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到315,楊銘宇黃燜雞食品安全事件就全網曝光了!
其實,去年就發生了“9·5鄭州黃燜雞米飯中毒事件”。
據顧客王女士自述:9月5日,公司從楊銘宇黃燜雞綠地新都會店訂餐51份,合計價格918元。員工就餐后半數人員出現身體不適,診斷結果為“食物中毒”。
次日,鄭州市鄭東新區祭城路市場監管所介入調查,并對涉事門店當天的食品留樣送第三方機構檢測;9月18日,據檢測鑒定結果告知書顯示:經檢測留樣黃燜雞中未檢測出相關細菌。
食品留樣未檢測出相關細菌,這事也就沒有后續報道,但或許因此引起了記者的關注。
今年315前夕,新京報記者暗訪了位于河南鄭州、商丘的3家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加盟店,發現了種種亂象:
香菇發酸“再泡泡”、土豆有味“再洗兩遍”……暗訪視頻顯示,除了食材變質,楊銘宇黃燜雞米飯河南省鄭州市二七萬達店還從顧客食用后的剩菜中挑出香菇等食材,進行二次加工再售賣:隔天的剩菜加上已經凝固的剩湯經過加熱,再次賣給消費者。楊銘宇黃燜雞米飯河南省商丘市萬鼎店主打的菜品牛腩煲,使用的食材是隔夜的發黑的牛肉。在制作過程中,店員在其中加入色素,原本不新鮮的牛肉就變成了鮮紅色。
搶在315晚會之前報道,能夠引起更大的沖擊,否則就會淹沒在晚會曝光的眾多案例之中。
楊銘宇(Yang’s) ,是濟南楊銘宇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創立于2011年,業務涵蓋連鎖加盟、食品研發、生產加工、供應鏈、預制菜等領域。
據了解,楊銘宇是創始人楊曉路的兒子,用兒子名字作為品牌有什么用意?
根據楊曉路本人的介紹,大致有四個目的:
1、品牌人格化
創始人將品牌視為“孩子”,通過兒子姓名賦予其人格屬性,宣稱要“像撫養孩子一樣用心經營”,希望建立消費者對品牌的情感信任。
2、自我警示
用孩子姓名命名意在自我約束,創始人曾多次公開強調“不能給兒子抹黑”“絕不弄虛作假”,將品牌聲譽與家族名譽捆綁,強化道德責任感。
3、差異化定位
在黃燜雞品類同質化競爭中,通過“父子傳承”故事打造品牌獨特性。楊曉路曾解釋,此舉旨在“讓消費者感受到家庭式烹飪的溫度”,區別于工業化快餐形象。
4、非遺技藝背書
品牌宣稱傳承魯菜非遺技藝,以兒子姓名強化“家族秘方”概念,將個人血緣關系轉化為產品品質的信任符號。
然而,說得比唱的好聽,以上四個意圖一個都沒達到,反而讓自己的兒子以一種另類的方式“出名”了。
楊曉路,男,出生于1980年11月,山東濟南人;1997年,在就讀于濟南旅游學校烹飪專業時,就借了2萬塊錢,開了第一家餐飲店“路路快餐”。
他祖輩開魯菜店,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咸豐年間,這就是所謂“非遺文化”的源頭!
雖然有了“非遺”名頭,但楊銘宇黃燜雞的經營模式與友商并無二致:
1、加盟費與保證金
其中,加盟費35000元,保證金5000元,合計40000元,整體投資大約在15萬元左右,55%的毛利率你,相比市場上其他同類品牌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2、供應鏈控制
總部通過中央廚房統一配送核心醬料和預制菜,要求加盟店采購指定原材料,形成“品牌把控供應鏈—加盟店加工銷售”的閉環。
在“非遺文化”與低加盟費的朱麗霞,楊銘宇黃燜雞最高峰時曾有6000多家門店;但隨著餐飲行業內卷的加劇,又縮減至2700多家(2024年9月)。
總部為了應對這種收縮下滑的頹勢,只能對加盟店一系列極端的“節約成本”(例如剩菜回收)的行為睜只眼閉只眼,其所宣稱的“每月突擊檢查”實際流于形式。
事發后,有不少加盟店連夜更換招牌。
這就引起了另一個問題,楊銘宇總部會不會也換個“馬甲”繼續經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