件的制約下,不得不承認外蒙古獨立,標志著其獨立地位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
然而蒙古國獨立后才發現,當時的蘇聯妥妥的是第二個清政府。
獨立后的蒙古,不僅沒有得到蘇聯當時承諾的援助其發展工業的落地,而且蘇聯還名正言順地開始向外蒙古的資源進行肆意的掠奪。
當時的中國還處于內部矛盾之際,即便1949年成立后也是一窮二白,外蒙古也沒法依靠,由此即便委屈,也只能向著蘇聯靠攏。
那樣一來,那時的中蒙關系自然隨著我國與蘇聯關系的好壞,而發生著變化。
即中蘇關系友好的時候,中蒙關系也好;中蘇關系交惡時,中蒙關系也不太好。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蘇聯,因為外蒙古畢竟得看蘇聯的臉色。
要知道,當時的外蒙古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被蘇聯滲透和影響得非常嚴重。主要表現有兩點:
其一,蒙古獨立后,蘇聯為了更好的“管理”蒙古國,特意要求蒙古人放棄了其原本的文字,即成吉思汗時期所創的回鶻蒙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