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8月10日,朝鮮戰爭中,雙方關于停戰談判已經進入一個多月。下午一點半,雙方首席代表入座后,按事先溝通的計劃,雙方必須討論議程,當中朝代表完成發言后,接下去應該由M方首席代表特納.喬伊中將發言。但是他竟漠然置之,拒不發言。談判再次陷入僵局。
整整130多分鐘,整個會場鴉雀無聲,誰也不說一句話,這是一場無聲的較量!
談判為什么會陷入僵局?
當時雙方談到了停戰分界線的劃分,怎么劃?劃在什么地方?
在“聯合國軍”的反攻下,戰線已經被推到了“三八”線以北,M國代表團要求停戰線劃在平壤元山一帶。因為他們有海空的優勢,能夠控制朝鮮半島的領空和領海。這樣的劃分就等于用陸地的領土來置換部分海、空的控制權。
妄想讓志愿軍不戰而后退幾百里,拱手送給M韓1.2萬平方公里。
中朝代表團當然不愿意,他們要求M軍與“聯合國軍”退到“三八”線以南。要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所以,談判進入了僵局,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談判“靜默”時,整整130多分鐘,這是一場忍耐力和克制力的對抗。
130多分鐘的對抗中,雙方代表做了什么?
在“靜默”的這段時間里,M方代表團會抽煙的抽起了煙,不會抽煙的拿出筆來,在紙上亂寫亂畫。而中方代表團卻怒視著他們,雙方就這樣耗著,誰都不說一句話,會場一片寂靜。
在雙方“靜默”一個小時左右,代表團秘書長柴成文起身走出了會場,他來到談判大廳外的一個帳篷里,對著帳篷里的中年人說:怎么辦?
中年人從筆記本上撕下一張紙,寫了三個字交給柴成文,他拿著這張紙條,回到了談判桌前,給所有代表團人員傳閱了一遍,大家都吃了定心丸。
帳篷里的中年人是誰?紙條上寫了什么?
帳篷里坐著的是一位戴著眼鏡,留著小胡須的中年男人,他叫李.克.農,是中朝談判代表團的黨委書記,他是這次談判運籌帷幄的領導人,由喬.冠.華協助他工作。為了安全期間,他們兩個人的真實身份不被公開,對外公開的身份是:李隊長,喬指導。
在這場沒有硝煙卻高度緊張的“精神戰”中,他準確把握了方向,在紙條上寫下了三個字:坐下去。
就是這張紙條上的三個字,讓大家心里有了底氣,最終贏得了成功。
這是《決戰朝鮮》里講的一件事情。關于朝鮮戰爭,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英雄人物。像邱少云,楊根思,孫占元等的英雄有很多,用身體堵住敵人槍眼的人不止黃繼光一個。只是我們對這場戰爭了解的太少,又由于某種原因,很多英雄的故事沒有被寫出來。
在這場戰爭中,我們的志愿軍,手握著落后的武器,穿著單薄的衣裳,饑腸轆轆,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中,要對抗世界上武器先進,科技發達的以M國為首的17國“聯合國軍”,那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和毅力?
所以,這場戰爭震撼人心!它雪洗了中華民族自一八四零年開始的百年國恥,樹起了中國不可撼動的大國地位,使億萬中國人民過上了從未有過的安寧祥和的日子。
所以,我們今天的歲月靜好,是無數志愿軍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決戰朝鮮》是知名軍事學家李峰老師傾盡了十幾年的心血創作的,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讀一讀,能讓我們在感慨歷史中更加珍惜現在。當我們在為生活瑣事而糾結,為命運不公而抱怨時,想一想至今還長眠在異國他鄉的志愿軍們,會在愧疚中釋懷。
還可以送給孩子讀,能激發孩子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的動力。可點擊下面鏈接購買。
正版 決戰朝鮮
¥6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