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俄烏沖突三年了,美國表示,我們熱愛和平,心疼俄烏戰場上死傷的年輕士兵,請趕緊按下暫停鍵;俄烏雙方表示,我們也熱愛和平,但希望永久的、靠譜的和平。
美國呼吁俄羅斯放過烏軍,
俄羅斯呼吁烏軍投降,
烏克蘭呼吁美國施壓俄羅斯。
最終就形成了邏輯的閉環。
事情的經過
第一輪俄美談判,雙方表示,有所進展;
接著,烏美談判,雙方表示,都是刁民要害朕,不但給全世界吃瓜群眾表演了一個“兩國總統直播吵架”的全球熱點,最奇怪的是,雙方都宣布自己贏了,并且都宣布自己“獲得”了更廣大的國內民意支持,這實在不能不說是雙贏;
接著,坐小孩桌的歐洲終于有機會亮相了,他們說美國不管,我們管。接著轟轟烈烈開了幾次會,然后又沒有然后了,司機心想:趕緊打錢啊!給完錢你們再吵不行嗎?
美國一怒之下,斷網、斷援助、斷軍事設備使用權,烏克蘭兵敗如山倒。烏克蘭這才明白一個道理:美國果然才是真正的幕后大老板。
美烏第二輪談判開啟,雙方又都覺得自己贏了。美國覺得,是烏克蘭來求我的,歐洲那幫鳥人果然什么也干不了;烏克蘭覺得,管你們誰給錢,有人給錢就行(OS:俄羅斯現在那么順,根本也不可能停,到時候就別怪我)。
于是我們看到了第二輪美俄談判:雙方都表示,我們取得了較好的進展,但是……(俄羅斯要真正的和平,美國要的是大贏特贏。)
問題就出在這個“但是”,川普還沒仔細聽“但是”就表示,烏克蘭前線的士兵太可憐了,希望俄羅斯饒他們一命;俄羅斯表示,我們也熱愛和平,也愛惜人命,前線被圍困士兵投降就可免一死。烏克蘭表示:我們并沒有被包圍,不過想要真正的和平到來,希望美國給俄羅斯一點壓力。于是,故事又回到了起點,邏輯又閉環了。
事情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回到一開始來找到真相。
事情的真相
看懂俄烏沖突有一個基本原則是:
如果美國的目標一開始收割的目標就不是俄羅斯而是歐洲(主)和烏克蘭(次),事情就會變得很簡單:
1.從歷史經驗而言,武力進攻俄羅斯幾乎沒有勝率,并且美國的戰爭史,基本都是欺凌弱小的史;
2.俄羅斯雖然有世界上最大的國土面積,但是,沒有錢;俄羅斯的經濟總量因為一直被歐美制裁的關系,一直在世界的前10-15名中間變動;人口也只有一億多。
3.俄羅斯本來就是美國刻意制造出來的收割歐洲的假想敵,況且,美國現在也沒錢了,并且也想賣石油了。
4.烏克蘭就不用講了,更窮;資本主義美國怎么可能真的愛窮人,也愛不出錢來。
5.歐洲雖然相對有錢,但是一盤散沙,被北約控制,且戰斗力存疑;劃重點:富且弱。
各方的心態
如果把俄烏沖突比喻一門生意,就能更簡單地說清楚這個問題了,站在各國的立場:
美國——歐洲的域外實控大老板;對于美國來說,俄烏這筆生意,一邊投資一邊回報,短期收割歐洲,長期挖空烏克蘭;
歐洲——本來和俄羅斯是資源互補的生意伙伴;但被美國忽悠著參加了“俄烏沖突”項目投資,結果是一邊投資(援烏),一邊透支(買軍火),搞得民意全部向右。
俄羅斯——不想打,又不能不打!打不一定好,但不打一定不好!于是,牙一咬,干就完事了!打贏了也可以割一刀烏克蘭,何樂而不為;
烏克蘭——不但看不清大小王,也看不清自己的命運。想混進歐洲當甲方(拿補助),想和一直被歐美制裁的俄羅斯徹底劃清界限,于是別人出錢,他出命,并且賭上子子孫孫的財富,就開干了。
這中間還有幾組關系要說明一下:
美俄(蘇)關系——以前是觀念之爭,現在是生意之爭;
俄烏關系——以前是兄弟,現在是對手;
美歐關系——開戰是為了收割,和平也是為了收割。歐洲犯了和烏克蘭一樣的錯誤,以為自己是美國的隊友,其實是美國的目標;
烏歐關系——歐洲是烏克蘭精神上和物質上的保護傘,烏克蘭是歐洲惹毛俄羅斯之后的盾牌和緩沖區。
美國的劇本
如果你也認同俄烏沖突一開始的目標就是收割歐洲和烏克蘭,一旦確定美國的目標是搞錢以及搞很多錢,那么事情就簡單多了:
首先,不會有人認為,通過代理人戰爭,烏克蘭就可以打贏俄羅斯;
如果武力進攻俄羅斯可以輕易取勝,那么就不需要代理人戰爭了。代理人戰爭的實質本來就是,背黑鍋你來,送死你去,贏了我通吃。
其次, 烏克蘭明知道自己打不贏,為什么要打?因為他想背靠歐美挑釁俄羅斯,以本國人命做投資,賭一個完全不可能的勝利和一個無比渴望也無比虛無的承諾。
烏克蘭一開始就注定是俄烏沖突最大的輸家,一個沒有核心競爭力,唯一的資本是第三方支援和上位者承諾的參與者,一開始就注定是輸家。
第三:歐美也知道烏克蘭肯定打不贏,為什么要打?做生意嘛,不寒磣。悲劇在于,歐洲本來以為自己是執棋者,到最后才發現自己變成了小孩桌,甚至不上桌;
真相是歐洲以為自己是投資者,但結果發現自己不但也是棋子,并且還是最大的輸家(畢竟俄烏哪有歐洲富裕),因為他們自以為和美國一起投資多半通贏,卻不知道贏的其實只有美國一家(這三年軍購節節上漲)。
第四:美國的目的一開始就是短期投資及快速巨量的回報,那么美國可以從哪里收取回報,答案既不是俄羅斯也不是烏克蘭,只能是歐洲,原因無他,富且弱。
論據如下
1.美國的選舉制決定了美國不是一個能搞長期戰略的國家;
2.俄烏沖突三年來,歐洲一直都是兩面出血,一面援助烏克蘭,一面購買美國軍火補充戰備;
3.美國收割歐洲的方式也很簡單,民主黨用“戰爭”收割歐洲第一輪;共和黨則用“和平”收割第二遍。
民主黨的劇本是:俄烏沖突,美國援助,歐洲跟進,美國給了多少錢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歐洲卻不敢少給,原因也很簡單,歐洲必須把戰火控制在烏克蘭境內;
共和黨的劇本則是:“戰爭”收割眼看要走向尾聲,烏克蘭的年輕人都打沒了,再多武器和投入也不見得能有更多回報,于是換一個玩法——“和平收割”。
和平為什么也能收割?
別忘了,美國還有幾萬歐洲駐軍,還是世界上武器最先進的國家之一,也是北約和歐洲的幕后大老板。歐洲不管多熱血,多激動,始終是一盤散沙,最后還是要被北約威脅。
況且,最現實的問題是,美國的目的既然是迅速回血:俄烏都不可能是出血者。
一方面眼看占不到俄羅斯便宜了;另一方面,烏克蘭的礦就算不在烏東而在烏西,63年5000億這種速度,對美國來說毫無意義,要知道美國國債的利息馬上就要超過1萬億了。
于是我們只能得出一個結論:“和平”也是收割歐洲的方式,要么繼續提高國防百分比購買美國軍火;要么被關稅戰和美國的武力威脅,繼續購買美國高價商品及高價轉手能源;
這才是真正的劇本:只有第二輪收割歐洲成功,美國才能真正的緩解壓力!
最后,不管歐洲這一輪掙扎,能多大程度擺脫美國的控制,結果都一樣,歷史從不撒謊,做美國的盟友——是致命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