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澎湃新聞記者 楊偲婷
近期,都市奇幻愛情劇《濾鏡》憑借獨特的敘事視角與創新美學,引發市場熱烈反響,連續多日占據各大播放量榜單前列,并在豆瓣獲得7.3分的好評成績。
該劇以“濾鏡系統”為核心設定,講述女主角蘇橙橙意外獲得可切換多重身份的神秘濾鏡,在職場與情感的雙重維度中展開一場關于自我認知與情感救贖的冒險旅程。
劇集將現代人依賴的美顏工具轉化為可穿戴科技裝置。通過超科技技術,女主角蘇橙橙可瞬間切換美女模特、女科學家、“撕漫”帥哥等多重身份,與男主角唐奇展開跨次元互動。將超現實元素融入現實邏輯的設定,既滿足了觀眾對奇觀畫面的期待,又暗含對當代社會“面具人格”的隱喻式批判。“癲”與“燃”的戲劇張力中,以夸張手法解構社會中的容貌與身份焦慮;而劇中“羊駝暴走”“為愛跳湖”等搞笑名場面,在互聯網上引發“病毒式傳播”,成為2025年第一季度最獨特的劇集之一。
該劇導演陳躍進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深入分享了《濾鏡》的創作歷程、拍攝背后的故事,以及這部劇想要傳達給觀眾的主題。他表示,這部劇源于對當代人身份焦慮的觀察。在他看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處于一種割裂的生存狀態,如“精裝的朋友圈,毛坯的人生”,如在公司和網絡上我們戴著不同的面具生活。《濾鏡》披著科幻愛情的外衣,實則探討的是:當世界強迫我們所有人都戴上濾鏡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守護那個可能不完美,但卻足夠真實的自己;在傲慢與偏見之中,我們怎么放下成見,去接納那個更真實的自我。
陳躍進在片場
【對話】
核心是故事和人物情感
澎湃新聞:很多網友都戲稱《濾鏡》是“癲劇”,這么“飛”的劇情里,怎么確保它的邏輯和人物的合理與真實?
陳躍進:所有的戲劇,電影也好,劇集也好,核心還是故事和人物情感。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我是先把劇中所謂搞笑的內容撇開,從人物情感上入手,先確保故事的脈絡、人物的動機和情緒準確,如果這些都準確,大家觀看的時候就會比較包容那些“抽象”的部分。
比方說,蘇橙橙是個體育生,她沒多復雜的腦回路,但執行力很強,再加上她閨蜜是個漫畫家,是個思路清奇、接受新事物很快的人,所以她們在濾鏡系統面前迅速接受了這個設定,就像是她們干得出的事兒。唐奇是個學富五車又很較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要有科學依據作為支撐。那這三個人搭在一起,就會出現化學反應,大家就覺得很好笑。
也就是我們要有合理的框架,再在框架上附著荒誕和幽默。比如蘇橙橙變身二次元的孫悟空懲治欺負她的同事,比如蘇渺和唐奇的約會唐奇為愛跳湖,我們都是從人物的個性、喜好、行事習慣出發,去找到一個人物行為既好笑又合理的處理。
《濾鏡》劇照
澎湃新聞:檀健次、李蘭迪都是很出色的演員,聊聊這次跟他們的合作?
陳躍進:健次和蘭迪,他們這兩位演員的角色適配度是非常高的,對唐奇的把握,檀健次完成得非常好;李蘭迪身上就有類似蘇橙橙那種虎虎的勁兒。所以現在大家能夠相信這個故事,主要就歸功于演員。
而且因為我們前期沒有CG鏡頭,很多無實物表演是需要他們憑自己的想象力完成,所以我可能會跟他們溝通一個場景,一個定點,做一些提醒標識或動態預覽來輔助他們表演,再加上他們對角色準確的理解,就能讓觀眾很有真實感和代入感。
陳躍進(左一)在片場
澎湃新聞:劇中,蘇橙橙反復變臉成各種人的面貌,就需要有多位演員一起詮釋“蘇橙橙”這個人物。他們的表演怎么去形成統一和區分,這其實是個難點?
陳躍進:對。我們這個戲人均兩個角色(笑)。開機前,我們會在一起圍讀,完了之后,我們會有一個對蘇橙橙這個人物的總結: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她會怎樣去處理一些事情,我們會設計一些屬于她的走路方式,一些情緒的表現方式,然后大家做一些統一的練習。接著,他們對蘭迪也要有觀察,會去看蘭迪以前的戲,觀察完之后,他們會形成一個去表演“她”的方式。
但我們既希望他們的表演和蘭迪本人、和蘇橙橙這個人物有銜接,又希望大家表演中要有一些跳出她們的地方。比如蘇渺在大排檔跳舞,那不是蘇橙橙日常會做的事,但當她戴上蘇渺的面具,她就會有這種放肆感。
《濾鏡》劇照
方謹那個單元,會有大量真假方謹在同一個畫面里出現,這就需要飾演方謹的演員蒲萄,能做到她的表演讓觀眾一眼辨識出兩者區別。比如真方謹眼神會空洞一些,神態佝僂,蘇橙橙版的方謹就抬頭挺胸,眼神堅定,身形矯健。
有一些戲,我們也通過鏡頭來完成人物的轉變,比如彩虹樓梯,我們就是通過一個長鏡頭,把假方謹換成蘇橙橙出現在鏡頭中,來體現此刻蘇橙橙內心的動搖,來建立她和唐奇的情感鏈接。
《濾鏡》劇照
澎湃新聞:那個彩虹樓梯也是名場面之一,能聊聊那個場景的創制作細節嗎?
陳躍進:彩虹樓梯是跑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樓梯,才在寧波找到一個最合適的。因為寧波多雨,為了固定彩虹的顏色,我們重刷了好幾次。同時,為了航拍鏡頭的效果更好,我們做了多次測試,確定了五個顏色為一個過渡區間,中間會有三階的過渡色。
《濾鏡》拍攝花絮
澎湃新聞:男女主的情感發展不僅來自外在容貌的一再改變,也有他們內在認知的錯位和矛盾存在。這就使他們很難真正心意相通,導致情感推動的速度是較低的,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陳躍進:分兩個方面吧,第一我們怎么在視覺呈現上讓大家能嗑得起來他倆。在正式拍攝之前,我們所有創作部門就在一起深入討論了關于蘇橙橙本人形象和變身形象出現的比例問題。
比如蘇渺這個單元,為什么我們大量戲份由另一位演員完成,是因為這個單元我們要建立一個誤會:蘇橙橙以為唐奇愛上的是她變身后的美麗外貌。然后也想增加一些蘇橙橙戴上蘇渺的面具后,對唐奇發起“報復”的戲謔感。所以我們通過一些表演和拍攝手法,把蘇渺內心世界的蘇橙橙展示出來,讓觀眾能時刻意識到:其實這個女孩就是蘇橙橙。
在后面幾個單元,雖然蘇橙橙也要變身為不同的人,但到了人物情感段落,我們就基本都是用蘇橙橙的本體去跟唐奇來建立情感的,讓觀眾能更加get到:其實始終是唐奇和蘇橙橙在共同經歷和互動。
《濾鏡》劇照
美學統一的重要性
澎湃新聞:作為一個高概念的故事,又有女主變身羊駝、針灸銅人、年畫娃娃這些很“飛”的段落,那創制作中怎么讓這些東西落地,讓觀眾接受它的合理性?
陳躍進:首先濾鏡系統的這個設定,我們需要讓觀眾相信它能成立。就目前技術來說,濾鏡系統有點類似于用光影變化改變大家看到的外貌,類似投影儀和AR的技術,但更超前一點。我們建立了一套光學的邏輯。對搭載濾鏡系統的鐲子,我們一開始做了幾版方案,但都覺得缺了產品性。
澎湃新聞:產品性是指什么?
陳躍進:產品性就是,我們沒有以產品經理的身份去思考這個鐲子的設計邏輯,比如它的用戶是誰,要解決什么痛點。那我們轉換身份之后去思考,就有了現在這個系統偏糖果色的,比較直觀易懂的UI界面了。而且每次升級它的界面就會不一樣,比如最開始它整個界面質感是磨砂的,第二次升級就更通透一些,第三次升級后會有一些光學粒子效果。
《濾鏡》劇照
澎湃新聞:另外就是視覺呈現上,這些很“飛”的情節、類型元素的雜糅,都需要導演去將它們統一在一個美學體系里。也想聽你分享下這個過程。
陳躍進:我們大概是劇集平均籌備周期的兩到三倍吧。因為這個劇集確實國產劇里很難找到準確的參考,沒有太多經驗可以借鑒,它不常規就需要足夠長的時間去摸索。整個故事雖然“飛”,但它還是一個科幻劇,我們既要不失奇觀,又要讓觀眾相信它。這就需要我們做更多的準備和溝通,去讓各個部門達成一個統一。比如跟特效部門和攝影部門的溝通,我覺得最重要是美學上的統一吧。
澎湃新聞:能挑個你覺得最難實現的一場戲講講嗎?
陳躍進:我覺得最需要導演、攝影、特效等部門高度配合的一集,就是羊駝那場戲,因為行業內都有共識:拍小孩和動物是難度最大的。而且羊駝不是經常會用到的動物演員,所以它很難控制,大部分調度和表演是需要我們現場去配合它的。
那場戲大部分是實拍完成的,部分是需要后期CG做那個羊駝,所以就需要我們前期籌備這場戲的時候,把羊駝的質感和光線等參數做得非常準確詳盡。
《濾鏡》劇照
第二個難點是這整集戲都在唐奇的屋子里發生,又幾乎全是唐奇的獨角戲,這就要解決戲劇、畫面、調度豐富性的問題。檀健次老師確實表演上很厲害,他知道怎么跟羊駝去互動,達到我們想要的表演效果,另外我們也對這整集戲做了一個情感曲線,剛開始是他對羊駝的呵護,然后是羊駝的叛逆,然后他剖析情緒,思念蘇渺,再跟羊駝有一些走心的對話。我們也在鏡頭調度和場景調度上做了很多文章,盡可能在唐奇家這個空間里多增加一些小場景,讓這一集戲更加豐富。
這只羊駝,我們是在一大批羊駝里篩選出來的,它首先要符合蘇橙橙的體態和感覺,因為劇情里它是蘇橙橙變的。另外這只羊駝還要和唐奇搭得到一起,他們一人一動物放在同一個畫面里要和諧。對了,說句題外話,這只羊駝很養生,它很喜歡吃枸杞(笑)。
澎湃新聞:你剛才關于羊駝的每句話都蠻“小眾”的,感覺這部作品的創作,需要很大的腦洞和很強的執行力?
陳躍進:對,我剛看到桐華老師的這個劇本的時候,也覺得這個劇本太新太超前了,覺得特別難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難就難在怎么在做那么多“飛”的東西的同時,還能把觀眾帶入這個故事中去。
放下成見,接納更真實的自我
澎湃新聞:這次在敘事節奏、鏡頭語言方面有沒有什么新的嘗試?
陳躍進:舉個例子,比如在轉場上我們有很多設計,因為這部戲有多人分飾一角的情況,經常會有一個場景里很多人物鏡頭要來回切的情況,如果生硬地來回切,會讓觀眾看得沒那么舒服。我們和攝影組、編劇組等主創團隊一起想了很多讓轉場和切換更加流暢的方式,全景的時候怎么運鏡,機位在哪里,演員的表演怎么銜接,鏡頭如何組接等等,聊得非常細致。另外,我們也用了一些短劇的敘事方式,注重信息的放大和敘事的節奏,讓觀眾在單場戲里有更豐富的情緒體驗和畫面感受。
這次創作《濾鏡》,我看網上有個評價:正劇的內核,短劇的節奏,喜劇的效果,漫畫的創意,懸疑片的細節。這樣的評價,讓我還蠻開心的。
澎湃新聞:《濾鏡》表達的內容和主題是很豐富的,對于你來說,最想傳達給觀眾的是什么?
陳躍進:《濾鏡》這個故事我覺得有一個很基礎的表達框架,是源于我們對當代人身份焦慮的一個觀察。比如所謂的“精裝的朋友圈,毛坯的人生”,比如在公司里非常緊繃地戴著面具做人,回家后就在網上戴著面具發泄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其實很多人都處在一種很割裂的生存狀態。
我們最想探討的是:當世界強迫我們所有人都戴上濾鏡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守護那個可能不完美,但卻足夠真實的自己。而且,編劇在劇本的前面就已經有鋪墊蘇橙橙跟唐奇在年少時的一些傲慢與偏見,這也是貫穿我們整個故事的理念:在傲慢與偏見之中,我們怎么放下成見,去接納彼此那個更真實的自我。
聲明:我們是澎湃新聞文化娛樂部的微信公眾號,欄目官方微博為“澎湃有戲”,唯一的APP叫“澎湃新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